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就是要吃火锅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锅不仅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在我国也妥妥的属于“国民美食”之一。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锅热腾腾的火锅绝对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不少网友调侃: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三顿四顿五顿……
  说起火锅,作为中国人可真是太幸福了,什么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老北京涮肉火锅……各式各样的火锅数都数不过来。没办法,我们的吃货属性完全是遗传自我们的老祖宗啊!今天,咱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怎么吃火锅。
  如果把火锅简单理解为“以锅为器具把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吃”的话,那咱们的火锅历史就非常非常悠久了。如果追溯起火锅的源头,大概得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了。不过早期的火锅不是即涮即吃,而是长时间煮食物边煮边吃,做法更像今天的东北大锅炖。
  商周时期的吃货们,就撸出了火锅的雏形,而且是精致的单人小火锅,名为“温鼎”,是一种可以边煮边吃的火锅。“温鼎”内的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高度只有十多厘米。当然,这种精致的小火锅只有王宫贵族可以享用,普通人是享用不起的。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鼎鼎”,简直完爆温鼎一个鼎的距离啊,功能比温鼎好太多了!鼎鼎最大的升级,在于烹调方式——可以调五味。所谓的调五味,就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让每种食物的味道相融合,这样菜肴才更加鲜美。
  汉代的火锅,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火锅了。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染炉”的锅,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小锅,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长安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外来的香菜和葱已经作为一种调味品,出现在了王侯贵族们的餐桌上。因此,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火锅蘸料的吃法,吃货们可以献上你们的膝盖了。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就是个被历史记载了的火锅爱好者,他最喜欢用一种叫做“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所谓的“五熟釜”,就是将鼎分成五个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煮食时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可以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也方便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享用。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算是鸳鸯锅的鼻祖、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前身吧!
  魏晋,给人留下了潇洒恣意的印象,尤其是“竹林七贤”那一派清雅如云、仙姿风流的气度,为后世所景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发明了菊花火锅也算是应景。啥是菊花火锅呢?就是在火锅中投入几朵菊花,令油腻变得清淡,吃个火锅都如此风雅,何愁作不出好诗?
  火锅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饮食,富人设家宴的时候,一般都会备用火锅。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白居易有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生动地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火锅。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可以边吃火锅边写诗,难怪豪情万丈!又有多少首流传千古的唐诗,是在温暖如春的火锅边诞生的呢?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已十分常见。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举办“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在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还记载了吃“拨霞供”的故事。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烤来吃,隐士告诉他说:“可以这样吃兔肉: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这种方法吃了一通涮火锅,顿感醍醐灌顶,脱胎换骨。谢过隐士之后,给这种涮火锅取了个名字叫“拨霞供”,秘诀就在一个“涮”字。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其实是蒙古人。他们爱吃羊肉,但是行军打仗途中炖羊肉很不方便,于是他们就将羊肉切成薄片,在热水里一烫就能熟,而蒙古草原上漫山遍野的野韭花也为羊肉片增添了别样的滋味。随着蒙古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吃法也传入了内地。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明显更受欢迎,因为不仅好吃还能在寒冷的冬天取暖,真是一举两得。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各种外来作物和调料也开始传入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明朝的火锅,秉承着能吃的都可以丢下去涮的指导思想,俘获了一众人的胃,也是屡获皇帝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
  清朝时期,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鸡等野味。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不仅自己喜欢吃,还喜欢大宴宾客。据说有一次,乾隆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嘉庆帝更有此爱好,在登基大典上,竟举办了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创下历史上的火锅之最,不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可惜了。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尤其喜欢菊花火锅,火锅更是她冬日里經常享用的美食。皇家的喜好,很容易成为民间的流行。据说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
  而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锅,出现的历史要比涮肉火锅稍晚,毕竟国人食用辣椒的历史也不过才二三百年而已。大概在清末民初之际,长江沿岸的码头上,贫穷的船夫、纤夫把回民宰牛后丢弃的内脏捡回去洗净,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作料,煮而食之,成为了川渝火锅的起源。
  现在这种“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吃法也成了新时代的社交方式,毕竟大家要把筷子伸进同一个锅里,关系不好的人很难一起坐下吃火锅。朋友们放下手机围坐一团,在烹煮间共享美食,觥筹交错间完成了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也增进了友情。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冬天来了,也许你会抱着汤婆、烤着炭火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日,但也有人怀里抱上了猫,摸摸猫的肚子和小爪子,不经意之间幸福感油然而生。在河南汤阴县城东白营村便发现一块公元前2160年的猫骨,故有人推测,国人饲养家猫,最早可追溯至少四千年。  从猫科动物出现开始,就带上了“善捕鼠”“护粮有功”的光环,人对猫都是正向的态度,早已把猫当做了人类的“好友”。西汉《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古之君子,使之比报之,迎
期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也很重要。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最后才凋零。“后凋”,后于其他树而凋。其实松柏是长青的,但是你在春天、夏天感觉不出松柏的长青,因为这时其他的树也都是青的。只有到了冬天,其他树的叶都掉完了,你才发现只有松树和柏树是长青的。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是文天祥《正气歌》里邊说的。只有在最危机的关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期刊
冬季气温下降,对人体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医里提出冬季养生,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促进身体健康,能够抗寒、预防疾病。对于珍惜自己的容貌的女子来说,在冬天要做好养生保养的工作。因为人的脸部、唇部、手部在严寒天时都有可能皲裂、变得粗糙,要让自己的美保持好,就要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古人有一些充满生活智慧的护肤小秘方。如北魏《齐民要术》记录皴面、皲手的药疗方子:“小儿患皴者,夜烧梨令熟,
期刊
贾岛是与孟郊齐名的“苦吟诗人”,苏东坡用“郊寒岛瘦”四个字概括了他们两个人的诗歌风格。  贾岛作诗,既重炼字,又追求清奇、冷峭的诗意。其诗精于雕琢,多有荒凉、枯寂之境,多有凄清、苦涩之味。正如他自己所言:“兩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故,学人称贾岛为“诗奴”。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拓为僧,居房山石峪口石村,禅房之外,练得一手好剑法。他后来写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
期刊
郅恽是东汉汝南西平人,他少年丧母、经历坎坷,但不坠青云之志,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好学上进,长大以后,成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学者。  郅恽虽然只是一介布衣,却能胸怀天下、关心国事,当时,野心家王莽篡了汉家的天下,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生怕被王莽报复。而郅恽却挺身而出,他西到长安,上书给王莽,义正词严的指出:“神器有命,不可虚得。上天垂警戒之象,欲使陛下觉悟,早回臣位,转祸为福。刘氏享天长命,运祚未绝,陛
期刊
古人有句祝福长者最好的吉利话叫“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如何才能享有南山高寿,这一直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通往寿山之路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有人吃素能长寿,有人吃肥肉也能长寿;住在幽静山区长寿多,住在繁华城市也不少长寿者。各自应根据自己的气质和生理特征,选择奔向长寿之路的正确方法。七十多年人生经验使我体会到,情绪快乐就是通向长寿之路的一种好方法。  一个人有了美好的理念,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就能在
期刊
东汉末年是大动荡时代,群雄逐鹿,瘟疫四我有时会觉得,一个人如果能过好冬天,那么大多都会过好他的一生。  到了冬天,地冻天寒,万物敛收,疏放的兴致也收了收,不是必须务农务工的时候,人就想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自然的、人生的风雪都关在门外。  而偏是这样严酷的冬天里,能看出一个人的情趣和心性。  在古代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有人把冬天,过得饶有生机。  椒房、皮草,是富贵人家才用得起的过冬物资,为雪朱阑,
期刊
在古代题材电视剧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每当圣心不悦或龙颜大怒时,大殿里呼啦啦就跪倒一片,某大臣就会高呼:“皇上息怒,臣罪该万死。”那个跪的动作,娴熟、麻溜、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大臣跪皇帝、百姓跪官员、子女跪父母等礼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意味着尊卑长幼。但无论如何,跪姿意味着将人格、尊严拱手交出;如果不跪后果就很严重,轻则饭碗被砸,重则屁股开花甚至脑袋搬家。  但事情常常有例外。
期刊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立冬是在第六回,这一回的题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是在立冬时节第一次来到了贾家的荣国府,当时,刘姥姥的女婿家境贫瘠,女婿狗儿又整日酗酒,家无宁日。刘姥姥看不过去,柔中带钢地说了女婿一通话:“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女婿狗儿让刘姥姥到荣国府去攀亲,刘姥姥就带着外孙板儿在立冬时节去了荣国府。因此
期刊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对于粮食安全自是非常重视。而在秦汉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农耕技术的落后,粮食更被视为国家财富的象征,也是维系国家稳定的基石。  秦国自贫瘠的西垂之地立国,便面临着着粮食短缺的严峻处境,即使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史记.秦本纪》),早秦部族入主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秦国对于粮食的管理也从未放松,商君变法更是将农耕和粮食生产提升为“治国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