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今年开学初,学校召开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三十几位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坐在一起,谈谈自己在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和想法。令我这个教科室主任尴尬的是95%的年轻教师都谈到“课题研究无从入手”、“不知课题该怎么做”。课题研究“一穷二白”似乎成了这些青年教师最大的困惑。
二、直击
怎么会不知课题该怎么做呢?为了引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每年我校都会在校内举办“优质课题推介会”,请在市、区获奖的课题组负责人在全校进行课题推介,介绍课题价值、课题研究流程,呈现课题成果。每年教科节,学校都会邀请省、市、区的教科研专家到校做教科研讲座,从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反思升华等深入细致地引领。事实上,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提升很快,2012年有区级立项课题13个,市级学科教改项目立项课题11项。
那么,这样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科研引领,为什么年轻教师还是不约而同地提到课题研究不知如何进行的困惑呢?是他们主观原因造成的吗?这是我第一时间产生的想法。但真的只是主观原因吗?细细反思其实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学校规划课题参与人员虽多,但年轻老师资历和经验尚浅,很少能被邀请成为课题组成员,即使参与了,也不能成为课题组核心人员,没有机会接触课题研究核心工作。我校今年立项的市、区级课题中,教龄五年以内的年轻老师的主持率为零,参与率不到10%。
显而易见,虽然学校在教科研上取得了不错成绩,有一部分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获得了相当进步和发展,必须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零碎地参与课题部分研究,对课题整体情况了解不足,对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实际收获不大。
而我校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占全校总人数的25.1%,比例不小。这些年轻老师在课题研究中“被边缘化”,迟早有一天会引起学校教科研的“断层”现象。之所以说是“被边缘化”,是因为他们不是没有参与的主观意识,而是缺少教科研整个流程亲历亲为的实践机会,缺少在课题研究中深入摸爬滚打的历练。致使虽然有校级课题可以让他们试水,但他们却觉得无从入手,畏首畏尾,苦恼不已。像这样被科研边缘化的老师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对于这些老师的教科研引领是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做起来”,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三、寻招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教科室开始了“寻招之旅”。
第一招,课题开题“库存版”
万事开头难,在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过程中,尤其是研究新手,研究的开始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对于总觉得课题研究无从入手的这些年轻老师来说,建立“问题库”,是解决研究主题确立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怎样建立“问题库”呢?我们通过“问题挂牌”的形式,对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教师可以通过写个案、教案、日记、课后反思,或者录像、录音,或者请同伴听课,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网络,甚至与名师、专业人员的交流,拓宽视野,反观自己;更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进行分解,找出哪些是自己的特长、哪些是自己的缺陷,从而总结梳理出自己这段时期内记录的“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库。
但问题并不都能成为研究主题,善于把问题整合归类,梳理出研究主题才是年轻老师们急需学习的研究方法。我们请老师在“问题库”中提炼出“我最想挂牌的问题”,并为科研新手设计了《学科教改项目选题思维路径案例表》(见表1),引导老师学会梳理选题思路,制定研究方案。比如: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效果不好,这时问题还比较朦胧,如果确立一个“有效教学研究”,选题就太大,不好把握,因为“有效教学研究”涉及因素太多,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都研究到,都研究到了也就不是小课题研究了。可以从中选择—个感兴趣、又能把握得了的环节入手,如导语环节、提问环节、板书环节、作业环节……教师通过反思觉得以前某一环节确实做得不太好,并且决心把它做好。如想从作业环节入手,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如用“作业评语”作为切入点,确立《作业评语创新,增强作业实效性》课题,就好把握了;如果想从提问环节入手,可以具体到《提问分层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主题确立后,让研修班的四十五位老师三人自由组合,开展课题研究,因为成员都是没有经验的,从零开始,不存在谁依附谁,无形中都有一种核心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这样主体意识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的前提下,课题方案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无需辞藻华丽,可以是表格式的(见表2),条目清晰。这样删繁就简,就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年轻教师尽快进入实质性研究。
第二招,研究过程“护航版”
1.课题“领办”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怎样管理,怎样引领?我们摒弃了由学校科研骨干点对点负责的做法,骨干老师们有教学任务,也有课题研究,也要管理班级,再让他们负责辅导,这样的辅导只能是蜻蜓点水,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们将15个团队按学科分成三组,由教科室正副主任三位成员分学科“领办”课题组。这既然是教科室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提供全程服务,我们把“为科研边缘化教师寻招之旅”作为教科室的一个项目研究,跟踪辅导的过程就是研究个案的过程。
在跟踪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纸上谈兵”进入课题研究实质阶段,这些老师往往无法可循,对课题研究从何做起,怎样做等问题心中无底,使研究处于无序状态。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立足点应该是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反思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关注“困惑”和“话题”,以科研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所以,在我们提供给年轻老师的研究模式中,“课例研究 学科教改项目研究”的模式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们带着研究问题通过轮流上课(亲历实践验证)、听课(观察同伴验证),带着大量现实实践材料作为研究材料参与研讨:阐述自己的主题思考并听取他人的思考,听取同伴的主题思考并发展自己的思考,在此通过课例研究验证自己的预设。在这样不断进行的分析诊断研究中,形成深入认识和理解,小组成员经过个案集成分析、策略反思提炼,逐步形成课题成果。 2.QQ“联动”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分布在三个校区,怎样做到辅导研讨省时高效呢?经常坐下来讨论是有效的,却行不通。校区之间距离较远,肯定影响工作。于是,看似最平常却最实效的“QQ联动”帮了大忙,由教科室牵头建立研究小团队的“梦工厂QQ群”,在那上面随时可以“说说自己的困惑”,一呼百应,大家群策群力,问题迎刃而解。也可以“说说我的看法”,谈成功的体会、失败的教训,丰富彼此的思想。有了一个团队,在团队中自然表露心中困惑与想法,在团队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中使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明朗,QQ群功不可没。
3.搭台“唱戏”
这个“台”就是交流平台。年轻老师说特别羡慕省市级课题的论证会,有专题汇报,有专家反馈,有鉴定意见,风风光光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担心自己的课题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的确,这些课题要在市区立项甚至获奖还显得有些粗糙,不太现实,但如果就这样销声匿迹,肯定会消磨老师们的研究热情。为了让这些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再“边缘化”,教科室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出头露面”的机会,为他们铺就一条条“星光大道”,将每年五月定为“微型成果展示月”,通过课题校级论证会、课题研究故事征集演讲、课题研究成果PK、课题研究示范课展评等形式,让这十五个研究团队亮出来。
第三招,成果呈现“练兵版”
鉴于“科研边缘化”老师们的研究经验尚浅,也是从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性考虑,在课题结题管理上注重变通,展示灵活。提倡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结题模式,没有固定的结题时间、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相反,学校特别注重研究鉴定的“现场练兵”,结题成果的呈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结题结论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效果为基本标准。虽然从纸质化到现场化,教科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给研究者带来的是不敢造假的真实研究状态和成果被转化和需要的成就感;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看得见、触得着、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如有一个课题组的学科教改项目“低学段写字教学随堂化策略研究”,就是通过“课例现场鉴定会”,由课题组三位老师上课题研究课,课例上三位老师分别体现课题研究的三个点,尽量将研究策略在课例中彰显出来;课后,由组内一位成员专题介绍问题解决的研究策略,通过“课例展示”和“策略汇报”,由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学段的教研组成员对策略的可行性进行选择,选择“策略可行并将该策略运用在教学中”的,加2分;“可行但不会选择该策略”的,加1分。最后汇总到教科室,算出量化分,作为成果优劣的评断依据之一。
教科室再将反馈表“策略可行性鉴定表”结果汇总,用图表式(见下图),后附原因说明汇总,反馈给课题组,通过“哪些策略研究受老师欢迎,可行性高;哪些策略无人问津”等反馈,课题组可以进行论证,既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又可以作为改进课题研究的依据,还可以梳理出课题后续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成果实际出发,允许教师多做少写,结果删繁就简。可以用经验总结、高质量的论文、成功的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代替学科教改项目的研究报告。我们相信,强调“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我们为科研“边缘化”老师的寻招之旅,没有“虚高”的理论支撑,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放低姿态”、不再“玄妙”的策略引领中尝试用科研改造自己,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属于自己的“原生态”方法;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实实在在的课研服务中,激发起研究热情,敏感研究的嗅觉,学会研究方法,用课题研究“小作坊”造就教师专业成长的“梦工厂”。
参考文献:
[1]夏玉成,卢远民,刘明明.研究自我 自主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7.
[2]姚江峰.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投入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2007.05A.
[3]余熹微.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4.
今年开学初,学校召开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三十几位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坐在一起,谈谈自己在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和想法。令我这个教科室主任尴尬的是95%的年轻教师都谈到“课题研究无从入手”、“不知课题该怎么做”。课题研究“一穷二白”似乎成了这些青年教师最大的困惑。
二、直击
怎么会不知课题该怎么做呢?为了引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每年我校都会在校内举办“优质课题推介会”,请在市、区获奖的课题组负责人在全校进行课题推介,介绍课题价值、课题研究流程,呈现课题成果。每年教科节,学校都会邀请省、市、区的教科研专家到校做教科研讲座,从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反思升华等深入细致地引领。事实上,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提升很快,2012年有区级立项课题13个,市级学科教改项目立项课题11项。
那么,这样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科研引领,为什么年轻教师还是不约而同地提到课题研究不知如何进行的困惑呢?是他们主观原因造成的吗?这是我第一时间产生的想法。但真的只是主观原因吗?细细反思其实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学校规划课题参与人员虽多,但年轻老师资历和经验尚浅,很少能被邀请成为课题组成员,即使参与了,也不能成为课题组核心人员,没有机会接触课题研究核心工作。我校今年立项的市、区级课题中,教龄五年以内的年轻老师的主持率为零,参与率不到10%。
显而易见,虽然学校在教科研上取得了不错成绩,有一部分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获得了相当进步和发展,必须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零碎地参与课题部分研究,对课题整体情况了解不足,对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实际收获不大。
而我校教龄五年内的年轻老师占全校总人数的25.1%,比例不小。这些年轻老师在课题研究中“被边缘化”,迟早有一天会引起学校教科研的“断层”现象。之所以说是“被边缘化”,是因为他们不是没有参与的主观意识,而是缺少教科研整个流程亲历亲为的实践机会,缺少在课题研究中深入摸爬滚打的历练。致使虽然有校级课题可以让他们试水,但他们却觉得无从入手,畏首畏尾,苦恼不已。像这样被科研边缘化的老师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对于这些老师的教科研引领是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做起来”,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三、寻招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教科室开始了“寻招之旅”。
第一招,课题开题“库存版”
万事开头难,在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过程中,尤其是研究新手,研究的开始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对于总觉得课题研究无从入手的这些年轻老师来说,建立“问题库”,是解决研究主题确立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怎样建立“问题库”呢?我们通过“问题挂牌”的形式,对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教师可以通过写个案、教案、日记、课后反思,或者录像、录音,或者请同伴听课,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网络,甚至与名师、专业人员的交流,拓宽视野,反观自己;更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进行分解,找出哪些是自己的特长、哪些是自己的缺陷,从而总结梳理出自己这段时期内记录的“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库。
但问题并不都能成为研究主题,善于把问题整合归类,梳理出研究主题才是年轻老师们急需学习的研究方法。我们请老师在“问题库”中提炼出“我最想挂牌的问题”,并为科研新手设计了《学科教改项目选题思维路径案例表》(见表1),引导老师学会梳理选题思路,制定研究方案。比如: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效果不好,这时问题还比较朦胧,如果确立一个“有效教学研究”,选题就太大,不好把握,因为“有效教学研究”涉及因素太多,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都研究到,都研究到了也就不是小课题研究了。可以从中选择—个感兴趣、又能把握得了的环节入手,如导语环节、提问环节、板书环节、作业环节……教师通过反思觉得以前某一环节确实做得不太好,并且决心把它做好。如想从作业环节入手,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如用“作业评语”作为切入点,确立《作业评语创新,增强作业实效性》课题,就好把握了;如果想从提问环节入手,可以具体到《提问分层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主题确立后,让研修班的四十五位老师三人自由组合,开展课题研究,因为成员都是没有经验的,从零开始,不存在谁依附谁,无形中都有一种核心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这样主体意识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的前提下,课题方案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无需辞藻华丽,可以是表格式的(见表2),条目清晰。这样删繁就简,就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年轻教师尽快进入实质性研究。
第二招,研究过程“护航版”
1.课题“领办”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怎样管理,怎样引领?我们摒弃了由学校科研骨干点对点负责的做法,骨干老师们有教学任务,也有课题研究,也要管理班级,再让他们负责辅导,这样的辅导只能是蜻蜓点水,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们将15个团队按学科分成三组,由教科室正副主任三位成员分学科“领办”课题组。这既然是教科室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提供全程服务,我们把“为科研边缘化教师寻招之旅”作为教科室的一个项目研究,跟踪辅导的过程就是研究个案的过程。
在跟踪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纸上谈兵”进入课题研究实质阶段,这些老师往往无法可循,对课题研究从何做起,怎样做等问题心中无底,使研究处于无序状态。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立足点应该是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反思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关注“困惑”和“话题”,以科研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所以,在我们提供给年轻老师的研究模式中,“课例研究 学科教改项目研究”的模式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们带着研究问题通过轮流上课(亲历实践验证)、听课(观察同伴验证),带着大量现实实践材料作为研究材料参与研讨:阐述自己的主题思考并听取他人的思考,听取同伴的主题思考并发展自己的思考,在此通过课例研究验证自己的预设。在这样不断进行的分析诊断研究中,形成深入认识和理解,小组成员经过个案集成分析、策略反思提炼,逐步形成课题成果。 2.QQ“联动”
十五个研究小团队分布在三个校区,怎样做到辅导研讨省时高效呢?经常坐下来讨论是有效的,却行不通。校区之间距离较远,肯定影响工作。于是,看似最平常却最实效的“QQ联动”帮了大忙,由教科室牵头建立研究小团队的“梦工厂QQ群”,在那上面随时可以“说说自己的困惑”,一呼百应,大家群策群力,问题迎刃而解。也可以“说说我的看法”,谈成功的体会、失败的教训,丰富彼此的思想。有了一个团队,在团队中自然表露心中困惑与想法,在团队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中使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明朗,QQ群功不可没。
3.搭台“唱戏”
这个“台”就是交流平台。年轻老师说特别羡慕省市级课题的论证会,有专题汇报,有专家反馈,有鉴定意见,风风光光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担心自己的课题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的确,这些课题要在市区立项甚至获奖还显得有些粗糙,不太现实,但如果就这样销声匿迹,肯定会消磨老师们的研究热情。为了让这些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再“边缘化”,教科室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出头露面”的机会,为他们铺就一条条“星光大道”,将每年五月定为“微型成果展示月”,通过课题校级论证会、课题研究故事征集演讲、课题研究成果PK、课题研究示范课展评等形式,让这十五个研究团队亮出来。
第三招,成果呈现“练兵版”
鉴于“科研边缘化”老师们的研究经验尚浅,也是从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性考虑,在课题结题管理上注重变通,展示灵活。提倡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结题模式,没有固定的结题时间、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相反,学校特别注重研究鉴定的“现场练兵”,结题成果的呈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结题结论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效果为基本标准。虽然从纸质化到现场化,教科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给研究者带来的是不敢造假的真实研究状态和成果被转化和需要的成就感;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看得见、触得着、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如有一个课题组的学科教改项目“低学段写字教学随堂化策略研究”,就是通过“课例现场鉴定会”,由课题组三位老师上课题研究课,课例上三位老师分别体现课题研究的三个点,尽量将研究策略在课例中彰显出来;课后,由组内一位成员专题介绍问题解决的研究策略,通过“课例展示”和“策略汇报”,由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学段的教研组成员对策略的可行性进行选择,选择“策略可行并将该策略运用在教学中”的,加2分;“可行但不会选择该策略”的,加1分。最后汇总到教科室,算出量化分,作为成果优劣的评断依据之一。
教科室再将反馈表“策略可行性鉴定表”结果汇总,用图表式(见下图),后附原因说明汇总,反馈给课题组,通过“哪些策略研究受老师欢迎,可行性高;哪些策略无人问津”等反馈,课题组可以进行论证,既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又可以作为改进课题研究的依据,还可以梳理出课题后续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成果实际出发,允许教师多做少写,结果删繁就简。可以用经验总结、高质量的论文、成功的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代替学科教改项目的研究报告。我们相信,强调“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我们为科研“边缘化”老师的寻招之旅,没有“虚高”的理论支撑,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放低姿态”、不再“玄妙”的策略引领中尝试用科研改造自己,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属于自己的“原生态”方法;关注的是这些老师在这样实实在在的课研服务中,激发起研究热情,敏感研究的嗅觉,学会研究方法,用课题研究“小作坊”造就教师专业成长的“梦工厂”。
参考文献:
[1]夏玉成,卢远民,刘明明.研究自我 自主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7.
[2]姚江峰.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投入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2007.05A.
[3]余熹微.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