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植入 合同而化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阅读,是从审美体验出发,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把自己作为审美主体,以审美情感为媒介,以双向植入为手段,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契合、妙悟,合同而化的境界,从而深切真实地体味文学作品的种种佳处的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把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偏重于字、词、句、篇的意义解析,注重知识的获取。这种阅读方法,大大降低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价值和感染力度,使作品与读者互相对立,互不相干。读者为了获取知识而解析作品的字词句篇,形同解题,失去了许多会心的微笑和由衷的慨叹。而作品也独立于读者之外,无法与读者交流。
  笔者从教十多年,读文教学中自己所教、学生所学,大多是传统阅读方式,效果欠佳。阅读题目做了不少,考也考了,练也练了,但语感却未能训练出来。近几年,中高考也注重赏析、体味能力的考查,因此不能不改变传统的阅读方法,加强审美阅读的训练,培养审美感受的能力。
  下面,以《望江南·梳洗罢》和《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审美阅读。
  
  一、确立审美对象
  
  文学文本是由词语构成的。纯然的字词(字典意义上)是由字词的音、形和所指对象、意义构成,它是没有意向性的。我们首先不能把作品看成纯然的文学文本,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于读者之外的硬壳(纯粹的物理存在方式),同时,我们也无需精确了解作品中每个字词的字义词义,尤其是每一个字词的字典词典义。我们要把文学文本看成一个对象,这对象跟咱们有密切关系,会给我们种种暗示。
  先看《望江南·梳洗罢》。这是花间词人温庭筠的一首小令,仅二十七字。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我们无需对梳洗的时间、望江楼的位置、白蘋洲的名称等进行准确的考证,我们只需明白,《望江南·梳洗罢》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将与我发生关系,向我们暗示:一个人,梳洗,倚楼,看帆,肠断。
  再看《天净沙·秋思》,这是马致远的曲。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无需对文中的藤、树、桥、古道、夕阳、断肠作精确的词汇意义分析,我们只需明白,作为审美对象,《天净沙·秋思》向我们暗示:一个人,独行,思家,肠断天涯。
  
  二、虚空审美主体
  
  此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阅读主体称为“冷眼读者”,因为他们阅读时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们客观地解析文学文本,把自己独立于作品外。审美阅读中,“我”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与作品毫不相干的人,而是一个不完全的“我”,“我”先前的思想感情也有了很大改变。换言之,我不再是我,而是被借给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在我心中思想,感觉,痛苦,骚动。
  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自然暂时把自己变成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物,把自己植入作品中,与作品的人物或场景一同活在虚拟的作品世界里,或会心微笑,或黯然垂泪。
  先看《望江南·梳洗罢》。“我”就被借给那个思妇,并与之相应的相思和哀愁。再看《天净沙·秋思》,“我”被借给那位漂泊在外浪迹天涯的游子。也就是说,审美阅读发生之前,阅读人确定阅读对象之后暂时忘却自我,达到虚空状态,从心理情感上倾心于作品,把自我暂借给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场景。
  
  三、双向植入,合同而化
  
  确定审美阅读对象,审美阅读主体形成并达到虚空状态以后,就开始进行审美阅读。在审美阅读进行时,审美阅读主体已忘却了先前的自我,植入了作品,成为作品世界中的一个人。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也植入了审美阅读主体,这些人物、场景仿佛活生生地出现在审美阅读主体身边,成为审美阅读主体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审美阅读主客体双向植入,合同而化,审美阅读主体就生活在作品之中,全方位、全身心地体味“生活”(作品虚拟的生活)。
  先看《望江南·梳洗罢》。又是一个清晨,说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清晨了,“我”左思右想,右思左想,失望了千百次,还是不敢也不忍绝望。便早早梳洗完毕,想再去望江楼看看,也许……看着别人家欢声笑语,看那花前月下,双双对对,对对双双,卿卿我我,真羡煞“我”这相思的人儿。唉,伤心也罢,怨愤也好,还是上望江楼看看,也许……望江楼啊望江楼,你伫立江头,形单影只,是否也在守候,在企盼,像“我”这个苦人儿一样。哦,也许你超然了。可我……任凄风吹着,任苦雨打着,就这么日日独倚望江楼,痴痴地苦等苦盼着。望江楼啊,你看那千帆点点,漂来流去,牵着我的心,我的眼,系着我的思念。江水啊,你可载着我心中的那只小小的帆?帆儿啊,船儿啊,你可知我在等你回呀。过尽了千帆万船,欢笑是别人的欢笑,热闹是别人的热闹,我什么也没有。每一个帆点都牵动着我的心跳,可千帆万船,竟没有一帆一船叫我热泪盈眶。江水啊,你流吧,长长地,远远地流吧,把我的相思捎到我心中的那帆儿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悠悠,我的相思愁啊,何时绝,几时休?夕阳依旧红,萍花依旧飘,水洲依旧,江水依旧,可是你,我的帆儿啊,为何不依旧?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物是人非,错!错!错!
  再看《天净沙·秋思》:
  说不清漂泊了多少年,风风雨雨,是是非非,累了,倦了。秋风萧瑟,心境凄凉,树也老了,藤也枯了,岁月流逝,青春耗尽。“我”不禁骇然:路在何方?家在何处?唉……叹叹气把头摇。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鸟儿们啊,你们还好,倦飞了,有家归有枝栖。弯弯的小桥,淙淙的流水,袅袅的炊烟,那是别人的家园,可“我”的家呢?“我”,独行在荒凉的古道,心如死灰,无意仕宦。西风呼啸,马儿长嘶,我的马儿啊,可怜的马儿,你也同你的主人一样,瘦了,累了,倦了。唉,家啊家,你在哪里?茫茫天涯路,何时是归期?无家可归倒也罢,偏又是有家难回。泪已干,心已死,愁肠百结,漂泊天涯,漫漫无期,悲哉痛哉!
  
  四、梦醒抽身,审美回味
  
  审美阅读主体、审美阅读对象双向植入,合同而化的审美阅读体味之后,审美阅读主体抽身出来,从美感方面回味作品的精妙。
  先看《望江南·梳洗罢》:(1)悲情美,哀婉动人,真切自然。(2)景物美。千帆点点,白蘋摇曳,江水悠悠,残阳如血。(3)抒情形象美。佳人独憔悴,独倚望江楼,凝望千帆,肠断白蘋洲。(4)物化的相思,物化的哀愁。相思,哀愁化为梳洗,独倚,江水悠悠,斜阳脉脉。(5)音韵美。押流求韵,哀婉低回,和谐自然。此情此景,此种相思,动人心神,催人泪下。
  再看《天净沙·秋思》:(1)悲凉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天涯。(2)思乡情美。游人漂泊在外,思乡情浓情真,远游思乡念家,怀远思亲,乃人之真情常情。(3)景美。小桥流水声,枯藤老树色,残阳如血。(4)意象叠加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意象叠加产生奇异的暗示:悲凉,惆怅,倦怠,苦苦的相思。(5)音韵美。押花发韵,一韵到底,有浓郁的悲哀。
  综上所述,审美阅读就是审美阅读主客体之间双向植入,合同而化,产生感应、契合、妙悟。审美阅读大致经历四个过程:1.确立审美对象。2.审美阅读主体进入“虚空”状态。3.审美阅读主客体双向植入,合同而化,审美阅读主体生活在作品中,全方面全身心忘我地体味作品。4.梦醒抽身,审美回味,从形式美上回味作品的妙处。在这四步中,中心环节就是审美阅读主客体双向植入,合同而化,审美阅读主体“生活”在作品中,进行“忘我”的审美体验。
其他文献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1 敢以烦执事刘文认为课文把“敢”译作“冒昧地”不够妥帖,不如译为“不敢、岂敢”更为合理;并对前半文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作了这样的翻译:如
期刊
高三第一轮语文复习主要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尽管不少专家围绕每个专题提出了许许多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但对于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本身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教师训练方式的不当、文章的理解和试题的解答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等,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最终导致这样的训练长期
期刊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13年间,有8年同时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协调统一好语文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对更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和更到位地进行等量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  心得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产生班主任影响的原动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句古语石破天惊地点出为人师者身教的重要性。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身教呢?我认为
期刊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一是从诗眼可以看出。《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因为它们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字眼。“久”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不是一
期刊
新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的“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选用了传统篇目《窦娥冤》。不同的是,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了《窦娥冤》的第三折,而新人教版教材则选取第一到三折,只删去了第四折,即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到楚州为窦娥平反昭雪的情节。  我个人认为新人教版节选的《窦娥冤》更接近关汉卿的创作意图,也更具有现实的启迪,不禁为之叫好。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旧人教版节选的《窦娥冤》的特点和不足
期刊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杰作,沈从文先生也因为《边城》和其他众多作品闻名中外,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边城》的第13至15章,教材和教参谈的基本上是主题和情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我以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文本、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边城》,光让高中生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是片面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鉴赏它独特
期刊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入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这段分析,
期刊
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堪称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其中《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还是所展示的社会心理、时代特征,皆可视为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的是小商人施复拾金不昧、积下阴德而屡获好报、逢凶化吉,最终财源广进、家业兴旺的故事。  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学界大致持此种观点:歌颂广大中小工商业者建立在平等互利经营基础上的信义、友谊等新的道德标准,反映了扶
期刊
我惊诧于张爱玲的才华,一个只有二十二三岁的年轻女子,竟能写出那么多美丽苍凉的故事。她的《传奇》“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连最好的图画都赶不上”。“点上一炉沉香屑”,那“霉绿斑斓的铜香炉”里,弥漫的全是些轻灵清扬的句子。是啊,这位末世的贵族,经历着独特的生活氛围——既有“奇异的西方文化的鲜活”,又有“东方文化中厚沉沉的鸦片”。特殊的生活节奏让她养成了赏玩身边物象、细节的精致趣味。她善于“以一种审美的态
期刊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然说司马迁“恨私心不尽”,其实质上写《史记》的目的还在于“鄙没世”,使得“文采不表于后”。  诚然,司马迁所说的“文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但作为绝唱之作,其“文采”的表现方式定然是多样而耀眼的。本文仅就《史记》中如何灵活运用虚词来表现“文采”,谈点看法。  虚词,它的意义虽然空灵,但在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