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中心 上海 200024
摘要:随着上海市“两个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得到确立,浦东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先期的政策优势以及无限的发展前景,其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可以预计将会达到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新高度。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与有限的且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所带来的“看不见”的但却又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城市的建设脱离地下空间限制地下管线导致的“血管狭窄”的束缚,真正实现健康、自由、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根据自身的管理实践,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提出一套从“规划”——“信息收集”(竣工测量及普查)——“建立管线档案”即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逐步推进“共同沟”的新方法——最终实现全部管线入沟和建立完整的“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方法的加以实现。希望能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地下管线;共同沟;动态管理系统;综合管理
引言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区,在上海“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确立以后,其城市发展速度必将走在上海前列,可以预见由此带来的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城市发展与地下管线的矛盾将愈演愈烈。这一矛盾有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各种市政、公用管线迅速膨胀带来的刚性需求,也有城市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初始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地下管线的增长性以及管线施工时的不严谨、不精确所导致的地下空间未合理利用、未有效利用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上海市有关部门较早地看到了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乃至实践。包括管线建设跟踪测量制度的试点,张扬路共同沟建设等。本文根据这些宝贵经验,以及其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第一次试图从全过程系统化的角度进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实践提供借鉴。
1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和研究方法
1.1浦东新区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
浦东开发开放近20年以来,城市地下管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的雨污水管网,到后来的水、电、气、信息乃至光缆、超高压电缆等复杂的、高科技地下管线不一而足,经历了集中、迅速、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其它地方或国家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目标。目前,浦东区域现敷设各类地下管线包括水、电、气、信息、电信、电车电缆、原水、污水、雨水、航油、部队通信等10余大类,涵盖了城市运行所必须的能源、物资补给、通讯等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发展快,经验不足,从规划到管理到建设都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前期规划不合理,没有统筹的考虑和统一的布局,频频出现开挖不久的道路重复开挖的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的评价。管理中,由于市政管线从建设到管理到使用牵涉部门众多,各部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在建设时缺少有效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顾本单位利益,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管理,且缺少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基础的信息和设施建立不起来,难以为后续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在建设上,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随意扩大管径,或采用落后陈旧的技术,且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施工管位不准确甚至存在“埋下去就算了”的思想。
1.2 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以及实施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能源、物资、通信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被誉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生命线”的同步增长,即要求地下管线的建设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同步、相适应。然而,城市需要发展可以向外扩张、向上扩张,而地下空间是有限的,地下管线的扩张必然要收到限制,尤其时前述由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浦东地下管线现状就不理想,按照现状运行下去,必将限制地下管线容量的增长,使得现有管线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限制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要解决这一矛盾,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既要合理规划,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优化、统筹、整合各管线单位的发展要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满足要求,节省资源。同时,又要逐步整理、开发地下空间,采用共同沟等新技术,解放出原来因为不合理施工、废弃管线等占据的地下空间。同时要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地下管线的动态变化,为后续的规划和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从规划起到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为止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
1.3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根据前文所述,为实现地下管线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本文提出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方法,包括从“规划”到“信息收集”(包括建设期的跟踪测量和老管线的普查)到“管线档案的建立”到“共同沟的实施”以及最终管线全部入沟后“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这五个组成部分。而这些方法是针对上述城市地下管线现状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采用将整体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从提出到找到相应方法加以解决,最后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梳理并有机串联,得出结论。
2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其作用
2.1 规划
2.1.1规划的现状
浦東新区的管线规划,目前还是规划部门一家说了算,缺乏与其它部门尤其是市政部门和管线单位沟通和协调,规划部门埋头画图纸,建设单为埋头搞建设,各自为战。
2.1.2 现有的规划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管线单位缺乏与市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规划所依据的现状管线资料往往只是“书面”的、不准确的,这些“书面”的图纸到了现场施工时,往往不能按图放下去,导致实际的管位与规划管位实际不符,而由于规划单位缺乏必要沟通,这个情况又不能及时掌握,导致下次规划时的管位更加不可行、偏差更大,产生恶性循环。由于与管线单位缺乏沟通,规划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管线单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管线建设计划,导致原本可能进行合并、整合的管线建设,最后变为重复开挖,既浪费资源,又对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2.1.3新规划的设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立综合规划机制。即规划部门与市政管理部门以及管线建设单位共同参与规划。规划部门作为主体,牵头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管线建设规划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市政管理部门提供现状资料(后文详述)和规划可行性的意见;管线建设单位提供本单位的管线建设长期计划。以上要素综合起来,作为管线规划的依据,从而保证规划的制定是符合实际现状和满足将来管线发展需求的,是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以后,就要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对各类管线规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不按既定规划要求进行管线建设与管理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综合规划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指导各管线权属单位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为各类管线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条件和依据,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后续阶段奠定基础。
2.2 信息收集
2.2.1地下管线信息收集的现状
地下管线的信息收集,指的是在地下管线建成以后(或者在建设过程中),采集与记录地下管线的各种要素信息,作为日后管理、维修、改造、翻修,以及为规划、市政部门作为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依据。目前浦东新区地下管线信息收集的普遍程度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管线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完全落实甚至没有落实跟踪测量制度,在建设完成后,粗略地、凭借经验估算建立管位资料,甚至明明施工过程中发生了管位的微调还图省事按照规划管位制作管位资料。在管线施工交底时,新发现的未掌握管线被忽略,没有补充到相关单位的管线资料当中。
2.2.2信息收集现状带来的问题
由于管线建设过程中的管线信息收集的部分缺失和现状管线的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导致准确、详细、可靠的地下管线档案无法建立起来,无法给下一循环的管线规划和现阶段的管线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管线资料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下面两个方法。
2.2.3完善和严格执行跟踪测量制度
跟踪测量制度是我国相关法规已经明文规定的一项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部2005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中,应整合建设工程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地下管线的普查档案及专业管线图,统一移交城建档案管理机构保存处理。由于这三类数据在空间上存在严重的交叉,在处理数据时,原则上以精度较高的作为优先考虑。《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道路工程在覆土前必须测量并建立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形成地下管线工程的竣工测量数据。浦东新区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跟踪测量制度,在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取得的资料准确度的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标准,并且对过程加以监管,而不是只看一个书面的结果,违反的要采取处罚措施,从而保证跟踪测量的全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2.4制定管线普查计划,随时补充日常施工中发现的“未掌握”的管线
除了新建管线外,对于现状管线,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的普查。普查可根据各管线单位的管线资料,采用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和设备,必要的可以开挖样洞(沟)加以验证、修正。普查可按区域进行,在一定区域召集所有现状管线单位集中清查,各单位对自己现有的管线资料进行核对和修正,对于新发现的“未掌握”管线要及时补充。同时要建立“发现管线随时补充”制度,发现的“未掌握”管线都要及时在其所属的管线单位资料中进行补充。
2.3 管线档案
2.3.1管线档案的现状
地下管线档案以数据收集为基础,同时又是管线规划的基础。目前,管线单位跟踪测量或普查收集到的数据,仅由本单位自己掌握,大部分管线单位建立了不甚完全的地下管线档案,少部分建立了信息化档案(即数据库)。规划部门建立了以自身的规划资料为基础的管线档案(与实际管线资料有差距)。市政管理部门根据掘路计划、掘路执照等行政审批信息建立起了以“施工图纸”为基础的管线档案。所有上述这些档案的建立者之间基本缺乏联系,即档案数据没有共享。
2.3.2管线档案现状带来的问题
由于目前管线档案的现状,导致无法建立准确、统一的管线档案资料,管线信息收集的成果得不到体现,进行规划的可靠的数据基础无法建立。
3.2建立地下管线档案系统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立一个综合数据库或交换系统的方法,以实现规划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和各管线单位的数据共享。该系统即为地下管线档案系统,并且它将作为第五环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数据基础。
2.4共同沟
2.4.1共同沟建设的现状
共同沟,是在地下建造的集电力、通信、燃气、上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控制系统的市政管线隧道。在我国又称市政综合管廊或综合管沟。1994年,浦东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共同沟——张杨路共同沟。该共同沟全长11.125公里,平均覆土1.8米左右,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其中支线共同沟收容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共同沟内设置自然通风口、排水泵房、人行步道、排水、换气、照明、供电、消防、監控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该工程的建立,说明上海早已掌握了共同沟的设计、建设、管理的成套技术,是上海管线建设史上的革命性成就,为日后的推广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之后,浦东的共同沟没有大范围推广,直到世博前,才又在世博园区内建造了实验性质的共同沟。浦东走在了我国共同沟发展的前列,然而后来没有推广开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管线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入共同沟排管;二是,现状管线密集的道路,共同沟的规划和设计存在一定难度,牵涉得到的管线搬迁建设成本较高;三是,共同沟管理的体制不明。目前张杨路共同沟的管理者是共同沟管理所,但其并没有相应职能;共同沟由政府投资建设,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收费对管线单位产生怎样的影响都还需要探索和完善,否则将影响管理者和管线单位的积极性。 2.4.2共同沟的优点
建设共同沟使地下空间的利用更有效[1][2],同时便于管线检修和维护,避免反复开挖路面,大大節省了长期性的管线维护成本。同时消除了道路两侧蜘蛛网般的架空线和重复开挖道路的“拉链马路”现象。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低耗能、易封闭、内部环境易掌握等特点,所以建设共同沟不仅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且能使城市中的能量、物质传输和信息传送保持畅通,维持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防灾问题尤为重要,建设共同沟可以大大提高抗震抗台风等抗灾能力。如张杨路共同沟由于定期进沟检修自建成以来已多次避免电力电缆火灾事故。日本的共同沟在大地震时大大降低了管线的损坏程度,从而避免了地震带来的二次伤害,而树立在地面上的电线杆就未能幸免了。
2.4.3逐步推广管线共同沟
鉴于上述优点,只要能解决共同沟推广中所遇到的问题,必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利益。浦东作为共同沟建设全国领先的地区,有条件也有义务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目前面临的推广不力的困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明确共同沟管理主体;其次,根据调查研究,利益问题是影响共同沟推广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管线单位主动进入共同沟,可以引入“收益反哺”制度。即管线单位可以免费进入共同沟,进入后当发生日常维修作业时,按照普通地下管线的作业标准计算维修成本,由于使用了共同沟管理,该掘路作业不再发生,因此节约下来的该成本一分为二,一半交共同沟投资单位作为投资成本的回收,而管线单位也节约了一半的维修成本。这一制度避免了“使用费”、“管理费”等容易跟成本相关联的字眼,而是采取日常不发生费用,只有当管线单位需要维护作业时才计费,而且是按照往常维护费用的一半,可以视作是将节省的成本反哺了一半给管线单位,即可看作是收益,因此比较容易被管线单位接受。最后,由于大多数地区地下管线已经饱和,推广共同沟建设面临管线搬迁甚至地面建筑的拆迁等,投资巨大。针对此问题,应当编制共同沟5年或10年规划,每年结合道路的大修及改建,以及轨道交通隧道的建设,逐步、有序地同步建造一批管线共同沟,经过数年合理的规划建设,最终实现满足技术条件的主要道路的共同沟全覆盖。
2.5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2.5.1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浦东新区规划部门、市政部门和部分管线单位有自己的管线数据库,但是相互独立,且更新速度较慢,离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2.5.2 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作用
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对于规划部门的管线规划,市政部门的管线管理以及管线单位的长期建设计划和日常维修养护提供准确且及时的数据基础,是前面所有环节功能的总集中和总体现,并且反过来又为前面的功能提供基础。因此,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作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最后一环,是之前环节结果的体现,同时也是下一环节运转的起点,是整个系统可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
2.5.3建设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分为两个步骤[3]:l、普查成果信息化:对普查的数据成果进行信息化处理,系统在建设时采用B/S+C/S混合结构,利用GIS技术,将普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形成动态管理的信息基础。2、动态管理的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系统形成后,必须实施数据的随时更新.才能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血液是要随时、及时更新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系统是真实反映城市地下管线现状的[4],地下管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在更新,因此,作为真实反映城市地下管线的系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更新,这种数据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更新的系统数据,在用到生产建设上,仍然会造成不可预见的管线破坏,数据根据建设情况不断更新才能够动态管理。系统数据的更新依赖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及时、完整,合格的移交。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的实现[5],最终与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接轨,将地下管网信息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全面的反映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及时提供准确而完整的各种资料,减少因地下管网信息不明或不准确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在统一的标准下,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交换,最终,将建立一个实时动态的地下管线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为规划部门、市政部门、管线建设单位提供全面准确的服务。
3 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规划是管线综合管理的起点,管线信息收集是管线档案建立的基础,管线档案又是地下管线动态化管理的数据基础,而管线档案和动态管理系统又反过来为规划提供依据,形成了新的一轮循环。而共同沟是地下管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这一循环得以无限延续的技术保障。这5个环节,每一个都针对当前浦东地下管线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这5个环节又互相补充,互为基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本文的核心结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理论。
相信经过继续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尝试,这一理论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浦东地下管线管理的实践当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健宁,2004:《浅谈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的建设》,《现代城市研究》,第4期;
[2] 张彩恋,2009:《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刍议》,《建设档案》,第8期;
[3] 王利平,2009:《对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后续利用及维护的几点思考》,《城市勘测》,第1期;
[4] 沈炯,2009:《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科学》,第27期;
[5] 吴国辉,2009:《地下管线普查与动态管理》,《城建档案》,第11期;
摘要:随着上海市“两个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得到确立,浦东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先期的政策优势以及无限的发展前景,其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可以预计将会达到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新高度。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与有限的且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所带来的“看不见”的但却又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城市的建设脱离地下空间限制地下管线导致的“血管狭窄”的束缚,真正实现健康、自由、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根据自身的管理实践,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提出一套从“规划”——“信息收集”(竣工测量及普查)——“建立管线档案”即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逐步推进“共同沟”的新方法——最终实现全部管线入沟和建立完整的“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方法的加以实现。希望能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地下管线;共同沟;动态管理系统;综合管理
引言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区,在上海“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确立以后,其城市发展速度必将走在上海前列,可以预见由此带来的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城市发展与地下管线的矛盾将愈演愈烈。这一矛盾有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各种市政、公用管线迅速膨胀带来的刚性需求,也有城市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初始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地下管线的增长性以及管线施工时的不严谨、不精确所导致的地下空间未合理利用、未有效利用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上海市有关部门较早地看到了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乃至实践。包括管线建设跟踪测量制度的试点,张扬路共同沟建设等。本文根据这些宝贵经验,以及其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第一次试图从全过程系统化的角度进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实践提供借鉴。
1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和研究方法
1.1浦东新区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
浦东开发开放近20年以来,城市地下管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的雨污水管网,到后来的水、电、气、信息乃至光缆、超高压电缆等复杂的、高科技地下管线不一而足,经历了集中、迅速、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其它地方或国家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目标。目前,浦东区域现敷设各类地下管线包括水、电、气、信息、电信、电车电缆、原水、污水、雨水、航油、部队通信等10余大类,涵盖了城市运行所必须的能源、物资补给、通讯等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发展快,经验不足,从规划到管理到建设都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前期规划不合理,没有统筹的考虑和统一的布局,频频出现开挖不久的道路重复开挖的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的评价。管理中,由于市政管线从建设到管理到使用牵涉部门众多,各部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在建设时缺少有效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顾本单位利益,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管理,且缺少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基础的信息和设施建立不起来,难以为后续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在建设上,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随意扩大管径,或采用落后陈旧的技术,且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施工管位不准确甚至存在“埋下去就算了”的思想。
1.2 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以及实施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能源、物资、通信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被誉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生命线”的同步增长,即要求地下管线的建设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同步、相适应。然而,城市需要发展可以向外扩张、向上扩张,而地下空间是有限的,地下管线的扩张必然要收到限制,尤其时前述由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浦东地下管线现状就不理想,按照现状运行下去,必将限制地下管线容量的增长,使得现有管线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限制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要解决这一矛盾,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既要合理规划,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优化、统筹、整合各管线单位的发展要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满足要求,节省资源。同时,又要逐步整理、开发地下空间,采用共同沟等新技术,解放出原来因为不合理施工、废弃管线等占据的地下空间。同时要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地下管线的动态变化,为后续的规划和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从规划起到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为止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
1.3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根据前文所述,为实现地下管线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本文提出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方法,包括从“规划”到“信息收集”(包括建设期的跟踪测量和老管线的普查)到“管线档案的建立”到“共同沟的实施”以及最终管线全部入沟后“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这五个组成部分。而这些方法是针对上述城市地下管线现状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采用将整体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从提出到找到相应方法加以解决,最后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梳理并有机串联,得出结论。
2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其作用
2.1 规划
2.1.1规划的现状
浦東新区的管线规划,目前还是规划部门一家说了算,缺乏与其它部门尤其是市政部门和管线单位沟通和协调,规划部门埋头画图纸,建设单为埋头搞建设,各自为战。
2.1.2 现有的规划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管线单位缺乏与市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规划所依据的现状管线资料往往只是“书面”的、不准确的,这些“书面”的图纸到了现场施工时,往往不能按图放下去,导致实际的管位与规划管位实际不符,而由于规划单位缺乏必要沟通,这个情况又不能及时掌握,导致下次规划时的管位更加不可行、偏差更大,产生恶性循环。由于与管线单位缺乏沟通,规划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管线单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管线建设计划,导致原本可能进行合并、整合的管线建设,最后变为重复开挖,既浪费资源,又对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2.1.3新规划的设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立综合规划机制。即规划部门与市政管理部门以及管线建设单位共同参与规划。规划部门作为主体,牵头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管线建设规划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市政管理部门提供现状资料(后文详述)和规划可行性的意见;管线建设单位提供本单位的管线建设长期计划。以上要素综合起来,作为管线规划的依据,从而保证规划的制定是符合实际现状和满足将来管线发展需求的,是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以后,就要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对各类管线规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不按既定规划要求进行管线建设与管理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综合规划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指导各管线权属单位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为各类管线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条件和依据,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后续阶段奠定基础。
2.2 信息收集
2.2.1地下管线信息收集的现状
地下管线的信息收集,指的是在地下管线建成以后(或者在建设过程中),采集与记录地下管线的各种要素信息,作为日后管理、维修、改造、翻修,以及为规划、市政部门作为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依据。目前浦东新区地下管线信息收集的普遍程度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管线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完全落实甚至没有落实跟踪测量制度,在建设完成后,粗略地、凭借经验估算建立管位资料,甚至明明施工过程中发生了管位的微调还图省事按照规划管位制作管位资料。在管线施工交底时,新发现的未掌握管线被忽略,没有补充到相关单位的管线资料当中。
2.2.2信息收集现状带来的问题
由于管线建设过程中的管线信息收集的部分缺失和现状管线的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导致准确、详细、可靠的地下管线档案无法建立起来,无法给下一循环的管线规划和现阶段的管线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管线资料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下面两个方法。
2.2.3完善和严格执行跟踪测量制度
跟踪测量制度是我国相关法规已经明文规定的一项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部2005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中,应整合建设工程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地下管线的普查档案及专业管线图,统一移交城建档案管理机构保存处理。由于这三类数据在空间上存在严重的交叉,在处理数据时,原则上以精度较高的作为优先考虑。《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道路工程在覆土前必须测量并建立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形成地下管线工程的竣工测量数据。浦东新区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跟踪测量制度,在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取得的资料准确度的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标准,并且对过程加以监管,而不是只看一个书面的结果,违反的要采取处罚措施,从而保证跟踪测量的全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2.4制定管线普查计划,随时补充日常施工中发现的“未掌握”的管线
除了新建管线外,对于现状管线,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的普查。普查可根据各管线单位的管线资料,采用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和设备,必要的可以开挖样洞(沟)加以验证、修正。普查可按区域进行,在一定区域召集所有现状管线单位集中清查,各单位对自己现有的管线资料进行核对和修正,对于新发现的“未掌握”管线要及时补充。同时要建立“发现管线随时补充”制度,发现的“未掌握”管线都要及时在其所属的管线单位资料中进行补充。
2.3 管线档案
2.3.1管线档案的现状
地下管线档案以数据收集为基础,同时又是管线规划的基础。目前,管线单位跟踪测量或普查收集到的数据,仅由本单位自己掌握,大部分管线单位建立了不甚完全的地下管线档案,少部分建立了信息化档案(即数据库)。规划部门建立了以自身的规划资料为基础的管线档案(与实际管线资料有差距)。市政管理部门根据掘路计划、掘路执照等行政审批信息建立起了以“施工图纸”为基础的管线档案。所有上述这些档案的建立者之间基本缺乏联系,即档案数据没有共享。
2.3.2管线档案现状带来的问题
由于目前管线档案的现状,导致无法建立准确、统一的管线档案资料,管线信息收集的成果得不到体现,进行规划的可靠的数据基础无法建立。
3.2建立地下管线档案系统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立一个综合数据库或交换系统的方法,以实现规划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和各管线单位的数据共享。该系统即为地下管线档案系统,并且它将作为第五环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数据基础。
2.4共同沟
2.4.1共同沟建设的现状
共同沟,是在地下建造的集电力、通信、燃气、上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控制系统的市政管线隧道。在我国又称市政综合管廊或综合管沟。1994年,浦东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共同沟——张杨路共同沟。该共同沟全长11.125公里,平均覆土1.8米左右,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其中支线共同沟收容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共同沟内设置自然通风口、排水泵房、人行步道、排水、换气、照明、供电、消防、監控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该工程的建立,说明上海早已掌握了共同沟的设计、建设、管理的成套技术,是上海管线建设史上的革命性成就,为日后的推广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之后,浦东的共同沟没有大范围推广,直到世博前,才又在世博园区内建造了实验性质的共同沟。浦东走在了我国共同沟发展的前列,然而后来没有推广开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管线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入共同沟排管;二是,现状管线密集的道路,共同沟的规划和设计存在一定难度,牵涉得到的管线搬迁建设成本较高;三是,共同沟管理的体制不明。目前张杨路共同沟的管理者是共同沟管理所,但其并没有相应职能;共同沟由政府投资建设,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收费对管线单位产生怎样的影响都还需要探索和完善,否则将影响管理者和管线单位的积极性。 2.4.2共同沟的优点
建设共同沟使地下空间的利用更有效[1][2],同时便于管线检修和维护,避免反复开挖路面,大大節省了长期性的管线维护成本。同时消除了道路两侧蜘蛛网般的架空线和重复开挖道路的“拉链马路”现象。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低耗能、易封闭、内部环境易掌握等特点,所以建设共同沟不仅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且能使城市中的能量、物质传输和信息传送保持畅通,维持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中心城区人口稠密,防灾问题尤为重要,建设共同沟可以大大提高抗震抗台风等抗灾能力。如张杨路共同沟由于定期进沟检修自建成以来已多次避免电力电缆火灾事故。日本的共同沟在大地震时大大降低了管线的损坏程度,从而避免了地震带来的二次伤害,而树立在地面上的电线杆就未能幸免了。
2.4.3逐步推广管线共同沟
鉴于上述优点,只要能解决共同沟推广中所遇到的问题,必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利益。浦东作为共同沟建设全国领先的地区,有条件也有义务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目前面临的推广不力的困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明确共同沟管理主体;其次,根据调查研究,利益问题是影响共同沟推广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管线单位主动进入共同沟,可以引入“收益反哺”制度。即管线单位可以免费进入共同沟,进入后当发生日常维修作业时,按照普通地下管线的作业标准计算维修成本,由于使用了共同沟管理,该掘路作业不再发生,因此节约下来的该成本一分为二,一半交共同沟投资单位作为投资成本的回收,而管线单位也节约了一半的维修成本。这一制度避免了“使用费”、“管理费”等容易跟成本相关联的字眼,而是采取日常不发生费用,只有当管线单位需要维护作业时才计费,而且是按照往常维护费用的一半,可以视作是将节省的成本反哺了一半给管线单位,即可看作是收益,因此比较容易被管线单位接受。最后,由于大多数地区地下管线已经饱和,推广共同沟建设面临管线搬迁甚至地面建筑的拆迁等,投资巨大。针对此问题,应当编制共同沟5年或10年规划,每年结合道路的大修及改建,以及轨道交通隧道的建设,逐步、有序地同步建造一批管线共同沟,经过数年合理的规划建设,最终实现满足技术条件的主要道路的共同沟全覆盖。
2.5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2.5.1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浦东新区规划部门、市政部门和部分管线单位有自己的管线数据库,但是相互独立,且更新速度较慢,离建立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2.5.2 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的作用
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对于规划部门的管线规划,市政部门的管线管理以及管线单位的长期建设计划和日常维修养护提供准确且及时的数据基础,是前面所有环节功能的总集中和总体现,并且反过来又为前面的功能提供基础。因此,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作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最后一环,是之前环节结果的体现,同时也是下一环节运转的起点,是整个系统可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
2.5.3建设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分为两个步骤[3]:l、普查成果信息化:对普查的数据成果进行信息化处理,系统在建设时采用B/S+C/S混合结构,利用GIS技术,将普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形成动态管理的信息基础。2、动态管理的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系统形成后,必须实施数据的随时更新.才能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血液是要随时、及时更新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系统是真实反映城市地下管线现状的[4],地下管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在更新,因此,作为真实反映城市地下管线的系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更新,这种数据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更新的系统数据,在用到生产建设上,仍然会造成不可预见的管线破坏,数据根据建设情况不断更新才能够动态管理。系统数据的更新依赖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及时、完整,合格的移交。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的实现[5],最终与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接轨,将地下管网信息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融合在一起,全面的反映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及时提供准确而完整的各种资料,减少因地下管网信息不明或不准确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在统一的标准下,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交换,最终,将建立一个实时动态的地下管线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为规划部门、市政部门、管线建设单位提供全面准确的服务。
3 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规划是管线综合管理的起点,管线信息收集是管线档案建立的基础,管线档案又是地下管线动态化管理的数据基础,而管线档案和动态管理系统又反过来为规划提供依据,形成了新的一轮循环。而共同沟是地下管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是这一循环得以无限延续的技术保障。这5个环节,每一个都针对当前浦东地下管线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这5个环节又互相补充,互为基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本文的核心结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理论。
相信经过继续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尝试,这一理论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浦东地下管线管理的实践当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健宁,2004:《浅谈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的建设》,《现代城市研究》,第4期;
[2] 张彩恋,2009:《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刍议》,《建设档案》,第8期;
[3] 王利平,2009:《对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后续利用及维护的几点思考》,《城市勘测》,第1期;
[4] 沈炯,2009:《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科学》,第27期;
[5] 吴国辉,2009:《地下管线普查与动态管理》,《城建档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