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的眼泪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f3440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济南的冬天不冷,已经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温度还在零上好几度。应好友之邀,在一个阳光灿烂、微风习习的周日,开车到济南城的南部山区爬山。
  离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沿着泛着白光的水泥路,汽车一会儿从山底爬到山顶,一会儿又从这个山顶爬到那个更高的山顶,一山更比一山险,一山更比一山高。
  车驶入群山腹地后停下,我和朋友攀岩而上,爬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顶,极目远眺,没了春天繁花似锦的迷离,没了夏天绿荫蔽日的遮挡,也没了秋叶飘落的伤感,满眼尽是裸露的空旷,满眼尽是万物走向再生前的沉静。
  “快过来看,那是什么,红彤彤的一片。”朋友的喊声把我从山的另一侧唤了过来。
  我顺着朋友手指的方向看了看说:“真笨,那不是柿子林吗。”
  在朋友的死缠硬磨下,我们朝着那片红奔了过去。
  看似很近,走起来才知道远。翻过两个山坳,爬过三个山头,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两个多小时,总算才和柿子林亲密接触。
  上百颗碗口粗、裹著褐色条块状衣裳的柿子树,依山榜势,不规则散布在方圆几百米低洼不平的田间地头,浑身张开了龟背似的裂纹,像百岁老人额头上的沟坎,度量着日月的长度,诉说着岁月的永恒。
  霜降,早把树叶打落,光滑的枝条上,缀满了颗颗红红红火火的果实,有的挺起圆鼓鼓的肚子,像打秋千的红孩儿挂在枝头,迎着太阳,捧出灿烂的笑脸;有的像染了红的灌汤包,薄薄的皮,在太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吊在树枝上,摇摇欲坠;有的已经耗尽了所有精气神,从枝条上脱落,重重摔在地上,琼浆玉液四溅。
  “这么多的柿子,咋没人摘?”“这柿子能吃吗?”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朋友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问。
  “这柿子不仅能吃,而且还甜着呢,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进城打工,老年人又上不了山,只能撂在这儿,真是浪费呢。”我边说边挑选红中透亮、明净可人、摸起来滑滑的、捏起来软软的、熟透了的柿子,小心翼翼摘下来,轻轻揭开一层薄如蝉翼的皮,露出金黄灿烂的果肉后,放在嘴边轻轻吸吮。
  朋友学着我的动作,连续喝了好几个,边喝边叫喊:“真甜,比蜜甜,凉凉的,爽爽的。”
  看到朋友高兴的样子,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对儿时家乡柿子的回忆。
  每当万木落叶,寒冷的冬天来临之际,只有如霞似火的柿子挂在房前屋后、山坡上、田埂旁、深沟内,流光溢彩,独傲田野。这时的村民,从忙碌的秋收中腾出了手,挑着篮子,拿着竹勾,进山采摘。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捡柿子,偶尔遇到熟透还未被小鸟啄食的“烘柿”,父母赶紧揭开皮,往孩子嘴里送,那是父母对孩子的最高奖赏,也是孩童盼望着最想吃到的东西。
  鲜柿子涩,主要用来做柿饼。先用旋刀去皮,在院子里用木棒搭架,将柿果果顶向上,排放在篾席上暴晒,待果肉皱缩,果顶下陷后翻动、捏饼。
  柿饼晾晒到外硬内软后,将两饼顶部相合,萼蒂部向外,在缸中放一层干柿皮放一层柿饼,反复叠放至满缸,然后封缸,放在阴凉处生霜。待柿饼被一层银白色的“霜雪”包容后,即可出缸。
  柿子饼因霜满如银,甘甜似蜜,状如银元,采摘、加工费时费力,营养丰富,价格不菲,被誉为“银元蜜饼”。
  那时经济拮据,大部分家庭只留下很少一部分作为贵重礼品走亲访友,大部分拿到市场卖掉,是一家一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初中二年级,老师以《柿子树》为题,让同学们写篇作文,可能是太想吃柿子的原因,也可能是对柿子太熟悉的缘故,我写的很用心,老师在全班进行了宣读,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大概:“春天,柿子树开满了像小米粒般的金黄色小花;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叶下,结满了一堆堆比乒乓球还小的青柿子……。你不与桃李争春,不与百花争艳,默默无闻,深深扎根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直到寒气逼人,百果已尽的时候,才挂出红红的灯笼。你低调、朴素、憨厚、热烈……”


  朋友自编自唱的《映山红》,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三十多年转眼即逝,当年老家颗颗柿子树掩映下的茅草屋,一缕缕冉冉升起的炊烟,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小院,一堵堵用泥坯磊成的一米见高的院墙,一张张用藤条扎就的长年虚掩着的大门,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一声声隐着母亲唤儿的亲昵,一片片弥漫着清香金灿灿的柿子饼的场景,只有在梦里才偶尔相遇,现在充满眼帘的是小楼、轿车、高墙、铁门的富有和只见老人、小孩,不见青壮年的单调。
  原先,老家亲戚来城里看我,总会带一些自制的柿子饼,但最近几年,换成了商场里包装华丽的营养品,“银元蜜饼”早已成为记忆,但白居易“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的乡愁却日益渐浓。
  太阳挂在西山柿子树的枝头。当我们准备下山时,熟透的柿子,恋恋不舍与我们告别,在微风中纷纷落地,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我知道,那是柿子树的眼泪。
其他文献
关子明靠打铁谋生。但他的名气不是因为打铁手艺,而是他有一把祖传的宝刀。  据说,这把刀已经传了几十代了,是当年关羽遇害后,一个崇拜关羽的吴国副将把青龙郾月刀的刀头作材料,经过数月的火炼水淬精制而成,可以迎风断草,削铁如泥。  拥有宝刀的关子明,据说有一身的好刀术,但是,镇上的人们都没有见过他练刀,甚至连他的刀也没见过。那把刀,终日被关子明负在背上,外面有一个黑色的刀鞘。  鬼子在镇上修起了炮楼子。
期刊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北风吹》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幼儿园里高音喇叭播放出的调调,在1951年冬与北方生猛的朔风搅和在一起,回旋在幼儿园的上空,响彻在我的耳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首延安时期贺敬之词、马可等曲的歌曲,恐怕是对我最初的思想教育:杨白劳和喜儿太可怜,黄世仁是个神马东西!这种思想教育演绎到今
期刊
自从开办了小卖店,我与老街的那家副食批发部逐渐熟络起来。每次去进货,老板娘总是亲自迎接,热情服务。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突然有人想要买一箱方便面,恰好我店里当天卖完了,还没来得及进货。可是顾客要得着急,于是我赶到老街那家批发部,希望能从她那里拿点货救急。老板娘一脸无奈地告诉我,她的批发部没有方便面。我不禁愕然,方便面是副食店的必备物品,你为啥不批发呢?老板娘
期刊
细雨绵绵,敲打在野战帐篷的迷彩篷布上,时缓时急。大战初歇,曾经一度响彻终日的防空警报声、火炮怒吼声戛然而止,阵地上的一切突然都安静了下来。广袤的防空兵演习阵地上除了坑坑洼洼的积水,到处都是被各式车辆碾轧过后的泥浆。  风来了,撼动着树梢东摇西晃;雨来了,冲出大地一道道的沟沟坎坎。只有一排排的野战帐篷还安安稳稳的,雨声唰唰,仿佛是在对着极度疲倦的勇士们喃喃细语,睡吧,睡吧,这里是你们温暖的港湾…… 
期刊
将军有个很怪的脾气,从来不看战争片。每当电视上出现炮火连天的场面,他总是神色肃穆地将电视关掉,或换成别的频道。将军是位身经百战的老軍人,他怎么不喜欢战争片呢?难道战争不是最大的政治,不是夺取政权的终极手段吗?  没人知道为什么。  将军的内心是复杂的。战争是毁灭人类的最残忍手段,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必须使用战争这种极端方式。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将军,比谁都清楚这一点。每场战役打响的前夕,将军总是
期刊
春秋战国,战火纷飞,可孔子却名游四方,结交贤才。楚国人当面讽刺他“假圣贤”,孔子非但不生气,反倒想要结交这位狂人,探讨如何救百姓于水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为圣师圣贤,却也从不自以为是,有不懂的地方就拜人为师。他曾向郯子问礼仪,向苌弘和师襄学习乐曲,向老子请教人生哲理。孔子拜人为师,但又有谁能否定孔子的桃李满天下呢?那儒雅的身姿,谦虚的微笑,成为历朝历代儒生学习的典范。  丰子恺曾画两
期刊
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天性,也是人必须终生追求的修养!一个人从小种下善念,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良知。发生在几天前的一件小事,让我对这些话有了真切的领悟。  那晚,赤霞广场的上空繁星闪烁,一轮明月高挂,我和好友陈放边走边聊。这时,一位老人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向我们走了过来,车把上系着几十个卡通气球,正迎风招展。  这样一把年纪的老人,应该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可能是他受生活所迫吧。我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
期刊
蝶变,重生也。  蚕多辛劳,应时而生。历经寂寞蛰伏,尝遍挣扎苦痛,最终破茧而出,成就姽婳愿景……很多昆虫,正如桑蚕这样,从丑陋的毛毛虫开始,不断抽丝作茧、蛰伏蛹化,经四重蜕变而后羽化成蝶,达至重生之变。  当强国复兴的时针指向新时代,我们这支大国军队,激扬着90年的豪迈自信,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奋进,实现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大局之下,一份叫做《前卫文学》的军
期刊
我国的画虎传统悠久。在内蒙古阴山发现的新石器的岩画中就有先民以钝器刻凿在山顶石壁上的“虎豹追马图”,稚拙而形象生动。在商周的青铜器、战国时的漆器、秦汉的瓦当以及古代雕刻、陶艺中都有非常生动传神的虎图案或形象描绘。在民间艺术中虎的形象更是广泛存在于剪纸、刺绣、蜡染、皮影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成语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啸龙吟”、“虎虎生威”……历代国画家对虎是常画不厌。79集团军某部士官葛龙
期刊
看了侯恕人新近在意大利的旅行写生,不由得不感慨,这个喜欢画画的孩子长大了。其中题为《日出》《日落》的两幅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画作描绘的田园美景生机盎然,开阔的原野,寂寥的地平线,透明的空气,在  年轻的画家笔下,显得那样轻快与抒情,青春的萌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诗意的画面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光色捕捉和再现,分明是在向印象派大师莫奈致敬,那饱满的情绪和流畅的笔触,透出抑制不住的表现欲望和激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