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一朵坚毅的花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冰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她来我所在的杂志社面试。黑色棉服,卡其色裤子,登山鞋,身材清瘦高挑,素面,两条麻花辫子垂在胸前格外抢眼。她不算漂亮,却散发出别于他人的磁场和质感,如一朵清丽的花,“李主编在吗?”,她望向我,嘴角留下微微上扬的弧度。有些人,就是从第一次相见便心生欢喜,我们就这样相识。
  三天后,冰正式报到,成为我的同事。她是一个思想单纯,性格倔强的女子,广告策划专业毕业,对文字和音乐非常偏爱。这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此前,她经历了数月的求职过程,几经周折始终未果。先是辗转于各大招聘会现场挑选自己理想中的公司和职位,最初的简历简单直接,除了必要的个人信息和自我介绍外,最为醒目的一句话就是:本人无任何从业经验,如有意向一切面谈。我笑,“你也太牛了吧,听这话好像你是老板似的”。“是呀”,她苦笑,“后来发现,原来不是我在选工作,是人家在选我。一个没有任何资历的黄毛丫头是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的。”这是每个刚进入社会的孩子都要作出的抉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第一次学会退让。
  后来的过程和众多毕业生一样,她开始在网上雪片般地狂撒简历,然后静静地等待消息。面试,失败,再面试,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一家网络公司的offer。但就是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却在短短数月后迅速夭折,原因是那家夫妻老婆店的老板娘总是想方设法地苛扣员工工资,比如,迟到5分钟扣30块,夏天办公室空调温度低于26摄氏度扣50块,考核指标完不成扣200块,诸如此类。冰带头抗议,结果可想而知,她和那个刻薄的上海女人大吵一架,最后拂袖而去。这是刚刚工作的孩子的通病,年轻气盛,对不合理的待遇总是无法容忍,这一次,冰没有妥协。
  和冰共事的过程是简单快乐的,她涉世不深,没有职场高手的心机和算计。这丫头工作能力很强,会议上总能报出标新立异的选题,即使偶尔和主编争执,也始终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疑。我们之间算是君子之交,偶尔吃饭喝茶,讨论稿子,顺便在一笑而过间缅怀我们尚未被遗忘的青春。一年后,我们分别跳到不同的杂志社工作,继续我们的编辑生涯。因为工作繁忙,只是偶尔互发邮件,发送的频率不高,却如同书信般简短亲切:
  “小朵,我今天和同事吵架了,她稿子写得很烂,总觉得我抢了她的风头,一直在主编面前说我的坏话。她今天污蔑我偷了她的钱,我把满满一杯子的水泼在她头上,她当时的样子可笑极了,我就那样一直面无表情地看着她,我想她快要疯了。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险恶的人?”
  “嘿,小朵,最近可好?今天有个娱乐网站的HR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当他们的主编。薪水开得很高,但我没答应。你知道他的题目是什么吗?他问我,如果炒作一条热点新闻,比如好男儿之类应该如何操作?我说,大概会谈到男色经济。他居然对我说,可以冒充某选手的女友,编造一些事件出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这不是骗人吗?难道娱乐行业都是这样的吗?我真是无语了……”
  “亲爱的小朵,我升职为编辑部主任了。知道主编的理由吗?他说,我比从前柔软坚韧了。太硬的东西似乎很容易折断,我想,折中一点会更好。这个社会上很多东西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些差距,但我已懂得迂回,即使我不喜欢的人或事,我也学会看开和原谅了。不过你放心,我只是改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不会被同化的。你好吗?很想你!”
  再见到冰是一年半之后的冬天,我们坐在一个小马路上的咖啡馆一起晒太阳。阳光下,冰的眼神坚定坦然。她笑,“人总是要改变的,这是成长的代价,小丫头长大了,懂得平衡那些该平衡的关系了。但我们的内心仍该保持纯白,小朵,我们要坚定和快乐!”此时的她笑得灿烂,在太阳的映照下像一朵美丽的蔷薇。从理想校园到现实社会,需要跨越多重屏障,就好像破茧成蝶的过程,一次次蜕变过后方得新生。职场之中的生存法则持续运转,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最终消失的是我们被岁月磨圆的棱角,留下的是生活中越发坚毅的内心。
其他文献
春节期间,上海电视传媒重磅出击,以17台节目综艺节目的组合拳,首度占据全国收视榜前三甲,而其中一台以访谈为主的——“阿拉全是上海人”节目(《可凡倾听》)更以智慧的创意、人文的底蕴、以及精彩的构念,获得业界的口碑和观众的欢迎。该节目在播出当日的CCTV央视首页上成为黄金时段推荐的唯一节目,在重播两周后依然受宠于本地互动电视的点播,让人刮目相看。  解读上海与海派文化似乎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而在故事
期刊
一场历史与艺术相交融的视觉盛宴《上海》,于近期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赫然登场。  这场运筹达4年多之久的视觉艺术展《上海》,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宣传画艺术中心等联合举办,展期自2010年2月至9月。此次展览,不仅为庆祝即将拉开帷幕的“2010上海世博会”在美国热情造势,同时也为庆贺上海与旧金山缔结姊妹友好城市30周年整。而当年,这两座
期刊
回首往昔总是觉得日子飞快,不知不觉间在上海学习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两年。事实上自从开始在上海学习,上海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朋友们打电话时总会问:“你现在在上海么?”“你是什么时候从上海回来的?”“还去上海么?”“上海学习结束了没有?”“你们在上海是怎么学习的?”“对上海的感觉如何?”……  上海,上海。我从来没有和它这么近过。尽管在上海的土著们来看,我这种近对他们来说就是另一种远,不过,对于我
期刊
“看,这位不可测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  “这……您说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你的祖国呢?”  “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那你究竟爱什么呢?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匆匆飘过的浮云……那美妙而奇特的云!”  ——波德莱尔《异乡人》    如果你是上
期刊
一到春节,那首流传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便会在耳旁久久回响,唱得老人感慨万千,年轻人怦然心动。  记得那会儿大街小巷都在唱这首歌,而且还上了春晚,很多年轻人真的不明白:平淡无奇的歌词,毫无特色的旋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  多年前的困惑终于在他们成熟后揭开了谜底。  他们说,现在终于听懂了这首歌。如果有了孩子,会更懂的。  常回家看看。因为家承载了我们很多的过去。人没有过去,就站不稳现在,走不
期刊
左右上海市面的,正本清源却是一个乡下来学生意的小赤佬    第一代的上海男人和今天刚刚进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大都来自于江浙一带,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在乡下读过三四年的私塾,跟着一个堂房的叔叔或者表亲的舅舅到了上海一个厂里当学徒,或者就是到上海投靠到远房的开了一家厂、开了一爿店的亲眷亲戚。谁都想不到的是,而后上海的许多大资本家大老板,叱咤商海风云,左右上海市面的,正本清源却是一个
期刊
今年8月30日开始,在“上海一日游”里,又多了一个新的景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经历了15年漫长的等待后,这座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地上101层、总高度492米的世界最高的超高层综合大厦终于结束了寂寞,开始了热闹的迎宾旅程。  如今,无论步于上海何处,只要看得到东方明珠,就不能忽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出鞘宝剑般的外形和顶部倒梯形的风洞。泛蓝的铝制幕墙隐映着漂浮的白云与周围的建筑物,不禁让人遐想:倘若
期刊
编者按:艺术舞台上的经典搭档往往是人们心中的偶像,人们很关心他们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他们的近况又如何。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艺伴”栏目,和大家一起走近这些艺术上的伙伴,叙叙那弥足珍贵的舞台缘分。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打造下,不断传承和演变着。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了中国昆曲成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没有刻意而为,  结果一家出了三位导演  “喂,我找李导演。”  “请问你找哪个李导演?”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电影导演李歇浦的家里,成为流传甚广的李家特色故事。究其原因,在李歇浦导演的家里,他和他的儿子李欣、女儿李虹,三个人都是导演。“我本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不是什么‘艺术之家’,与导演也没有什么关系。我有一个姐姐在台湾,多年没有联系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后来听说我成了导演,十分惊讶。因为我并没有表
期刊
2008年9月13日晚7时30分,2008上海旅游节在21辆绚丽花车和28个表演方队的巡游中盛大开幕,一场歌舞大联欢也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上演。开幕式上五大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联袂演绎,正应和了本届旅游节的主题“世界的节日,花的乐章”。(摄影 周铭鲁 郑宪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