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歌报》的不解之缘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是中国诗歌报刊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创造辉煌的黄金时代。从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全国各地创办出版了大量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各具品位、各具魅力、各具影响、各领风骚的诗歌报刊。
  在众多公开发行的诗报诗刊中,有一张诗歌报纸凭借其高超的编辑水平、独立的办报风格、鲜明的办报宗旨、浓烈的探索色彩、创新的编辑思路、独特的版面没计、優秀的诗文作品、醒目的黑白插图以及数以十万计的发行量在众多诗歌报刊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地诗歌读者尤其是青年诗歌爱好者真心喜爱和普遍赞誉的“中国诗坛第一大报”,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书写了最灿烂、最辉煌、最精彩的重要篇章。这张诗歌报纸就是由安徽省文联1984年9月创办的、由著名诗人严阵担任主编、蒋维扬担任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的《诗歌报》。
  如果你要问19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爱好者:你们当年最喜欢读哪家诗歌报刊?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诗歌爱好者会这样回答:那些年,我们最爱看的报纸是安徽的《诗歌报》。
  遥想当年,《诗歌报》的问世在诗歌爱好者中激起了怎样强烈的反响啊!大家争相预订、争相邮购、争相传阅、争相投稿、争相朗诵、争相传抄,那场面,那情景,至今想起来依旧让人内心发热,眼睛发红。那是一个怎样红红火火的属于《诗歌报》和《诗歌报》读者的诗意年代啊!
  此时此刻,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一次将珍藏了三十五年的《诗歌报》试刊号拿在手上,仿佛一个酒鬼拿着一瓶窖藏了三十五年的好酒。
  《诗歌报》在当时之所以受到如此普遍的喜爱,是因为这份诗报的开放宽容、锐意探索、鼓励创新、面向青年、作品至上的办报风格以及读者众多、佳作荟萃、新意迭出、亮点纷呈、影响深远的办报效应。因此,在我的心目中,这份诗报毫无疑问地被我定位为“中国诗坛第一大报”。尽管,后来的诗坛涌现了大量的诗歌报纸,但是,却没有一家诗歌报纸超越《诗歌报》的影响,更无法与《诗歌报》相媲美。
  《诗歌报》成为了1980年代中国诗坛上一曲堪称空前绝后的绝唱。
  我之所以喜爱《诗歌报》,在出于“公心”之外,其实,还有一颗“私心”:因为这张诗报曾经发表过我的一首诗歌作品。1984年10月,当我在上海的《文学报》上获悉安徽出版《诗歌报》的消息后,邮购了这份诗歌报纸的试刊号。那时,我正在高中二年级上学,整天“不务正业”,一门心思写诗,功课一落千丈(其实,因为痴迷写诗,我的功课从来就没有一飞冲天过).几乎达到了走火人魔的程度。有一天,我把自己写的几首校园诗歌寄给了一位诗人——从我们大兴安岭地区调到安徽、时任安徽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张育瑄老师,请他帮忙推荐给《诗歌报》的编辑。张总编收到我的诗稿后十分热心地推荐给了严阵主编,并很快就在12月6日的《诗歌报》“中学生诗歌”栏目上发表了我的一首题为《椅子》的习作!记得当时收到这期报纸,在第四版看见自己名字的时候,我那颗激动的心几乎要跳到嗓子眼了!
  在时隔三十多年后,我拿起张育瑄老师当年给我的回信,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张老师在我少年时代给予我的帮助,我在内心深处默默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除了严阵老师和张育碹老师之外,我还要感谢的是主持《诗歌报》工作的蒋维扬老师。2012年4月,我开始筹办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给蒋维扬老师发了短信,请他给予支持。蒋老师回短信要了我的邮箱,并很快给我发来一封信:
  红伟你好1 8号我挂号为你寄去的物品有:1.《诗歌报》从试刊到127期(即1989年12月21日出版的、《诗歌报》作为报纸形式的最后一期,其后,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改为刊物形式继续在全国公开发行);改为《诗歌报月刊》杂志时的最初形式-24开本,此开本共出版4期,这里寄去其中1期;1990年下半年起《诗歌报月刊》改成16开本,我主编其到1994年第四期后休刊,这里寄去的是1992年一个半年合订本。以上就是我在《诗歌报》主政时,《诗歌报》的全部行程轨迹。这些资料寄给你后,我也只自己拥有一份,所以十分珍贵,望好好保管1 2.老照片5张——都是临时找到的,你复制后,如不麻烦,还请寄还给我。3.拙著2本,是送给你的。另,据我所知,严阵常年住北京,我与其无联系;与韩瀚无联系;我以后如有机会见到刘祖慈,将转给他你的手机号,他会根据情况和你联系。你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祝万事如意! 蒋。
  这封信和他随后寄来的十分珍稀的诗歌报刊资料,让我非常感动,这是一份多么宝贵的信任和支持啊!
  在蒋维扬老师捐赠我《诗歌报》之后,我产生了收集全套127期《诗歌报》的念头。《诗歌报》从1984年9月25日出版试刊号到1989年12月21日出版终刊号,共计出版报纸127期。另外,还出版了2期增刊和7期函授版《诗歌报》。由于年代久远,报纸难于保存,想要在时隔三十多年后将这套诗歌报纸收集齐全简直太难了。然而,我十分幸运,原《诗歌报月刊》主编乔延凤老师以及浙江诗人孙海义、哈尔滨诗人张静波、河北诗人黄俊里、吉春等师友给予了我很大支持,将他们珍藏多年的《诗歌报》无偿赠送给我,使我终于收集齐全了这份珍贵的《诗歌报》。据我了解,在全国拥有八十年代出版的全套127期《诗歌报》的诗人或者收藏家应该寥寥无几。因此,这份全套《诗歌报》非常珍贵,堪称是无价之宝啊!
  《诗歌报》收集齐全之后,我产生了研究写作《诗歌报》历史的想法。从2016年开始,我利用一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一部题为《重返八十年代诗歌现场——(诗歌报)编年史(1984-1989)》的书稿。该书稿共计17万字,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从创办背景、编辑团队、青年诗人、1986大展、诗歌双奖、优秀作品、诗歌评论、外国诗歌、美术作品、创办价值等十个方面对《诗歌报》的创办史进行了全面记录和详实回顾,还原了《诗歌报》的艰辛历程,梳理了《诗歌报》的发展脉络,盘点了《诗歌报》的诗文成果,重温了《诗歌报》的黄金岁月,再现了《诗歌报》的辉煌成就,概论了《诗歌报》的重要价值,总结了《诗歌报》的巨大贡献。同时,借助书写《诗歌报》的创办史,也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黄金时代进行了描述,展示了80年代诗歌重要事件和光荣历史。
  姜红伟,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现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著有《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大学生诗歌家谱——(飞天·大学生诗苑)创办史(1981-2014)》《诗歌年代——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第一部(上下卷)等。
其他文献
悼念:为成批牛的死亡  天蒙蒙亮,风吹榕叶哗哗响  风吹牛血哗哗响  四只蹄子在天上  四只蹄子在胸膛  静静地开花安详地死亡  灶王爷说你们的牛真多啊  你们牛的铃子真响啊  牛驮声声  牛车汲卤汩汩作响  盐庄里有牛皮鼓敲打世人的传说  逃离命运却背负沉重的缰  老人和牛犊走在同一条路上  井神说这里的鲜花插在牛屎巴上  这里的女人拽着牛尾走不出村庄  天蒙蒙亮随处有病牛出现  随处有退役的牛
在正面或反面的折射中会聚成像  把小的变大,把远的拉近  我就在你所處的张角中,看清了  你的所有细节  我目光中有一个清澈的世界  一直在前方  你的隐匿也在前方  而两块厚厚的镜片就把你的一切  尽收眼底  我是一个想看清世界的人  在目光所及之处。那些波谲云诡  你的各种动感与景致  都将在我抚摸的目光中显露原型  驾驶两栖装甲车  给我一点浮力,就在水面前行  排开水的重量,发射出一种力量
预言  一种孤独而浩大的力量  在黄昏时分割大地。  九年来我一直在观看  从内部的一道门:  像一幅混沌图景,  似人的形体在逼近,遮住  他们的脸,不停走着,  铁和距离使他们沉重。  没有声音,除了风  横吹路面,用白垩般细微的尘土  填充车辙。  仿佛内部的门在关闭,  一天迎来它黑暗的  旅程,身后的九座桥  ——摧折。  夜间动物的声响  看不见的翅膀扫过  头顶的叶簇;霜  在兽蹄下
2021年3月北京大学重大活动合唱团第一次见面会  3月份的一天,学院老师问我:“你唱歌怎么样?”听我讲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合唱团的经历后,老师决定推荐我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合唱。我兴奋不已,很快投入到合唱团的训练中。2021年7月1日于天安门广场留念  除了国歌和《歌唱祖国》外,我们排练的暖场歌曲共有7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
李衔夏  李衔夏,本名李鸿斌。1985年生于广东清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生命的圆圈  愿尘世铺满灰尘,从未被人踏足……  愿它安静地坐落在宇宙的一角  只有一口呼吸那么大。此刻没有远方  有的不过是微颤的月光  一阵风来过,永远留了下来  不时发出尖利的呼啸,但看不见、  摸不着,不知在与谁争论真理….  这些天,每晚到江心岛跑两圈  汗水通过空气融入江水之中  彼刻大海
栖霞山  肉身太脏  趁着有风上山吧  让风吹吹这俗透的骨头  栖霞寺是有神明的地方  一株草,一块石  一棵长在石缝里的野花  都是自有安排  在黄昏时分上山  千百多道梯步  每一道石阶上都有光  你不是寂寞的  寺庙的大钟鸣起  所有的草木都伸直了身子  南京记行  清晨,街上的蒸包店冒着热气  早起上学的小孩伸出肉嘟嘟的手  生出种子对春天般的渴望  傍晚,公园  烟火亮起来  石头睁开眼
在车上读一首诗  车的节奏带来的快意  一些文字有了翻轉的机会  诗里有一轮月亮掉了  窗外撒了一路碎银  我的窗外  跟着掉了许多说不清的事情  我在寻找一些蜘丝马迹  证明诗的存在  就在前方  据说是月亮休息的地方  车子一直朝前开去  这首诗开始有了我的体温  读一封旧信  这些文字在时间之河奔跑  变成一只只泥牛  分不清前脚后跟  好在牛背还有八哥来访  当年它带我们来到小河边  河边
范恒瑞,女,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专业大四的学生,参与过近70个剧组的拍摄,导演制作短片4部,在60余部制片作品中,有学生作业、广告、时尚短片和宣传片,其中《午后的月光》(导演胡英海、何秋瑶)获第十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最佳摄影奖,第十三届先力奖实验影像单元金奖,第四届NewEra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最佳动画实验短片,2019瓦爾达影像奖一等奖,入围塞浦路斯国际短片电影节纽约华
一面镜子,只剩下诱惑  一个黑洞,充满海市蜃楼的幻影  家人、邻居、朋友、妒嫉、虚荣、焦虑……  一切。  所有这些被黑夜衬托,如一面湖水  可以照見自己的余生  半生碌碌无为,似浮萍  只余轻奇之力,撑住猎猎词藻  隐藏住多少谎言,隐藏着痛  只有打开现实的病体,肠梗、尿毒症……  所有器官积水。这是生活本身  在预谋和演习死亡  我们用完好无损的肌肤,掩饰这一切  时间一久,竟连自己都怀疑这是
恒星  实际上,只有布谷鸟在林子间的  小小动静,像是在表达一个伟大的事实。  那么一块陨石呢?  它开始的婴儿身份和坠落时的尊严,  哪个更重要?  在母亲的菜地里,一棵几个月前  种下的柠檬树,笼罩在暮色的神秘之中,  像我突然竖起耳朵,  在用另一种感官,怀念过去蜥蜴的长尾巴。  如果有什么正要被听见,  (而其实它只是一只惊慌的兔子)  它在灌丛里的脚步声,  像事物出现的本质变化,抚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