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丰富多彩的,情境的创设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当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情境操作悬念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22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者创设某一思维载体或共同的话题,让学生去思考、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高中数学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然而,过分地重知识点传授,重解题训练、重结果而轻思想方法,轻知识网络构建、轻能力发展,轻过程的传统教学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与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数学感到生涩难懂.为此,教师应为学生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让情境为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情境
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学具操作、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自主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新的数学知识.让动手操作能够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结论等变得生动而具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使这些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和通俗易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动手实践是架设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比如,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知识感到茫然,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
用一根细绳,将这根细绳的首尾两端设法固定在黑板上某一个点,拉紧细绳,在细绳上套一支粉笔,围绕这个点旋转一周,黑板上一个标准的圆便应运而生.
师:圆的定义是什么?
生: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叫圆.
此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协助:先将细绳的首尾两端分开,再分别设法固定于黑板上不同的两点,然后又拉紧细绳用粉笔旋转一周让学生发现:此时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标准的椭圆.
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画出椭圆图形.引出问题:“大家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事实上,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既让学生增添了学数学的乐趣,又为后续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领悟了数学问题的实质,提升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悬念是一种人们迫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巧妙设置悬念,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悬念情境由疑问构成,留下“玄机”是构建数学课堂悬念情境的“风向标”“导航仪”“指示灯”.“学贵有疑.”疑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有疑问才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学《复数的概念》之初,教师先引领学生探究:已知x 1x=1,求
x2 1x2的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会推出(x 1x2)2-2=-1的结论,但是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却是负数呢?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顺水推舟,便已经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求知的热情更高涨.
三、现实入手,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唯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借助于生活经验主动去探索,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比如,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我班48名学生外出春游,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甲家规定票数在10张以下统一打9折;票数在10张以上,前面10张是全价,其余的打6折.乙家规定无论票数多少,一律打7折.我们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适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会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一张票价40元,本班48名学生全部参加,那么,按照两家旅行社的规定,分别应付多少钱?这样问题就变得具体了,于是迅速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40×10 (48-10)×40×0.6=1312元,乙:40×0.7×48=1344元,所以选择甲旅行社比较合适.在学生有了具体印象后,教师再点拨引导学生:上述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固定不变的,哪些是可以变化的,你能用x、y表示其中的未知数吗?此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懂得将40、48分别换成了x、y,从而推出,甲:10x 0.6x(y-10);乙:0.7xy,引导学生自主将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抽象的式子中,循序渐进,一步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关键词]数学情境操作悬念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22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者创设某一思维载体或共同的话题,让学生去思考、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高中数学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然而,过分地重知识点传授,重解题训练、重结果而轻思想方法,轻知识网络构建、轻能力发展,轻过程的传统教学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与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数学感到生涩难懂.为此,教师应为学生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让情境为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情境
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具体生动的学具操作、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自主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新的数学知识.让动手操作能够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结论等变得生动而具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使这些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和通俗易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动手实践是架设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比如,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知识感到茫然,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
用一根细绳,将这根细绳的首尾两端设法固定在黑板上某一个点,拉紧细绳,在细绳上套一支粉笔,围绕这个点旋转一周,黑板上一个标准的圆便应运而生.
师:圆的定义是什么?
生: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叫圆.
此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协助:先将细绳的首尾两端分开,再分别设法固定于黑板上不同的两点,然后又拉紧细绳用粉笔旋转一周让学生发现:此时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标准的椭圆.
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画出椭圆图形.引出问题:“大家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事实上,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既让学生增添了学数学的乐趣,又为后续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领悟了数学问题的实质,提升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悬念是一种人们迫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巧妙设置悬念,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悬念情境由疑问构成,留下“玄机”是构建数学课堂悬念情境的“风向标”“导航仪”“指示灯”.“学贵有疑.”疑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有疑问才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学《复数的概念》之初,教师先引领学生探究:已知x 1x=1,求
x2 1x2的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会推出(x 1x2)2-2=-1的结论,但是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却是负数呢?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顺水推舟,便已经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求知的热情更高涨.
三、现实入手,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唯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借助于生活经验主动去探索,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比如,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我班48名学生外出春游,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甲家规定票数在10张以下统一打9折;票数在10张以上,前面10张是全价,其余的打6折.乙家规定无论票数多少,一律打7折.我们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适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会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一张票价40元,本班48名学生全部参加,那么,按照两家旅行社的规定,分别应付多少钱?这样问题就变得具体了,于是迅速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40×10 (48-10)×40×0.6=1312元,乙:40×0.7×48=1344元,所以选择甲旅行社比较合适.在学生有了具体印象后,教师再点拨引导学生:上述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固定不变的,哪些是可以变化的,你能用x、y表示其中的未知数吗?此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懂得将40、48分别换成了x、y,从而推出,甲:10x 0.6x(y-10);乙:0.7xy,引导学生自主将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抽象的式子中,循序渐进,一步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