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消化。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有权利提问。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教師要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这样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善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有些课需要在课前作准备,如《怎样认识物体——土壤》要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采集样本;《沙和粘土》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再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感受颗粒、粘性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一玩用沙写字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有序的安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自始至终都能投入探究学习。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经历过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兴奋,学生才会不断思索,不断动手、动脑、预测、反思,“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例如在“常见材料”单元学习后,我设计了一个课题:用你能找到的材料包装一个生鸡蛋,使鸡蛋能从教学楼的四楼上落下来而掉不破。学生给这个研究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给鸡蛋穿上防震服”。在周六上午比赛时,二十四位学生,每个人“给鸡蛋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用泡沫、棉花、丝棉、绒布、毛巾等材料的多一些,有用鸡毛、鸭毛、兔的毛皮的,也有用沙子、锯末的,更奇特的有两个同学:一个用大口塑料瓶装上水,然后把鸡蛋用软泡沫包好固定在水中;另一个用一个大的一次性塑料餐桌台布做了一个特大的降落伞,把鸡蛋放在纸盒里挂在降落伞下面。实验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万分,看着自己的“宝贝蛋”从楼上落下时的那份紧张,成功时的那种自豪,对别人独特的好的方法的由衷赞叹。让人十分感慨:学生真的很有创造性!只要老师确实“解放了他们的头脑”,给了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叹。
四、善于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
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等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的发现。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获取科学答案。比如与动植物有关的《自然百科图典》、《植物百科》、《世界动物图集精华版》、《十万个为什么》等,对平时的教学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被电死?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他,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结果孩子们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了答案,知道了鸟不会被电死的原因是:它们只接触一根火线,不和另一根地线接触,也不和地面接触,所以身体里就没有电流通过。而人如果碰到火线,人又是站在地面上,电流就能从人身体上通过,发生触电事故。因此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千万不能触摸电线。另外,学生从报纸上搜集资料,剪贴、归类。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来学科学,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红果镇中沙小学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有权利提问。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教師要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这样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善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有些课需要在课前作准备,如《怎样认识物体——土壤》要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采集样本;《沙和粘土》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再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感受颗粒、粘性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一玩用沙写字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有序的安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自始至终都能投入探究学习。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经历过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兴奋,学生才会不断思索,不断动手、动脑、预测、反思,“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例如在“常见材料”单元学习后,我设计了一个课题:用你能找到的材料包装一个生鸡蛋,使鸡蛋能从教学楼的四楼上落下来而掉不破。学生给这个研究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给鸡蛋穿上防震服”。在周六上午比赛时,二十四位学生,每个人“给鸡蛋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用泡沫、棉花、丝棉、绒布、毛巾等材料的多一些,有用鸡毛、鸭毛、兔的毛皮的,也有用沙子、锯末的,更奇特的有两个同学:一个用大口塑料瓶装上水,然后把鸡蛋用软泡沫包好固定在水中;另一个用一个大的一次性塑料餐桌台布做了一个特大的降落伞,把鸡蛋放在纸盒里挂在降落伞下面。实验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万分,看着自己的“宝贝蛋”从楼上落下时的那份紧张,成功时的那种自豪,对别人独特的好的方法的由衷赞叹。让人十分感慨:学生真的很有创造性!只要老师确实“解放了他们的头脑”,给了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叹。
四、善于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
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等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的发现。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获取科学答案。比如与动植物有关的《自然百科图典》、《植物百科》、《世界动物图集精华版》、《十万个为什么》等,对平时的教学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被电死?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他,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结果孩子们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了答案,知道了鸟不会被电死的原因是:它们只接触一根火线,不和另一根地线接触,也不和地面接触,所以身体里就没有电流通过。而人如果碰到火线,人又是站在地面上,电流就能从人身体上通过,发生触电事故。因此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千万不能触摸电线。另外,学生从报纸上搜集资料,剪贴、归类。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来学科学,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红果镇中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