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占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5%的“电影专资”如何使用,不仅公众一头雾水,电影行业人士也知之甚少。
2013年8月末,“全国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原本一次行业内的年会并不会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进入百亿时代,已经存在二十余年,每年从全国票房中抽取5%的“电影专资”浮出了水面。2012年,专资收缴额达到了8.46亿元,至2012年底,累计电影专项资金收入30.15亿元。这笔钱是怎么花的,都补助给了哪些具体对象,公众却很难了解。
在行业内部,对“电影专资”的讨论也越发激烈。电影业从今年8月起,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电影行业各环节的税负都有所增加,不少业内人士希望减免5%的电影专项资金。“电影专项资金其实是一种政策性收费,而且比例不小。专项资金对于电影行业的扶植意义到底有多大也有待进一步讨论调查。”有业内人士说。
炮轰“电影专资”
大部分走进影院的观众,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电影票中,有5%的票价流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政府性基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最大的一场风波,还要从2011年,冯小刚在全国政协会上炮轰“电影专资”开始。
在一次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专题协商会上,导演冯小刚建议暂停“电影专项资金”征收制度。他在发言中说,这项收费加重了电影行业企业的负担,应减免企业缴纳,改由财政补贴。
在我国,从1991年开始,发行放映的每一部影片,都需要交纳由财政部和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掌握使用的电影基金,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从1996年开始,“电影专资”的缴纳比例规定为票房的5%。目前主要用于资助全国各大影院兴建、改造及设备更新,并在改善农村基层的电影放映,资助奖励制作电影等方面进行扶持。
1990年代初期,在电影票价只有几块钱,提取的电影专资总额并不高,但当电影进入高票价、高票房的时代后,5%成了一笔巨款,也成了电影制作、发行机构的不能承受之重。
冯小刚认为,尽管这项基金起到了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全部分摊到电影企业身上并不合理。电影行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票房分账,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先扣除了5%的电影专资缴费和3.3%的营业税后,剩余收入才能由电影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电影院四方分配。
冯小刚以其所在的电影制片公司华谊兄弟2010年的营收情况折算,当年由其间接承担的电影专资为4000万元,而当年该公司净利润不过8000万元。“华谊兄弟是目前我国效益最好的电影企业,尚且不堪如此重负,可想而知其他电影企业发展的艰难。”冯小刚说。
在此后的2012年底,电影专资办出台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规定:政府将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票房越高,奖励越多。票房在5亿以上可获奖励1000万。第一批获得奖励的电影有《画皮2》、《太极1》、《太极2》。
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之前听到过行业内的一些议论,认为专项资金的5%应该有制片方该得的一部分,因为扣掉的5%里面有他们的贡献。2011年,冯小刚在全国政协会上提过这个建议,我们觉得他提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就向财政部提议,鼓励票房成绩好的影片,财政部同意我们的意见,就有了现在的政策,对3D、高新科技影片中票房高的影片加大支持力度。”
电影专资办处长楚相华说,他们当时也曾向财政部提议,对艺术电影和青年导演的资助,但财政部只同意了鼓励票房成绩好的影片。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质疑。“扶持已经赚了很多钱的国产大片很荒唐,这简直是南辕北辙的事情。”独立电影制作公司“天画画天”的总经理杨
城说。
随着今年8月1日,电影行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各大影院纷纷表示压力巨大。2012年底,各院线曾因制片方试图多分取票房的2%而集体抵制,纷争不断。而他们互相争抢的2%还是抽取电影专项基金和营业税以后的票房。“营改增”后,影院赋税由原来的3.3%变成了6.6%左右。再加上这纯粹的5%票房的电影专项基金,影院开始吃不消了。
今年6月,在横店举办的全国院线影片推介暨市场研讨会上,包括北京新影联在内的多家院线联合草拟了《落实2013年度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理事会精神的倡议》,提出对“营改增”政策的担忧。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群飞说:“目前看,电影专资不会取消。但是专资收取的5%是高是低是可以商量的。”
“政绩”如何评估
“天画画天”目前制作并独立发行了《光棍儿》、《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美姐》等十余部电影,都是市场相对小众的影片,基本上每部投资在150万以内。《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曾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美姐》则获得第7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杨城说:“我们以民间的力量扶植青年导演,拍独立电影,过程很艰辛,希望得到政府更多支持。拍片投资想想办法总是有的,放映渠道是最大的压力。或者影院给新导演的艺术电影多排片可获取奖励,这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从1991年电影专项资金成立到2002年,专资资助拍摄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离开雷锋的日子》、《大转折》等影片,共制作202部,资助的主要是主旋律电影。后来,放映市场发展速度比较慢,于是便逐渐开始将5%全部用于资助放映市场。
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说:“实践证明这项政策的效果非常好,2002年时全国影院900余家,银幕不到3000块,2012年底影院达3200余家,银幕13118块。国产影片产量成倍增长,2002年产量不到100部,2012年已达745部。2000年后,电影专资主要用于资助影院建设、老影院改造、计算机售票、胶片放映改数字放映等方面的业务。电影票房也由2000年初的10亿左右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70.73亿,增速是其它大部分行业很难想象的。” 这种表述将电影院线的发展、票房的提升的动力揽到“电影专资”名下。但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动力。特别是民营电影公司的发展,如王长田的光线长期致力电影制作、发行,王健林的万达发力电影院线的建设,都有着本公司的长期战略部署支撑。
而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向《中国周刊》证实,万达发力院线建设、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部署。政府扶持固然有作用,但即使没有扶持,万达也不会放缓院线发展的脚步。
所以,影院、银幕数量增加、国产影片产量增多、票房逐年大增是否可与电影专资的扶持划等号还值得商榷。
目前的电影专资主要扶持影院等下游产业,并对国产片中运用新技术的影片进行资助。艺术性较高而票房较少的影片该由谁资助?电影产业是否能等同于电影艺术?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有两个基金,一个是电影专项资金,另一个是‘影视互济资金’,也叫‘精品资金’,它的功能就是给精品的主旋律影片资助,每年1.5亿左右。财政部规定:一个项目不能有两个基金资助。因此,功能要分开。他们支持精品影片的创作,我们支持市场好影片,奖励票房成绩高的影片。”
姜涛认为,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玩票目的,对待电影并不认真,也不利于支持,而如何识别这一部分影片,还需要一个可操作化的标准。
“天画画天”的杨城颇无奈地说:“这是对评委的专业性提出要求。我们国家这么大,难道还找不出几个有专业性、艺术性的评委吗?”
没有时间表
电影专资到底资助了多少影院、电影制作?电影专资的收缴和使用情况是否对外公开?电影行业人士是否可以方便查阅?电影专资办办公室处长楚相华向《中国周刊》记者转述了专资办主任姜涛的回答:“在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20周年时曾经制过一个表,过去20年的专资收缴和使用情况在报告里有体现。曾经在报纸上公布过。近三年的,也准备加到20周年的那份报告里。
当问道是否可以查到具体哪些影片或影院得到了资助?楚相华说:“现在还有些困难。我们没有自己的网站。”
通过从票房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等多种方式资助本国的电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如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都有专门的基金,由专门的机构实施,以对本土电影的不同环节进行资助。楚相华说,因为时间久远,1991年我国电影专资成立时,调研组借鉴了哪国的经验,他已经不得而知。对于目前世界各国的电影基金具体如何运转,了解也不太详细。
《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驻北京的首席代表金妼贞女士。据她介绍: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于2007年颁布和实施了“电影和影像产品振兴相关规定”,由韩国电影振兴委主导收取“电影发展基金”,其比例为票房收入的3%。该项基金主要用于提高韩国电影产业的策划、制作、流通(发行/上映),海外宣传营销等环节和研究调查,技术,培训等设施。该基金目标为2014年12月31日为止征收2000亿韩元。
而电影《集结号》的韩方制片人李治允则更详细的讲解了韩国“电影发展基金”的来龙去脉。2006年至2007年,韩国电影受到好莱坞大片冲击严重,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电影,于2007年成立韩国“电影发展基金”。决定从2007年开始,到2014年底结束,收缴5000亿韩元,用于支持韩国电影发展。其中,政府出资2000亿元,电影振兴委员会的“电影振兴金库”有1000亿元,只需从票房中收缴2000亿元。韩国总统将收缴比例定在5%以内,目前的收缴比例是3%,达到既定目标便停止收缴。以目前韩国的电影票房来看,在一两年内,韩国“电影发展基金”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是为了保持电影多样性。如果只拍商业片,就没有艺术电影和新导演的作品。为了电影稳定发展,韩国成片到国外发行都会有支持,影院的设备改造也会支持,是比较综合性的支持。”
相较于韩国“电影发展基金”的7年时间表,我国的电影专资征收并没有一个截止日期。2013年4月初,财政部公布了《201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已征缴逾20年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依然在列,“征收期限”一栏,也依然空缺。
2013年8月末,“全国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原本一次行业内的年会并不会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进入百亿时代,已经存在二十余年,每年从全国票房中抽取5%的“电影专资”浮出了水面。2012年,专资收缴额达到了8.46亿元,至2012年底,累计电影专项资金收入30.15亿元。这笔钱是怎么花的,都补助给了哪些具体对象,公众却很难了解。
在行业内部,对“电影专资”的讨论也越发激烈。电影业从今年8月起,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电影行业各环节的税负都有所增加,不少业内人士希望减免5%的电影专项资金。“电影专项资金其实是一种政策性收费,而且比例不小。专项资金对于电影行业的扶植意义到底有多大也有待进一步讨论调查。”有业内人士说。
炮轰“电影专资”
大部分走进影院的观众,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电影票中,有5%的票价流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政府性基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最大的一场风波,还要从2011年,冯小刚在全国政协会上炮轰“电影专资”开始。
在一次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专题协商会上,导演冯小刚建议暂停“电影专项资金”征收制度。他在发言中说,这项收费加重了电影行业企业的负担,应减免企业缴纳,改由财政补贴。
在我国,从1991年开始,发行放映的每一部影片,都需要交纳由财政部和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掌握使用的电影基金,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从1996年开始,“电影专资”的缴纳比例规定为票房的5%。目前主要用于资助全国各大影院兴建、改造及设备更新,并在改善农村基层的电影放映,资助奖励制作电影等方面进行扶持。
1990年代初期,在电影票价只有几块钱,提取的电影专资总额并不高,但当电影进入高票价、高票房的时代后,5%成了一笔巨款,也成了电影制作、发行机构的不能承受之重。
冯小刚认为,尽管这项基金起到了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全部分摊到电影企业身上并不合理。电影行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票房分账,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先扣除了5%的电影专资缴费和3.3%的营业税后,剩余收入才能由电影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电影院四方分配。
冯小刚以其所在的电影制片公司华谊兄弟2010年的营收情况折算,当年由其间接承担的电影专资为4000万元,而当年该公司净利润不过8000万元。“华谊兄弟是目前我国效益最好的电影企业,尚且不堪如此重负,可想而知其他电影企业发展的艰难。”冯小刚说。
在此后的2012年底,电影专资办出台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规定:政府将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票房越高,奖励越多。票房在5亿以上可获奖励1000万。第一批获得奖励的电影有《画皮2》、《太极1》、《太极2》。
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之前听到过行业内的一些议论,认为专项资金的5%应该有制片方该得的一部分,因为扣掉的5%里面有他们的贡献。2011年,冯小刚在全国政协会上提过这个建议,我们觉得他提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就向财政部提议,鼓励票房成绩好的影片,财政部同意我们的意见,就有了现在的政策,对3D、高新科技影片中票房高的影片加大支持力度。”
电影专资办处长楚相华说,他们当时也曾向财政部提议,对艺术电影和青年导演的资助,但财政部只同意了鼓励票房成绩好的影片。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质疑。“扶持已经赚了很多钱的国产大片很荒唐,这简直是南辕北辙的事情。”独立电影制作公司“天画画天”的总经理杨
城说。
随着今年8月1日,电影行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各大影院纷纷表示压力巨大。2012年底,各院线曾因制片方试图多分取票房的2%而集体抵制,纷争不断。而他们互相争抢的2%还是抽取电影专项基金和营业税以后的票房。“营改增”后,影院赋税由原来的3.3%变成了6.6%左右。再加上这纯粹的5%票房的电影专项基金,影院开始吃不消了。
今年6月,在横店举办的全国院线影片推介暨市场研讨会上,包括北京新影联在内的多家院线联合草拟了《落实2013年度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理事会精神的倡议》,提出对“营改增”政策的担忧。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群飞说:“目前看,电影专资不会取消。但是专资收取的5%是高是低是可以商量的。”
“政绩”如何评估
“天画画天”目前制作并独立发行了《光棍儿》、《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美姐》等十余部电影,都是市场相对小众的影片,基本上每部投资在150万以内。《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曾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美姐》则获得第7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杨城说:“我们以民间的力量扶植青年导演,拍独立电影,过程很艰辛,希望得到政府更多支持。拍片投资想想办法总是有的,放映渠道是最大的压力。或者影院给新导演的艺术电影多排片可获取奖励,这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从1991年电影专项资金成立到2002年,专资资助拍摄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离开雷锋的日子》、《大转折》等影片,共制作202部,资助的主要是主旋律电影。后来,放映市场发展速度比较慢,于是便逐渐开始将5%全部用于资助放映市场。
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说:“实践证明这项政策的效果非常好,2002年时全国影院900余家,银幕不到3000块,2012年底影院达3200余家,银幕13118块。国产影片产量成倍增长,2002年产量不到100部,2012年已达745部。2000年后,电影专资主要用于资助影院建设、老影院改造、计算机售票、胶片放映改数字放映等方面的业务。电影票房也由2000年初的10亿左右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70.73亿,增速是其它大部分行业很难想象的。” 这种表述将电影院线的发展、票房的提升的动力揽到“电影专资”名下。但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动力。特别是民营电影公司的发展,如王长田的光线长期致力电影制作、发行,王健林的万达发力电影院线的建设,都有着本公司的长期战略部署支撑。
而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向《中国周刊》证实,万达发力院线建设、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部署。政府扶持固然有作用,但即使没有扶持,万达也不会放缓院线发展的脚步。
所以,影院、银幕数量增加、国产影片产量增多、票房逐年大增是否可与电影专资的扶持划等号还值得商榷。
目前的电影专资主要扶持影院等下游产业,并对国产片中运用新技术的影片进行资助。艺术性较高而票房较少的影片该由谁资助?电影产业是否能等同于电影艺术?电影专资办主任姜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有两个基金,一个是电影专项资金,另一个是‘影视互济资金’,也叫‘精品资金’,它的功能就是给精品的主旋律影片资助,每年1.5亿左右。财政部规定:一个项目不能有两个基金资助。因此,功能要分开。他们支持精品影片的创作,我们支持市场好影片,奖励票房成绩高的影片。”
姜涛认为,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玩票目的,对待电影并不认真,也不利于支持,而如何识别这一部分影片,还需要一个可操作化的标准。
“天画画天”的杨城颇无奈地说:“这是对评委的专业性提出要求。我们国家这么大,难道还找不出几个有专业性、艺术性的评委吗?”
没有时间表
电影专资到底资助了多少影院、电影制作?电影专资的收缴和使用情况是否对外公开?电影行业人士是否可以方便查阅?电影专资办办公室处长楚相华向《中国周刊》记者转述了专资办主任姜涛的回答:“在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20周年时曾经制过一个表,过去20年的专资收缴和使用情况在报告里有体现。曾经在报纸上公布过。近三年的,也准备加到20周年的那份报告里。
当问道是否可以查到具体哪些影片或影院得到了资助?楚相华说:“现在还有些困难。我们没有自己的网站。”
通过从票房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等多种方式资助本国的电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如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都有专门的基金,由专门的机构实施,以对本土电影的不同环节进行资助。楚相华说,因为时间久远,1991年我国电影专资成立时,调研组借鉴了哪国的经验,他已经不得而知。对于目前世界各国的电影基金具体如何运转,了解也不太详细。
《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驻北京的首席代表金妼贞女士。据她介绍: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于2007年颁布和实施了“电影和影像产品振兴相关规定”,由韩国电影振兴委主导收取“电影发展基金”,其比例为票房收入的3%。该项基金主要用于提高韩国电影产业的策划、制作、流通(发行/上映),海外宣传营销等环节和研究调查,技术,培训等设施。该基金目标为2014年12月31日为止征收2000亿韩元。
而电影《集结号》的韩方制片人李治允则更详细的讲解了韩国“电影发展基金”的来龙去脉。2006年至2007年,韩国电影受到好莱坞大片冲击严重,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电影,于2007年成立韩国“电影发展基金”。决定从2007年开始,到2014年底结束,收缴5000亿韩元,用于支持韩国电影发展。其中,政府出资2000亿元,电影振兴委员会的“电影振兴金库”有1000亿元,只需从票房中收缴2000亿元。韩国总统将收缴比例定在5%以内,目前的收缴比例是3%,达到既定目标便停止收缴。以目前韩国的电影票房来看,在一两年内,韩国“电影发展基金”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是为了保持电影多样性。如果只拍商业片,就没有艺术电影和新导演的作品。为了电影稳定发展,韩国成片到国外发行都会有支持,影院的设备改造也会支持,是比较综合性的支持。”
相较于韩国“电影发展基金”的7年时间表,我国的电影专资征收并没有一个截止日期。2013年4月初,财政部公布了《201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已征缴逾20年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依然在列,“征收期限”一栏,也依然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