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ove Dying As The High-tech Era Going
Text 林奕华·Designer Billy
走进犹如影音商店的爱情便利店里,每个人都可以或买或租下有瞄头的“爱情故事”,回家后只要戴上所需仪器,便能进入立体的故事世界中,与所欲望的对象进行肢体及情感的互动。
刘若英在她的网页上写,“如果每包香烟上都有吓人的警语,‘爱情’也该有一样的警语。”——香烟包上的警语是“吸烟危害健康”,那“爱情”呢?会不会是“造成心理不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爱情”总会让人产生大量焦虑——没有它时便满心期待;有了它,若非徨徨终日于害怕失去它,便是暗地里觉得与预期有所出入,以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爱情”不是不能给人愉悦和幸福,但往往是它选择你而并非你选择它。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与K歌谈恋爱——尽管是失败者,头上还是有顶璀璨的光环。也造成愈来愈多人希望省略爱情必经的不同阶段,包括与对象的磨合、协调,而只想享受随心所欲的时刻。对于不少对“爱情”充满憧憬的人来说,“被爱”才是他或她所追求的成果。“被爱”的意思,是别人在他或她身上看见莫大的价值,因而不惜一切要把他或她得到。
但是,他或她到底与千百万人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怎样回答——虽然人人都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珍惜。
以前的人会追求内在的修养。忠诚、善良、深情、无私、做人有理想等都是爱人与被爱的必备条件。在今天,它们却成了一般人不能负荷的重担——在这“太多选择,太少时间”的时代里,事物的意义往往不是在于质而是在于量——想在“爱情”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满足才是主流,深不深刻反而变得其次。
??宁浅莫深,宁滥莫缺——在那样的前提下谈“恋爱”,难免只是抱着玩玩看的态度。“游戏”虽然不用太认真,但因为涉及输赢,所以在既轻视,又计较的矛盾心理之下,人的精神状态便会出现某种恍惚:要不要抽离?要不要投入?
投入的话,或许会有情感入不敷支的“危险”;抽离的话,则违反了“爱情”必要先付出才能有回报的逻辑。在这两难局面下进退失据,成了大多数现代人的爱情处境。
从前尚有不同爱情经验可供借镜或提供灵感——例如“爱情电影”。但随着自我保护心态日趋普遍——甚至成为全球性现象——“爱情”已逐渐淡出于电影文化。不止香港、台湾、大陆愈来愈少制作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就是一向推崇“浪漫”的好莱坞,也因为爱情片在票房上的回报远远比不上“大片”如《哈里波特》、《魔戒》、《超人》、《蜘蛛侠》等特技奇观电影,所以招牌式的“约会电影”在近年也买少见少。“大片”容或有爱情桥段作为点缀,只是主题不在人物追求爱情时的彼此要求与自我完善。就连近期的华语大片《投名状》,片中虽有三兄弟与一个女人的复杂瓜葛,但女主角在四人中占戏最少,由她引发的戏剧性亦难免由“爱情”转化成“奸情”。
在大银幕上找不到情感的投射,小荧幕因而成为替代品。有趣的是,不论港剧、日剧以至台湾偶像剧,都比不上韩剧般掀起热潮——非关韩剧情节更具吸引力,而是韩裔演员的外表条件更能刺激贺尔蒙,更能成功挑动观众的欲望。
换句话说,韩剧明星再一次证明“爱情”是种眼球游戏——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都不构成障碍题,甚至,理想的“一见钟情”,根本就该隔着“适当”距离——以幻想来创造与爱人的爱情空间。这种恋爱模式的好处是安全和不会受到伤害——只要“孔侑”(《咖啡王子一号店》男主角)是在“你”所安排的剧情中与“你”谈恋爱,当然没有人能从“你”的脑海中把他抢走。
如果说与韩剧明星谈情说爱是一种“爱情理想”,也许在不久将来,人人都有成为韩剧主角的一天,而且那一天将被新新人类视为反败为胜重新操控“爱情”的一天:走进犹如影音商店的爱情便利店里,每个人都可以或买或租下有瞄头的“爱情故事”,回家后只要戴上所需仪器,便能进入立体的故事世界中,与所欲望的对象进行肢体及情感的互动。届时俊男美女均唾手可得,“罗曼史”的长短期任君选择。一段恋情谈完可以再开续集,又或几段恋情交叉进行,人人忙得如此不可开交,谁还有时间“失恋”?
爱情在高科技时代死去,但它亦将凭新发明“重生”。然而可以被肯定的是,新新人类的新新爱情是一种虚拟式的满足,它将跟人性完全无涉。
林奕华
香港著名舞台剧导演、作家。迄今有舞台剧50多部,近作包括《包法利夫人们》、《西游记》、《水浒传》、《万千师奶贺台庆》等。
Text 林奕华·Designer Billy
走进犹如影音商店的爱情便利店里,每个人都可以或买或租下有瞄头的“爱情故事”,回家后只要戴上所需仪器,便能进入立体的故事世界中,与所欲望的对象进行肢体及情感的互动。
刘若英在她的网页上写,“如果每包香烟上都有吓人的警语,‘爱情’也该有一样的警语。”——香烟包上的警语是“吸烟危害健康”,那“爱情”呢?会不会是“造成心理不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爱情”总会让人产生大量焦虑——没有它时便满心期待;有了它,若非徨徨终日于害怕失去它,便是暗地里觉得与预期有所出入,以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爱情”不是不能给人愉悦和幸福,但往往是它选择你而并非你选择它。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与K歌谈恋爱——尽管是失败者,头上还是有顶璀璨的光环。也造成愈来愈多人希望省略爱情必经的不同阶段,包括与对象的磨合、协调,而只想享受随心所欲的时刻。对于不少对“爱情”充满憧憬的人来说,“被爱”才是他或她所追求的成果。“被爱”的意思,是别人在他或她身上看见莫大的价值,因而不惜一切要把他或她得到。
但是,他或她到底与千百万人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怎样回答——虽然人人都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珍惜。
以前的人会追求内在的修养。忠诚、善良、深情、无私、做人有理想等都是爱人与被爱的必备条件。在今天,它们却成了一般人不能负荷的重担——在这“太多选择,太少时间”的时代里,事物的意义往往不是在于质而是在于量——想在“爱情”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满足才是主流,深不深刻反而变得其次。
??宁浅莫深,宁滥莫缺——在那样的前提下谈“恋爱”,难免只是抱着玩玩看的态度。“游戏”虽然不用太认真,但因为涉及输赢,所以在既轻视,又计较的矛盾心理之下,人的精神状态便会出现某种恍惚:要不要抽离?要不要投入?
投入的话,或许会有情感入不敷支的“危险”;抽离的话,则违反了“爱情”必要先付出才能有回报的逻辑。在这两难局面下进退失据,成了大多数现代人的爱情处境。
从前尚有不同爱情经验可供借镜或提供灵感——例如“爱情电影”。但随着自我保护心态日趋普遍——甚至成为全球性现象——“爱情”已逐渐淡出于电影文化。不止香港、台湾、大陆愈来愈少制作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就是一向推崇“浪漫”的好莱坞,也因为爱情片在票房上的回报远远比不上“大片”如《哈里波特》、《魔戒》、《超人》、《蜘蛛侠》等特技奇观电影,所以招牌式的“约会电影”在近年也买少见少。“大片”容或有爱情桥段作为点缀,只是主题不在人物追求爱情时的彼此要求与自我完善。就连近期的华语大片《投名状》,片中虽有三兄弟与一个女人的复杂瓜葛,但女主角在四人中占戏最少,由她引发的戏剧性亦难免由“爱情”转化成“奸情”。
在大银幕上找不到情感的投射,小荧幕因而成为替代品。有趣的是,不论港剧、日剧以至台湾偶像剧,都比不上韩剧般掀起热潮——非关韩剧情节更具吸引力,而是韩裔演员的外表条件更能刺激贺尔蒙,更能成功挑动观众的欲望。
换句话说,韩剧明星再一次证明“爱情”是种眼球游戏——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都不构成障碍题,甚至,理想的“一见钟情”,根本就该隔着“适当”距离——以幻想来创造与爱人的爱情空间。这种恋爱模式的好处是安全和不会受到伤害——只要“孔侑”(《咖啡王子一号店》男主角)是在“你”所安排的剧情中与“你”谈恋爱,当然没有人能从“你”的脑海中把他抢走。
如果说与韩剧明星谈情说爱是一种“爱情理想”,也许在不久将来,人人都有成为韩剧主角的一天,而且那一天将被新新人类视为反败为胜重新操控“爱情”的一天:走进犹如影音商店的爱情便利店里,每个人都可以或买或租下有瞄头的“爱情故事”,回家后只要戴上所需仪器,便能进入立体的故事世界中,与所欲望的对象进行肢体及情感的互动。届时俊男美女均唾手可得,“罗曼史”的长短期任君选择。一段恋情谈完可以再开续集,又或几段恋情交叉进行,人人忙得如此不可开交,谁还有时间“失恋”?
爱情在高科技时代死去,但它亦将凭新发明“重生”。然而可以被肯定的是,新新人类的新新爱情是一种虚拟式的满足,它将跟人性完全无涉。
林奕华
香港著名舞台剧导演、作家。迄今有舞台剧50多部,近作包括《包法利夫人们》、《西游记》、《水浒传》、《万千师奶贺台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