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烙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战争文学随着美国社会历史进程与时代的变迁,成为推动美国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动力。美国是一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学往往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战争文学 美国战争文学 反战作品
  引言
  美国战争文学随着美国社会历史进程与时代的变迁,成为推动美国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动力。美国是一个饱受战争洗礼的国家,从美国建国前早期的印第安战争、法印战争,直到美国近现代的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等世界大战,战争伴随着美国发展史而存在,也成为美国文学作品不变的主题。
  一、浅析美国战争文学与反战作品
  战争是人类发展史的一种必然,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方式,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战争划分为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种形式,其中对人类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而有悖于社会伦理与社会进步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战争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而文学也深受战争的影响。所谓战争文学不但包括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战争的评判与认知,针对战争对意识形态造成影响的体现。
  二、美国战争文学与反战作品的发展
  战争是美国文学恒久不变的主题之一,美国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战争作为主题,从美国建国前的独立战争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文学形态上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体现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学往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战争的客观描述与批判成为文学家肩负的历史重任,在不同时期的战争中以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来描写战争,揭露战争之殇与革命精神。战争文学的发展与其它文学流派相同,拥有独特的发展过程。从美国早期的独立战争以前的古代战争文学,到美国南北战争、西美战争等的中世纪战争文学,在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和越南战争的近代战争文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战争文学的艺术性就更深一步。
  三、美国战争文学中的反战作品剖析
  1.美国早期、中期战争文学中反战作品
  在美国早期中期的战争文学作品中,以肯尼迪·罗伯茨的《武装的暴民》为该时期主要的反战作品,该作品的背景为美国独立战争,罗伯茨认为该作品就是描述“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猥琐与卑鄙”,把批评的矛头直指美国国会,具有极强的反战意识,在当时的背景下,该作品算是一枝独秀。在其作品中凸显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懦弱与对荣誉的崇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斯蒂芬·克莱恩的(Stephen Crane)《红色荣誉勋章》,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展示战争,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杀戮、惶惑、血腥的战争场面,展示出战争之殇。
  2.美国近、现代战争文学中反战作品
  在美国近代战争文学大师中,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占据重要位置,海明威先后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在另一个国家》等多篇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其中《丧钟为谁耳鸣》作品中海明威展现出对非正义战争的批判与控诉,赞扬了西班牙在反法西斯战役中的勇士精神,将勇士精神与反战意识进行高度的融合,诠释了当时年轻人对战争的评价与看法。同时在近现代美国反战作品中如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创作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作的(Kurt Vonnegut)的《第五号屠宰场》,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出了反战情绪与对战争带来的杀戮、暴力、血腥的极端厌恶。
  结语
  美国是一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学往往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战争文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浅论:战争----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0,(20)
  [2] Ezar Greenspa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alt. Whitma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 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马迪,1982年9月,男,河北盐山人,研究生,辽宁医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课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依据之上的。文明全息重演律是电影课的哲学理论依据,儿童少年心理特点是电影课的心理学依据,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是电影课的社会学依据。电影课可以加速复习人类文明,增进儿童少年学习兴趣,促进儿童少年积极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电影课 理论依据 全息重演 心理 社会化    所谓电影课,是指通过播放由专家、教师精选的影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
摘要 电视剧《梅艳芳菲》借助描写悲情明星传奇一生、选秀作秀原型表演的渲染、真实生活与虚构艺术的对比、通过感人事迹升华励志主题等艺术形式打动了广大观众,激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是一部耐人寻味、催人奋发的经典。  关键词 生活 艺术 《梅艳芳菲》 收视 “看点”    根据一代天后梅艳芳生平改编的电视剧《梅艳芳菲》,自2007年4月以来,在全国各地频道热播,掀起了收视狂飙。分析该剧的收视“看点”,该剧借
摘要 爱妮的情感经历,恰是迟暮美人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者从家庭情感角色(女儿、丈夫)、社会情感角色(邻居、阿福、金萍)、本人情感特征(乒乓球、蘑菇头、内衣)、个人情感的链接也有特色(萨克斯音乐、雨声)等方面写出了爱妮的情感生活。婚姻就象穿在脚上的鞋子,合不合外人不知道。但当你觉得她难受时,就脱下这双鞋子吧,宁可光着脚丫——或许这是迟暮女人的最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 家庭情感 社会情感 情感链接 
[摘要]诉讼是实现正义的最佳途径,但诉讼自身的强烈对抗性特点又是正义冲突,甚至失落的原因,影片《一级恐惧》就从这方面引起我们的反思。  [关键词]正义 诉讼 一级恐惧    诉讼是解决社会冲突的多种合法手段中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手段。诉讼对立双方必然存在着强烈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使得一方或双方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来消除纷争已力不从心。而不得不借助一种特殊外力——国家力量来做出一个此消彼长的利益分配。
《秦时明月》系列动漫改编自中国台湾作家温世仁先生的同名遗著,该动漫系中国首部3D大型动漫系列片,其将历史与艺术、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三位一体式的深度融合,不仅真实映现了历史人物,将彼时的文化图景进行了略无所阙的全景式展现,并以武侠式的系列动漫表达了普世价值的公理,将原著作者提剑追梦,追求崇高人生理想与人陛价值的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该系列动漫亦因此被舆论界评价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涵,成一家之漫”,其
【摘要】《加油!金顺》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着实制造了一波收视热潮,引得从8岁到80岁的各阶层观众如痴如醉。中国观众为什么对该剧如此心醉神迷?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观众的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反思、爱美、向善、期待、补偿、寻求启迪和借鉴等诸多心理需要相吻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留恋与反思 爱美 向善期待补偿寻求启迪和借鉴    《加油!金顺》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着实制造了一波收
《雾都孤儿》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下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奴役和压迫。作者狄更斯利用其自身深邃的思想和亲身经历,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进行有力的抨击和批判,而且作者通过对犹太人的形象描述,来表达对资本主义虚伪与罪恶的揭露。后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其中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来作
【摘要】 影片主人公多多,由“上帝”派生在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庄依旧是历史延续的年代,本应存续的过去和未来,它像“地球村”某一村一样,生生息息,繁衍着万物,多多别无它样,送走了朦胧、纯洁的童年,五彩七色的人生轨迹,使他漂泊三十余载,勾勒出阴阳圆缺的人生蓝图,在生活的另一侧面,追忆和目睹小村庄在变,曾经给过村民精神享受的媒体在变,人世间一切都在变,留下不褪色的痕迹,融进时代变迁的“海洋”,追
周末。  九点多钟,下楼。  一场夜雨,将天空沐浴得格外澄澈、明净。  园子里愈发清新、空灵,花儿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叶儿也不甘示弱,一蓬一蓬,缀满青的果,红的果,紫的果。鸟儿们定是五脏六腑都被琼浆玉液般的灵雨浸润透了,声音那么圆润,甜美。  路边的小野花唯恐被冷落了似的,飞扬跋扈地开,红的花,白的花,黄的花,蓝的花。这儿一汪,那儿一丛,蜿蜒的小路被装点得迤逦阿娜。  一只蜜蜂飞过来,落在一朵粉色
[摘要]菊花代表着士人的精神家园,《聊斋志异·黄英》这篇小说则展现了士人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情感挣扎,以及他们对于菊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 爱菊 碰撞 融合    蒲松龄的这篇小说《黄英》以菊花为题材,描述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爱菊的不同方式,展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菊文化内涵的差异。这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爱菊之人马子才。另外两个人物是由菊幻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