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滑坡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及其在延伸期-月尺度中的应用

来源 :气象科技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四川省2014—2018年滑坡灾害与前期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滑坡灾害气象预报模型,并验证模型在延伸期-月尺度中的应用效果,为四川省延伸期滑坡灾害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利用历史实测降水数据对四川省滑坡灾害发生的前45 d、35 d、25 d、15 d、10 d和6 d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滑坡灾害的发生与其相关性是逐步递减的;在此基础上,结合逻辑回归法分析滑坡灾害发生前2 d降水量的权重关系,得到降水诱发滑坡灾害概率值;再确定滑坡灾害预报模型的易发性背景值与降水诱发滑坡灾害概率值的权重系数;最
其他文献
1951年,为适应新中国空军对气象人才的需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在成都锦江河畔创建。1951年,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在营区内建立成都区台(后为成都中心气象台),启动短期天气预报业务,并为中央气象台提供第一手区域气象资料。从此,成都市有了正规的气象记录。
70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中国气象事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潜心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累计为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2万多名优秀气象人才,广泛服务于国家气象事业各个领域.
期刊
针对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样本,应用海河流域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CWF)降水预报资料,利用滑动相关分析方法建立重组预报序列,基于加密自动站24 h累积降水量及重组24 h降水预报序列的Gamma累积概率分布曲线,采用预报—实况概率匹配方法建立1~3日的短期订正模型并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欧洲中心数值模式对于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的预报较实况偏慢;概率匹配法主要通过订正降水量级来改善预报结果,订正后降水预报对于小雨、大雨、暴雨预报的TS(Threat Score)评分技巧均有提升,
选取中国东部季风区长春、北京、武汉和广州市4个代表性城市,利用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和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4年高密度自动站气温资料,比较了南北不同纬度带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UHI)强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长春、北京、武汉和广州市建城区年平均UHII分别为0.96℃、1.06℃、0.91℃和0.78℃,北方城市秋、冬季多呈静稳和逆温天气,加上人为热释放量高于其他季节,UHII明显高于春夏季;而南方城市秋季“秋高气爽”,利于热岛的发生发展,冬季和夏季U
实践证明,支付意愿方式越直接,公众隐藏程度越大,需要调查逆向支付意愿和间接支付意愿。支付意愿两年对比不明显,逆向支付意愿和间接支付意愿在高档位2017年比例明显高于2016年,可以看出由于两年项目的实施,人们更加明白高质量气象服务切切实实帮助节约了相关生产生活支出。
通过对2016—2018年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与城区20个区域自动站夏季最高气温的分析,发现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夏季日最高气温较城区明显偏低,不宜作为岳阳城区高温天气评定标准。为此,在对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两种易于操作的岳阳市区夏季高温天气预报及服务的参照模型。
回顾70年来天气雷达发展历程,对比国内外天气雷达保障技术现状,从天气雷达定标、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发展与趋势阐述国内天气雷达保障技术需求。国内单极化天气雷达定标技术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双通道一致性和极化隔离度是双偏振天气雷达定标技术的重要指标,国外双偏振天气雷达定标技术已经成熟,重点在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国内双偏振天气雷达定标技术在太阳法、小雨法、标校平台(源)法、无人机定标技术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探索相控天气雷达定标技术对加快我国天气雷达系统技术发展和促进业务化应用有重大意义。国
基于成都X波段天气雷达网络,设计了一种快速体积扫描+多RHI扫描的雷达组网扫描策略,通过优化体扫层数和雷达配置参数,增加对流单体中心RHI扫描,可获取低层空间、高时间分辨率和精细降水垂直结构;设计了一种重点区域识别、优先级计算和雷达任务智能调度的组网协同控制流程,并针对重点区域的天气过程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对流识别算法和基于非监督学习聚类算法的强对流天气回波自动识别和定位方法。通过雷达试验表明,该组网策略和协同控制方法能有效获取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垂直精细结构。
首任局长涂长望没有让他的英国导师沃克教授失望,他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着力打造十余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已呈“青出于蓝”的勇气和态势;邹竞蒙局长也无愧于他16岁奔赴延安投身党的气象事业,之后接过前辈重托,让中国气象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最终,我国未能正式参加地球物理年活动,这既是中国地学界的遗憾,也是“地球物理年”国际合作计划的遗憾。即便如此,此番筹备工作还是大大加速了我国原计划开展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向国际社会表达了友好合作的愿望,展示了中国气象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