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骨干作为学生工作的领头雁,起着重要的引领、表率作用。随着时代环境改变、不良思潮渗透、培养制度滞后,高校学生骨干功利化倾向日渐突出。针对该倾向,本文从价值观重塑、角色观重建、培养制度重构、环境氛围重振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骨干“去功利化”,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00后学生骨干;功利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饱含了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也为当代青年奋斗指明了方向。而高校学生骨干,作为学生集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中坚力量,在服务、组织、引导青年方面发挥着凝聚与表率作用。高校学生骨干能否塑造正确坚定的义利观,克服当前存在的“功利化”之风,对践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以服务奉献人民为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尤为重要。
一、00后大学生骨干功利化倾向表现
(一)价值利己
利己主义是指一个人基于人性的角度被利益所驱使,是其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有机结合。[1]利己主义倾向的学生骨干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有用”为前提,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去权衡和评判周围事物,理想信念比较淡薄、目光短视。他们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并非为了班级建设、服务同学,更多考虑的是“身份”加持是否能博得众人的关注与艳羡,是否能推开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实习就业推荐的敲门砖,以及是否拥有扩大人际交往朋友圈的名片等,很少考虑如何践行自己的价值,为师生服务奉献些什么。
(二)行为功利
在价值利己驱使下,有些学生可能为成功竞选而拉帮结派、徇私舞弊;竞选成功后关注个人利益的谋取、获得老师青睐等方面,在对待同学上不热情,在服务学生上不积极,在工作践行中遇到困难受挫时,很容易打退堂鼓轻言放弃,造成学生骨干使命初衷的背离,极大影响班级风气与人心凝聚。
二、功利化倾向背后的原因
时代环境的改变。00后生于千禧年,物质条件丰富、生活环境普遍优渥,思维活跃开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金钱至上的功利化风气在蔓延,实用化导向在盛行,悄然冲击着校园文化;与此同时在全球文化融合中,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极易使思想不成熟、政治不堅定的学生迷失在表象中,抛弃了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角色认知的模糊[2]。由于认知缺失,很多学生会将“学生干部”物化,没有看到其身份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不清楚学生干部存在的根本意义,导致自己眼中的“学生干部”与师生认同的概念产生偏差,使学生在身份光环与附加收获中逐渐迷失。
培养制度的滞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辅导员会重技能轻思想、重使用轻培养,在很多学生干部思想上、业务上还未达标时就匆匆参与到了班级建设管理之中;与此同时日常学生干部考评缺少细化动态的评价指标,也缺少实质性的群体监督,容易打击埋头苦干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培养管理导向不够鲜明。
三、高校学生骨干正确义利观的构建途径
(一)价值观重塑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首先对价值观进行重塑,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的功利观,指以进步的人类、先进的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价值原则,以人的社会性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倡人民大众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功和利,它的理论核心是集体主义原则[3]。我们需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在真理的指引下,载中华民族腾飞、人民收获幸福的历史发展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与梦想的伟大。通过学习革命先烈为党、为国、为民牺牲的动人故事,带学生感知中国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力量;从东西方战疫表现与结果中感受集体主义的光芒,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奉献奋斗中践行青春价值。
(二)角色观重建
很多学生虽积极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但对于“为什么要设置学生干部”、“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认真了解过。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角色本身的价值——服务奉献。我们要通过借助优秀学生干部的示例和班级建设成果,带领学生感知学生干部的职责,体会称职的学生干部在引领班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践行个人价值中的喜悦与收获;通过沉迷光环、渎职失责等反面案例,认清名利的虚荣与利己的危害,完成对角色的认知澄清。
(三)培养制度重构
制度不仅能约束言行、规范管理,还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制度重构中,我们要围绕“集体观念与服务意识”开展选拔培养、规范监督与激励考评。选任上细化行为指标、明确岗位责任、重视道德表现,提高选拔科学性与操作性;考核激励中注重动态评估和量化考评,启动渎职骨干退出机制,激励埋头苦干的学生干部奋发向上,激发整体积极的工作热情。
(四)环境氛围重振
环境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因此除了针对学生骨干群体,还要注重整体氛围的重振。面对学生群体,要通过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讲座交流等方式广泛开展集体主义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有坚定、正确的义利观,促使群体对学生干部的行为表现有一种客观评价,形成有效认可。另外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正能量,比如开辟网络论坛,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疑思、学生群体的期待,结合具体案例开展生动、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榜样,宣传优秀学生骨干奉献服务的光荣事迹,弘扬集体主义,减少功利主义的滋生。
参考文献
[1]赵婉竹.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倾向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王浩业,杨玲,刘洋.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思想现状分析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8):45-46.
[3]浅谈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干部的选拔与素质培养[J].陆勇,马志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4]郭琳璞.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现象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2(09):173.
作者简介:尹伊(1992.12—),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00后学生骨干;功利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饱含了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也为当代青年奋斗指明了方向。而高校学生骨干,作为学生集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中坚力量,在服务、组织、引导青年方面发挥着凝聚与表率作用。高校学生骨干能否塑造正确坚定的义利观,克服当前存在的“功利化”之风,对践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以服务奉献人民为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尤为重要。
一、00后大学生骨干功利化倾向表现
(一)价值利己
利己主义是指一个人基于人性的角度被利益所驱使,是其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有机结合。[1]利己主义倾向的学生骨干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有用”为前提,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去权衡和评判周围事物,理想信念比较淡薄、目光短视。他们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并非为了班级建设、服务同学,更多考虑的是“身份”加持是否能博得众人的关注与艳羡,是否能推开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实习就业推荐的敲门砖,以及是否拥有扩大人际交往朋友圈的名片等,很少考虑如何践行自己的价值,为师生服务奉献些什么。
(二)行为功利
在价值利己驱使下,有些学生可能为成功竞选而拉帮结派、徇私舞弊;竞选成功后关注个人利益的谋取、获得老师青睐等方面,在对待同学上不热情,在服务学生上不积极,在工作践行中遇到困难受挫时,很容易打退堂鼓轻言放弃,造成学生骨干使命初衷的背离,极大影响班级风气与人心凝聚。
二、功利化倾向背后的原因
时代环境的改变。00后生于千禧年,物质条件丰富、生活环境普遍优渥,思维活跃开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金钱至上的功利化风气在蔓延,实用化导向在盛行,悄然冲击着校园文化;与此同时在全球文化融合中,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极易使思想不成熟、政治不堅定的学生迷失在表象中,抛弃了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角色认知的模糊[2]。由于认知缺失,很多学生会将“学生干部”物化,没有看到其身份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不清楚学生干部存在的根本意义,导致自己眼中的“学生干部”与师生认同的概念产生偏差,使学生在身份光环与附加收获中逐渐迷失。
培养制度的滞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辅导员会重技能轻思想、重使用轻培养,在很多学生干部思想上、业务上还未达标时就匆匆参与到了班级建设管理之中;与此同时日常学生干部考评缺少细化动态的评价指标,也缺少实质性的群体监督,容易打击埋头苦干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培养管理导向不够鲜明。
三、高校学生骨干正确义利观的构建途径
(一)价值观重塑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首先对价值观进行重塑,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的功利观,指以进步的人类、先进的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价值原则,以人的社会性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倡人民大众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功和利,它的理论核心是集体主义原则[3]。我们需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在真理的指引下,载中华民族腾飞、人民收获幸福的历史发展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与梦想的伟大。通过学习革命先烈为党、为国、为民牺牲的动人故事,带学生感知中国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力量;从东西方战疫表现与结果中感受集体主义的光芒,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奉献奋斗中践行青春价值。
(二)角色观重建
很多学生虽积极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但对于“为什么要设置学生干部”、“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认真了解过。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角色本身的价值——服务奉献。我们要通过借助优秀学生干部的示例和班级建设成果,带领学生感知学生干部的职责,体会称职的学生干部在引领班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践行个人价值中的喜悦与收获;通过沉迷光环、渎职失责等反面案例,认清名利的虚荣与利己的危害,完成对角色的认知澄清。
(三)培养制度重构
制度不仅能约束言行、规范管理,还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制度重构中,我们要围绕“集体观念与服务意识”开展选拔培养、规范监督与激励考评。选任上细化行为指标、明确岗位责任、重视道德表现,提高选拔科学性与操作性;考核激励中注重动态评估和量化考评,启动渎职骨干退出机制,激励埋头苦干的学生干部奋发向上,激发整体积极的工作热情。
(四)环境氛围重振
环境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因此除了针对学生骨干群体,还要注重整体氛围的重振。面对学生群体,要通过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讲座交流等方式广泛开展集体主义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有坚定、正确的义利观,促使群体对学生干部的行为表现有一种客观评价,形成有效认可。另外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正能量,比如开辟网络论坛,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疑思、学生群体的期待,结合具体案例开展生动、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榜样,宣传优秀学生骨干奉献服务的光荣事迹,弘扬集体主义,减少功利主义的滋生。
参考文献
[1]赵婉竹.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倾向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王浩业,杨玲,刘洋.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思想现状分析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8):45-46.
[3]浅谈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干部的选拔与素质培养[J].陆勇,马志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4]郭琳璞.高校学生干部功利化现象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2(09):173.
作者简介:尹伊(1992.12—),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