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麻糖坝僰人音乐图像研究的“宝库”和“雷区”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的僰人悬棺保护区内有大量的僰人岩画遗存,它们为展开僰人音乐图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材料和对象。《悬棺探秘》是曾水向先生在亲身参加对这些文物多次考古发掘活动基础上认真观察、思考和求证而最终形成的专著,堪称僰人音乐图像研究的资料“宝库”,但是囿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这个“宝库”中还存在有可能造成研究偏差的误区。
  【关键词】僰人;音乐图像学;音乐图像研究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麻糖坝僰人悬棺遗存的周边有大量岩画,被称为僰人岩画。由于僰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先秦文献中也较少系统的记录僰人的音乐生活状况,因此这些岩画中的音乐图像就成了管窥僰人音乐世界的唯一途径。但是,僰人岩画一般被绘制在离地40-1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给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不确定因素。原珙县人民政府宣传干部曾水向先生(因曾先生已然83周岁,为表达笔者作为后辈的尊敬,下面部分简称为“曾老”。)曾亲身参加僰人悬棺的多次考古活动,对僰人岩画有过近距离的观摩和相对系统地调查,因此他对僰人岩画的临摹作品和部分照片一直是珙县人民政府和其他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宣传素材的来源,在国内外都影响深远。以此为依托,曾先生在2003年7月出版过以僰人岩画为主题的专著《悬棺与岩画》,但是其中未能囊括其所有僰人岩画资料,直到2011年11月出版的《悬棺探秘》编撰过程中,曾老才将“临摹的僰人岩画”的“全部”呈现。
  随着2013年10月25日中国音乐图像学的正式成立,音乐图像学研究已经在我国“悄然崛起” 。随着对音乐图像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的深入挖掘,“音乐图像学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在文字文献匮乏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悬棺探秘》中的僰人岩画资料是僰人音乐图像研究的基础和宝库,但是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来审视它,则其中图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仍需要慎重对待。客观地评价这本书,可以为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僰人音乐图像研究减少失误和谬见。
  一、曾水向与《悬棺探秘》简介
  在《悬棺探秘》的扉页上有曾水向先生亲自撰写的简介,简介很简单,简单得就像简介上方曾先生清瘦而朴素的外形。曾先生1932年2月生于珙县珙泉镇的一个普通村落,1950年1月刚刚年满18周岁的他就正式开始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既定生涯。83年来,他在很多岗位上实践着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但是却一直谦称自己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他没有高学历和高职称这些现代学者的光环,但是却很是重视自己作为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员的身份。他说正是这个会员身份,让他一直对川南少数民族文化不离不弃追索至今。提起它的专著《四川苗族蜡染》和《悬棺与岩画》等作品,曾先生毫不掩饰做这些事情的豪情,他说这是他在农村考察时凭借自己的绘画基本功从民间艺人手上直接观察和学习到的成果,结集出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他很自豪现在在自己著作中的一些图像样式目前都很难见到真容了——苗族蜡染技术部分已经失传;一部分岩画已经脱落和模糊难辨。他认为自己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悬棺”打了半辈子的交道,40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深入到珙县麻糖坝,有悬棺和岩画的山山岭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现在他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的许多有意义的照片、临摹的岩画和他参与僰人悬棺和岩画考古、展览和其他学术活动的大量珍贵原始资料都凝成了铅字,结集出版在《悬棺探秘》中……
  《悬棺探秘》成书于2011年11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60千字和大量图片再现了曾老对僰人悬棺文化的思考、对僰人岩画的精心临摹和搜集、参加悬棺文化相关学术活动和对僰人岩画对外宣传和推介的历史长卷。全书目录之前,是以曾老手绘《珙县悬棺遗址分布示意图》和老鹰岩、狮子岩、苏麻湾、棺材铺等岩壁照片作为前置插图,然后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陈明芳女士于2011年7月做的序,再后面是引言和僰人故里珙县洛表镇出土的2件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照片及1枚发现于僰人悬棺里的弘治通宝铜钱的照片。该书正文为18篇文章,前12篇为曾老对僰人悬棺的主人和后裔、族属和种群、服饰和文化的集中思考和调查结果,其中《铜鼓——悬棺族群的尊异之品》直接和音乐有关;后6篇则是曾老参与的主要学术和考察活动以及“悬棺之谜”展览的相关日志等。最后,除了跋和后记,该书还附录了曾老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僰乡揽胜》的文学脚本和油彩镂印版画《僰人的故事》。
  二、僰人音乐图像的宝库
  文章《铜鼓——悬棺族群的尊异之品》是曾老在对珙县悬棺所在地出土的文物铜鼓的学术思考,直接和音乐有关。该文中配了清晰的彩色铜鼓照片,可以为铜鼓图像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更为难得的是因为这些铜鼓的馆藏地在四川珙县麻糖坝的僰人悬棺陈列馆,距离宜宾市的直接距离虽然不远,但是因为道路一直在蜿蜒的群山穿行,实际需要的时间很多,因此这些照片能让没能亲自到现场观摩的学者有一个直观感受。并且,珙县僰人悬棺文化区出土的铜鼓囊括了铜鼓的多个类型,文中所配清晰而彩色的照片能弥补早起期刊采用拓片和线描的图片不够直观的缺陷使图像研究更为具体,从这一点来说,这几张照片的研究价值价值就非常高。
  文章《感受“僰人”岩画的神韵和风采》(下简称《感》)详细描述了曾老对僰人岩画的采集过程,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田野采风活动的借鉴价值。对于僰人岩画的采集,曾老自己评价是:“和前人比较起来,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关于岩画内容,曾老即借鉴了其他专家的论断,又给出了合理的推测,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曾老的观点在珙县人民政府网站中僰乡文化模块的僰人遗迹“峭壁岩画”部分中多有显现。《感》文后的第25页至第29頁是10副僰人岩画的照片,清晰度和辨识度很高,现在网络上的宣传图片多选自与此。其中关于僰人球戏的岩画照片就是沈仲常《珙县僰人悬棺岩画中的球戏》一文中的图像证明材料。尽管这个关于“球戏”的论断还有待商榷,但是这些图像还是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僰人岩画的神韵。   《悬棺探秘》第30页至第51页是曾老僰人岩画临摹画集中展示的地方。这些临摹画是使用曾老临摹画的原稿作为编辑基础,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红色填充之后形成的效果图。它们被按照遗存位置的崖壁名称统一命名,图像较多时再在后面注出次序。例如,【“棺材铺”岩画临摹图(之一)】,其中“棺材铺”是岩画出处;(之一)是棺材铺岩画图像的临摹画手稿之一的意思。书中罗列的岩画崖壁从前到后依次是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白马洞、倒洞、马槽洞、大洞、鸡冠岭、漏风岩、猪圈门、硝洞、邓家岩、玛瑙坡、三仙洞、猫儿坑、珍珠伞、九颗印、地公庙、付大田、穿山洞、天心顶、磨盘山,一共涉及22个崖壁。第52页是曾老对葛维汉和石钟健临摹作品的处理图像,处理方式也是在不改动原图的基础上进行红色填充。葛维汉和石钟健二人的临摹画在曾老开展临摹活动时已经有小部分无法找到,例如一个与九盏灯被石钟健判定为“珍狗俗”例证类似的图像,只是里面豢养的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兔子。曾老罗列的一部分岩画在近期的考察中也已经无法找到。2012底我与曾老重走麻糖坝各岩画点的时候,在鸡冠岭的那幅图像就再也找不到了。该书附录的曾老创作的油彩镂印版画《僰人的故事》也是以以上僰人岩画临摹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像组合而成。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音乐图像资料就是《多彩的古僰服饰文化》文中有几幅悬棺出土的僰人衣服上面的疑似铜鼓和舞蹈的图像。
  三、无意铺设的“雷区”
  曾老在《悬棺探秘》中留下的资料具有原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当时图像采集工具的落后和曾老主要关注单幅岩画本身的精度和质量,无意间在这个宝库中铺设了可能造成学术研究走向极端的“雷区”。目前,已经有学者不幸误入这个“雷区”,造成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畸形和扭曲”。
  “雷区”之一在于这套资料中不同的僰人岩画形象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是每幅岩画之间并不像曾老的手稿中展示的那样具有相互联系性。你可能看到一个人正翩翩起舞,旁边正有一匹马呼啸而过,或者有多人围观,或者有人在旁边做一些与舞蹈无关的事情,但是这都不是崖壁上岩画表现的真实场景。也就是说,这些舞蹈图像和呼啸而过的马、围观的人、自行其事的人的确不在崖壁的同一个区域,甚至不在同一个崖壁上——它们是被“艺术地重组了”,至少很容易被读者想当然地“组合”在一起。
  “雷区”之二在于这些图像的大小比例并不是真实的和确定的。你可能看到一个铜鼓徽记一会儿比马还大,比人还大,但是一会儿又极小,但真实情况是没有可比性的——它们有的时候是真的,有的时候是假的——在不同崖壁上,由于参照物的不同,它们的比例是不一致的。
  “雷区”之三在于曾老的临摹画风格趋于一致,而实际上这些岩画有明显的风格上的不同。岩画本身由于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并且由于作画工具和方式的不同有相对明显的差别。
  “雷区”之四就是岩画本身刻画内容的误判。因为曾老是利用肉眼直接观察并手绘成草稿,而有些已然看不清的图像只能借助现代的图像复原手段才能确定,裸眼观摩反而容易造成失误。这是这些图像中最为隐蔽的“雷区”。
  综上所述,曾老在《悬棺探秘》中为广大僰人岩画爱好者和研究者收集了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这是具有开辟意义的,对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这份资料中的一些无心之误必须引起僰人岩画研究者充分警惕。其中有关音乐的图像作为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更是需要谨慎对待,以免造成令人贻笑大方的学术失误。
  参考文献
  [1]蒋万锡.宜宾地区悬棺葬调查记[J].考古,1981(05):445.
  [2]珙县人民政府网[EB/OL].2015-10-20[2011-01-21].http://www.gongxian.gov.cn/27700/27711/27772/201409/MIT27199.shtml.
  [3]曾水向.悬棺与岩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6.
  [4]曾水向.悬棺探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200-201.
  [5]刘宇统.2013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音乐图像学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综述[J].音乐大观,2014(01):10-13.
  [6]李荣有.悄然崛起的中国音乐图像学[J].人民音乐,2013(06):
  68-71.
  [7]洛秦.视觉艺术中的可视性声音文化维度及其意义——音乐图像学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85-96.
  作者簡介:刘宇统(1977-),男,河南淅川人,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高级计算机乐谱制作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学和民间音乐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飛速发展,并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提升我国整体经济产值的重要行业。在该行业发展过程中,土建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施工技术与建筑原材料的质量与规格的要求非常高。而混凝土作为必不可少的建筑原材料之一,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土建项目的施工质量能够产生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以建筑工程土建混凝土作为研究主体,分析建筑工程土建混凝土施工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型工程抗震规划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引入了基于抗震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并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设计规范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已逐渐成为未来抗震工程的新趋势。考虑到地震风险、投资能力和施工活动等重要因素,采用弹性、塑性和弹性方法以及地震结构系统分析不同地震水平下的构件应力和变形,并评估结构地震活动性。  关键词;钢筋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引言
期刊
美丽中华
期刊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主修古筝;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学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学会会员,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各类国际音乐节、全国艺术大赛评委;从事古筝教学十余年,曾荣获第五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北京地区优秀辅导奖、全国总决赛优秀指导奖;中国音乐学院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大赛北京赛区优秀辅导奖等荣誉。  近些年来,随着家长们对艺术
期刊
铜娘
期刊
醉了谁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优化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房屋渗漏和裂缝问题,提高建筑的稳固性,施工单位要加强注浆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注浆施工质量,保障房屋建筑的整体施工效果,提升房屋建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期刊
【摘要】筒钦是藏族佛教中的乐器,其浑厚、低沉的声音为任何一种乐器所不能相比。除了低音乐器筒钦外,藏族人在诵经时也使用较低的声音,这些低音声响的频繁使用,体现了藏族人对低音的特殊喜好。本文将以拉卜楞寺的低音乐器筒钦为例,通过筒钦的历史、形制、用乐方式等面向。来探讨藏族人低音声响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拉卜楞寺;法会;低音;筒钦  一、铜钦的历史与形制  (一)筒钦的历史  筒钦是藏传佛教乐队中十分
期刊
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专科院校内学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今后自己的择业情况仅仅相关,加强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训,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内大部分的专科院校在其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为此,
期刊
【摘要】生活在巴洛克晚期的巴赫,不仅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思维方式,开拓了近代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道路,把自由复调技法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也很严密。本文主要以《巴赫创意曲集》三部创意曲中的D大调创意曲为例,来分析其所运用的复调作曲技法,从而更深入的感受巴赫作品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巴赫;创意曲;复调;主题;固定对题  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复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