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发展因地域空间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也积淀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间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矛盾、摩擦等不和谐现象,族际理解教育由此而生。族际理解教育保证了我们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解性又使得族际理解教育成为可能。
关键词:民族多元化;理解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7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8-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族群意识的觉醒,不同民族群體显得更有活力。经济发展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亦使民族间的差异显著化。如何肯定并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又降低差异性带来的各种困扰,成为社会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族际理解教育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
一、族际理解教育的涵义
理解教育是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创伤进行反思的结果。1947年,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这次会议突出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而通过教育消除隔阂、促进共存、维护和平的特点。[1]至此,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并得到各国重视,付诸于各国教育实践。
宏观的理解教育目的一般都是力图通过“理解教育”达到国际规范的统一,使教育对象具有全球视野,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而一国内区域间的民族多元和谐发展,共兴共荣,笔者提出了了族际理解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相互宽容,相互合作,尊重差异,达成共同认识和积极处理共同问题。
由此可见族际理解教育包括这三层目标:一是知识的目标:了解不同族群的各种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从面上认可特定民族和地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态度目标:审视自我、理解并尊重他人、包容文化的多元性,具有关心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广阔视野,愿意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三是能力目标:在了解、理解并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正确的处理民族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果敢问题。
二、族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一)族际理解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文化资源与建设地方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全县21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24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4%,各民族随着经济、政治生活的改善,他们对各自的文化生活和追求都出现了重构、演变、消失等问题,这种文化再现与选择过程必然引发民族间的新矛盾和新摩擦。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再现危机,达到多元文化的重组与融合,从而实现各种民族文化的共生与繁荣,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族际理解教育是多元文化共生、繁荣发展的需要
理解教育强调教育主体在面对“不同”和“误解”时,要认识差异、正视差异,辩证的看待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56个民族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多样性,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认同观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存在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差异,实施族际理解教育首先就要认识这种差异,强调民族特性;另一方面也要能正视差异,要以客观的立场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理解文化的要义。
三、族际理解教育生成的可能性
(一)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教育内容精准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地球村的格局显然已经形成,人们之间的依赖和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国际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发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理解他人和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族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族际教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寻求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谋求人们和群体的共同利益,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实现上,更深远地作用于其他社会领域,将普世价值观和和谐共存的观念传达到社会的每一角落,使教育实现更为丰富的意义与内涵。
(二)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教育的目的、基础和方法
教育作为一种有力的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要想达到的效果,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方式方法就需要被理解。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极具警惕性,或多或少的存在民族中心主义和自我优越感,这显然是不利于族际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通过教育宣扬平等、理解、和谐共存的理念,让受教育者清楚的知道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是休戚相关的整体,需要相关包容与理解。另一方面,相对于经济抗衡和军事斗争,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交融是一种更温和、更稳妥、更安全的国际交往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将政治的对抗或意识形态的对峙转换为跨文化对话的形式。[2]这种形势下,族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就尤为明显,它可以创造出更大更广泛的利益,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受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Japan Association for Intenational Education[C].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 E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Asia and The Pacific.1999:117-118
[2]宁继鸣.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3]陈时见,徐莉.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民族多元化;理解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7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8-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族群意识的觉醒,不同民族群體显得更有活力。经济发展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亦使民族间的差异显著化。如何肯定并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又降低差异性带来的各种困扰,成为社会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族际理解教育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
一、族际理解教育的涵义
理解教育是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创伤进行反思的结果。1947年,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这次会议突出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而通过教育消除隔阂、促进共存、维护和平的特点。[1]至此,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并得到各国重视,付诸于各国教育实践。
宏观的理解教育目的一般都是力图通过“理解教育”达到国际规范的统一,使教育对象具有全球视野,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而一国内区域间的民族多元和谐发展,共兴共荣,笔者提出了了族际理解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相互宽容,相互合作,尊重差异,达成共同认识和积极处理共同问题。
由此可见族际理解教育包括这三层目标:一是知识的目标:了解不同族群的各种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从面上认可特定民族和地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态度目标:审视自我、理解并尊重他人、包容文化的多元性,具有关心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广阔视野,愿意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三是能力目标:在了解、理解并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正确的处理民族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果敢问题。
二、族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一)族际理解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文化资源与建设地方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全县21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24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4%,各民族随着经济、政治生活的改善,他们对各自的文化生活和追求都出现了重构、演变、消失等问题,这种文化再现与选择过程必然引发民族间的新矛盾和新摩擦。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再现危机,达到多元文化的重组与融合,从而实现各种民族文化的共生与繁荣,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族际理解教育是多元文化共生、繁荣发展的需要
理解教育强调教育主体在面对“不同”和“误解”时,要认识差异、正视差异,辩证的看待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56个民族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多样性,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认同观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存在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差异,实施族际理解教育首先就要认识这种差异,强调民族特性;另一方面也要能正视差异,要以客观的立场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理解文化的要义。
三、族际理解教育生成的可能性
(一)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教育内容精准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地球村的格局显然已经形成,人们之间的依赖和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国际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发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理解他人和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族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族际教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寻求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谋求人们和群体的共同利益,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实现上,更深远地作用于其他社会领域,将普世价值观和和谐共存的观念传达到社会的每一角落,使教育实现更为丰富的意义与内涵。
(二)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教育的目的、基础和方法
教育作为一种有力的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要想达到的效果,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方式方法就需要被理解。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极具警惕性,或多或少的存在民族中心主义和自我优越感,这显然是不利于族际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通过教育宣扬平等、理解、和谐共存的理念,让受教育者清楚的知道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是休戚相关的整体,需要相关包容与理解。另一方面,相对于经济抗衡和军事斗争,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交融是一种更温和、更稳妥、更安全的国际交往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将政治的对抗或意识形态的对峙转换为跨文化对话的形式。[2]这种形势下,族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就尤为明显,它可以创造出更大更广泛的利益,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受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Japan Association for Intenational Education[C].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 E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Asia and The Pacific.1999:117-118
[2]宁继鸣.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3]陈时见,徐莉.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