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以往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规模等方面相对稳定,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时期,面对各种因素在新发展阶段的日益复杂多变,高等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满足教育需求、协调区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展望未来,为实现高质量的效益和现代化发展,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即是在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办学进行差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语言中,存在大量表示身体部位或身体动作的词语,发挥着多种修辞功能,以表达感情、判断或者对其他人物的看法.本文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红
温峤与庾亮是东晋名臣与文士,他们的道德人格、政治活动、文学写作体现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二人在东晋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与时势动荡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同时,受命于朝廷及各种需要,写下了各种政治文告与实用文章,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特殊的将相身份与文章写作,彰显出中国古代"负重"与"摛文"的关系,有许多人生意蕴值得玩味,而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与作家的心灵进行沟通交流,在评论其人与作品的过程中,揭示出相应的文学价值观念,构建独特的批评方法.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前,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风格主义、图像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盛行,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述为随后的艺术史研究确立了艺术社会史的学术基调.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被自觉运用于艺术史研究.一些艺术史学家在关注艺术内容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艺术形式的社会性,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工业"和"社会批判"理论,对艺术发展的内在社会动因和艺术现象中所透射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内涵进
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增大环保投入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企业投机行为的干扰和扭曲.本文基于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特征,构建企业投机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投机决策机制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生活形态,呈现了"整体""区隔""结构"的文化表达层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在政府引导下,以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意愿为主,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建设,意在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
特约主持人:唐智彬(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  主持人按语:20世纪中后期,在技术进步、经济危机以及国家衰退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英国政府调整政策,逐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与管理,以应对和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现代学徒制成为英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符号,有效改善了技能人才培养状况;重视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成为英国政府改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专题围绕英国职业教育
自近代科技体制在民国时期确立,至今上百年.对中国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哲学反思.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不断地进行追赶性、顺轨性的科技模仿和自主创新.近百年来科技转型之路呈现出科学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地方性特征,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在其间,国家意志、传统文化、实用主义、社会历史状况等外部环境对科技发展长期持续产生影响,使得这个阶段科技发展的社会历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割裂性.
近年来,"史料研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研究潮流,"史料热""史料转向"成为描述这一现象的关键词."史料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当下性而呈现出"批评化"倾向,该倾向有可能导致文学史写作历史维度的阙失;其二,当代文学主流文学史观中一直强调"断裂论",忽视了文学史自身的延续性.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史料研究"可以夯实学科研究的基础,打开研究的新空间,从而塑造新的文学史观.同时,因为当代文学的进行时状态,"史料研究"中也出现了重复化、碎片化、为史料而史料的不良倾向,
文化外译话语体系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均离不开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设.既有研究对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也存在着分析视角零散、系统性不强等缺憾,尤其对于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构模式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因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指导有限.本文在厘清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内涵、把握当前研究现状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力图建构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话语体系,为未来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发展与完善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架构.
摘 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起源于德国,自21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比较德国与中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主体、开发步骤、开发结果以及课程开发的条件保障等现状,得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课程开发启示: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协作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深度广度;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推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