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學习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合作学习模式在当下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如何?在师生言语互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如何反思与改进?本文试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重点探讨与分析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言语行为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从而调整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的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师生言语行为;案例研究
1引言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同龄群体的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学会倾听彼此的所思所想,给予和接受信息,探讨不同的观点等,由此,对某一话题逐步达成共识。事实上,言语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公认为是一种分享思想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的社会思维方式和工具(Mercer 1996)。教师在促进学生互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合作学习为这些有益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本文试通过对师生言语行为的研究,分析在合作学习和小组指导过程中师生言语行为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同时,探讨师生言语行为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正如维果茨基和皮亚杰所说,“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性在于社会推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在人际关系(维果茨基1978)和自我认知水平(皮亚杰1950)上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合作学习中师生言语行为的现状分析
本文随机选取了N市某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两个班级(G和H),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笔者深入课堂,进行了为期1个学期的观察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分别从师生话语输出与输入的数量、师生话语的类型、师生话语的质量和有效性等三个方面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1师生课堂话语输出数量分析。师生话语输出情况是指对一次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以课堂上师生、生生的每次互动中的完整句子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对双方的输出数量进行比较与分析,因此,本文不仅对两个授课班级的师生课堂话语输出数量进行了统计,而且把师生话语输出的数量进行了比较。其中,教师话语输出包括语言表述、教材呈现和多媒体展示等;学生话语输出包括个体输出和整体输出。表1和2呈现了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输出的话语占整堂课的比重,而比例是指教师话语输出与学生话语输出之比。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的话语输出数量要多于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在教师的话语输出中,以语言表达为主要手段;在学生的话语输出中,个体表达则远远高于合作小组的群体表达。此外,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可以发现G班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要低于H班学生的课堂话语输出量,即G班课堂学生话语输出的机会没有H班课堂学生话语输出的机会多,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水平,也反映出两个班级自身的差异。
2.2师生课堂话语输出类型分析。教师的课堂话语输出类型可分为学生驱动型和教师主动型。其中,学生驱动型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或发言,及时给予情感肯定性的话语或指导回馈性的话语;教师主动型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求,采用启发性话语、激励性话语和指令性话语以推动教学进程,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话语输出可分为教师驱动型和学生主动型。教师驱动型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和任务布置等手段推动学生的话语输出;而学生主动型则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而主动提问或者发表观点和想法。表3和表4呈现了师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输出类型及相应次数。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不管是G班还是H班,在教师话语输出方面,教师主动型的话语次数要远远大于学生驱动型的话语次数;同样,在学生话语输出方面,教师驱动型的话语次数要远远大于学生主动型的话语次数。由此可知,在当下的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还是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话语输出量要远大于学生的话语输出量,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有的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则在老师的要求与提问下而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大胆、主动的表达所思所想。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2.3师生课堂言语行为质量分析。由表1-表4可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数量要多于学生的言语行为数量,教师充当着课堂言语行为的主要带动者,但是教师的带动手段却略显单调,以指令性话语为主要手段,通过提问或者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从而进行话语输出。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老师们往往会对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与表扬,但很少会有老师在肯定的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话语婉转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与改进的策略,从而拓展师生对话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也鲜有启发性话语。启发性话语是指教师作为引导者,以间接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话语输出。由表3和表4可知,与指令性话语和激励性话语相比,教师的启发性话语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启发性话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启发性话语需要耗费大量的上课时间,一定程度上会拖慢上课的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们往往习惯于运用指令性话语。指令性话语虽然简单、明确,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
3合作学习中师生言语行为的改进策略
3.1教师视角——提高话语输出意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以操练性输出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交际性输出为主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关心学生的课堂体验。同时,降低自身在课堂中的话语数量,提高话语质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话语输出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课堂话语输出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此外,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做到原创、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话语输出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交际性语言输出的目的。
3.2学生视角——激发话语输出的欲望。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输出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输出愿望和调动学生交际性输出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交际性输出的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并从中收获快乐与满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真实生活和兴趣需求的输出活动,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及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因为只有在营造了安全的心里氛围后,学生的输出愿望才能被逐渐激发。
3.3环境视角——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作为师生言语行为产生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和谐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对提高教师的话语输出意识、激发学生的话语输出欲望和提高学生的话语输出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话语输出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带给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其次,学生应加强自身的课堂身份认同感,积极、正面的身份认同将帮助他们积蓄能量进而形成自信、进取的良好心态,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从消极的课堂沉默中解放出来,收获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快乐。
关键词:合作学习;师生言语行为;案例研究
1引言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同龄群体的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学会倾听彼此的所思所想,给予和接受信息,探讨不同的观点等,由此,对某一话题逐步达成共识。事实上,言语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公认为是一种分享思想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的社会思维方式和工具(Mercer 1996)。教师在促进学生互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合作学习为这些有益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本文试通过对师生言语行为的研究,分析在合作学习和小组指导过程中师生言语行为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同时,探讨师生言语行为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正如维果茨基和皮亚杰所说,“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性在于社会推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在人际关系(维果茨基1978)和自我认知水平(皮亚杰1950)上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合作学习中师生言语行为的现状分析
本文随机选取了N市某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两个班级(G和H),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笔者深入课堂,进行了为期1个学期的观察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分别从师生话语输出与输入的数量、师生话语的类型、师生话语的质量和有效性等三个方面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1师生课堂话语输出数量分析。师生话语输出情况是指对一次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以课堂上师生、生生的每次互动中的完整句子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对双方的输出数量进行比较与分析,因此,本文不仅对两个授课班级的师生课堂话语输出数量进行了统计,而且把师生话语输出的数量进行了比较。其中,教师话语输出包括语言表述、教材呈现和多媒体展示等;学生话语输出包括个体输出和整体输出。表1和2呈现了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输出的话语占整堂课的比重,而比例是指教师话语输出与学生话语输出之比。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的话语输出数量要多于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在教师的话语输出中,以语言表达为主要手段;在学生的话语输出中,个体表达则远远高于合作小组的群体表达。此外,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可以发现G班学生的话语输出数量要低于H班学生的课堂话语输出量,即G班课堂学生话语输出的机会没有H班课堂学生话语输出的机会多,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水平,也反映出两个班级自身的差异。
2.2师生课堂话语输出类型分析。教师的课堂话语输出类型可分为学生驱动型和教师主动型。其中,学生驱动型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或发言,及时给予情感肯定性的话语或指导回馈性的话语;教师主动型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求,采用启发性话语、激励性话语和指令性话语以推动教学进程,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话语输出可分为教师驱动型和学生主动型。教师驱动型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和任务布置等手段推动学生的话语输出;而学生主动型则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而主动提问或者发表观点和想法。表3和表4呈现了师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输出类型及相应次数。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不管是G班还是H班,在教师话语输出方面,教师主动型的话语次数要远远大于学生驱动型的话语次数;同样,在学生话语输出方面,教师驱动型的话语次数要远远大于学生主动型的话语次数。由此可知,在当下的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还是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话语输出量要远大于学生的话语输出量,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有的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则在老师的要求与提问下而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大胆、主动的表达所思所想。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2.3师生课堂言语行为质量分析。由表1-表4可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数量要多于学生的言语行为数量,教师充当着课堂言语行为的主要带动者,但是教师的带动手段却略显单调,以指令性话语为主要手段,通过提问或者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从而进行话语输出。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老师们往往会对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与表扬,但很少会有老师在肯定的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话语婉转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与改进的策略,从而拓展师生对话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也鲜有启发性话语。启发性话语是指教师作为引导者,以间接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话语输出。由表3和表4可知,与指令性话语和激励性话语相比,教师的启发性话语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启发性话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启发性话语需要耗费大量的上课时间,一定程度上会拖慢上课的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们往往习惯于运用指令性话语。指令性话语虽然简单、明确,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
3合作学习中师生言语行为的改进策略
3.1教师视角——提高话语输出意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以操练性输出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交际性输出为主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关心学生的课堂体验。同时,降低自身在课堂中的话语数量,提高话语质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话语输出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课堂话语输出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此外,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做到原创、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话语输出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交际性语言输出的目的。
3.2学生视角——激发话语输出的欲望。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输出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输出愿望和调动学生交际性输出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交际性输出的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并从中收获快乐与满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真实生活和兴趣需求的输出活动,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及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因为只有在营造了安全的心里氛围后,学生的输出愿望才能被逐渐激发。
3.3环境视角——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作为师生言语行为产生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和谐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对提高教师的话语输出意识、激发学生的话语输出欲望和提高学生的话语输出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话语输出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带给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其次,学生应加强自身的课堂身份认同感,积极、正面的身份认同将帮助他们积蓄能量进而形成自信、进取的良好心态,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从消极的课堂沉默中解放出来,收获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