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经典必读小说(下)
《魔山》(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01年凭借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而轰动欧洲文坛,成为德语文学继歌德、席勒以来又一高峰时期的领军人物。在托马斯·曼的创作生涯中,以中篇、长篇小说居多,且大多成为经典之作。
《魔山》讲述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疗养院,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
《魔山》既无曲折跌宕的情节,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离奇、紧张和神秘的气氛,不乏思想、精神范畴的激烈碰撞、交锋乃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同的思想、精神及其相互斗争,又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体现出来,这就赋予了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 “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
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而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地理性地而又非理性地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曲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24岁时,帕斯捷尔纳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诗集。俄国十月革命后,帕斯捷尔纳克在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图书馆工作,并继续他的创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创作除了散文和诗歌之外,还兼涉小说,如诗体长篇小说《斯彼克托尔斯基》。但是,给帕斯捷尔纳克带来世界性声誉,奠定其世界级文学大师地位,同时也给他带来磨难的却是他创作于晚年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以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在十月革命前后40余年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那个年代苏联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遭遇,展现了大动荡、大激变的年代里人们真实的心路历程。作品中,帕斯捷尔纳克既对十月革命铲除旧制度持肯定赞赏的态度,又揭示了革命中的种种失误和过激之处。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容于当时苏联的政治现实。无奈之下,帕斯捷尔纳克只得将稿子送往国外。1957年,《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正式出版,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文坛。接着,就在帕斯捷尔纳克因发表《日瓦戈医生》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半个月后的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
《蜂巢》(卡米洛·何塞·塞拉)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塞拉是继塞万提斯、加尔多斯之后又一个里程碑,是当今西班牙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在创作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较大,现实主义既是对西班牙古老文学传统的继承,又与先辈大不相同,盟得极不“规矩”,被称为西班牙的新浪潮派。
1989年、瑞典文学院宣布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塞拉,以表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而富有诗意”“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塞拉的代表作《蜂巢》出版于1951年,写的是西班牙内战结束不久马德里的下层社会。小说对佛朗哥政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尚未出版就遭到查禁,它的第一版是在阿根廷出版的。
故事发生在1942年12月的短短3天里:堂娜罗莎的咖啡馆终日菅菅不息,各类顾客吃喝、闲聊,轶事丑闻无所不谈。从咖啡馆到街头,从酒吧到妓院,工人、职员、警察、巡夜人、妓女、同性恋者、小贩、擦鞋匠……数百名各色各样的人物像蜂群一般骚动奔波,饱受着贫困、饥饿、绝单、空虚、失业、情欲等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蜂巢》在艺术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客观描写,作者不加评述,采用影视手法写作,人物不分主次,时空跳跃,情节不按顺序,因而被誉为“一部开创了西班牙小说新时代的伟大作品”。
《癌症楼》(索尔仁尼琴)
40岁之前,索尔仁尼琴的身份是个默默无闻的教员、下级军官、劳改营囚犯。40岁之后,索尔仁尼琴的身份变幻莫测,被开除出苏联作协的小说家、未出席授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古拉格群岛》在西方世界的巨大成功,索尔仁尼琴荣登《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成为整个西方世界最炫目的“流亡作家”、“苏联的掘墓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的旷世箴言。
《癌症楼》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本书写出了主人公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癌症楼》通过战地、俘虏营、劳改流放地、病房等广阔的生活画面,描绘人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以性欲生与灭的抗争为隐喻,讴歌美好的人性和爱情的长存常青。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一向被视为德国“废墉文学”的代表人物。瑞典文学院给君特·格拉斯的评语是: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揭露了历史被遗忘的而孔”。
君特·格拉斯1959年发表的处女作《铁皮鼓》使他一举成名,一直被人们视为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格拉斯凭着他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侏懦形象。奥斯卡是在两个六十瓦灯泡的照明下出世的,两只飞蛾飞向电灯,投下阴影。奥斯卡感到人世昏暗便要回到娘肚子里去,可是脐带已被剪断。他一生下来就听得懂大人说话,便下决心在三岁生日那天在母亲送他一面铁皮鼓后实施“自残”(这是战争中厌战士兵的做法),从地窖阶梯上摔下去成了痴呆儿,说话咿咿哑哑,从此不长个儿,但他的智商高出成年人数倍。这使他跟成年人的世界保持距离,也使他可以躲在牌桌下、衣橱里、演讲台下,或者爬到塔楼上、舞台上、地堡上去冷眼旁观世界。奥斯卡就这样既回避又面对了一个黑暗时期——十二年的纳粹统治,从小市民狭小的天地走进社会,目睹了种种怪现状,最后成了名利双收的铁皮鼓演奏大师。
小说非常畅销,二十五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一九六三年前,十一种语言的译本已终问世。被搬上银幕的《铁皮鼓》在美国好莱坞电影节获外国影片奥斯卡奖。
《魔山》(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01年凭借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而轰动欧洲文坛,成为德语文学继歌德、席勒以来又一高峰时期的领军人物。在托马斯·曼的创作生涯中,以中篇、长篇小说居多,且大多成为经典之作。
《魔山》讲述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疗养院,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
《魔山》既无曲折跌宕的情节,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离奇、紧张和神秘的气氛,不乏思想、精神范畴的激烈碰撞、交锋乃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同的思想、精神及其相互斗争,又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体现出来,这就赋予了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 “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
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而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地理性地而又非理性地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曲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24岁时,帕斯捷尔纳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诗集。俄国十月革命后,帕斯捷尔纳克在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图书馆工作,并继续他的创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创作除了散文和诗歌之外,还兼涉小说,如诗体长篇小说《斯彼克托尔斯基》。但是,给帕斯捷尔纳克带来世界性声誉,奠定其世界级文学大师地位,同时也给他带来磨难的却是他创作于晚年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以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在十月革命前后40余年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那个年代苏联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遭遇,展现了大动荡、大激变的年代里人们真实的心路历程。作品中,帕斯捷尔纳克既对十月革命铲除旧制度持肯定赞赏的态度,又揭示了革命中的种种失误和过激之处。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容于当时苏联的政治现实。无奈之下,帕斯捷尔纳克只得将稿子送往国外。1957年,《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正式出版,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文坛。接着,就在帕斯捷尔纳克因发表《日瓦戈医生》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半个月后的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
《蜂巢》(卡米洛·何塞·塞拉)
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塞拉是继塞万提斯、加尔多斯之后又一个里程碑,是当今西班牙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在创作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较大,现实主义既是对西班牙古老文学传统的继承,又与先辈大不相同,盟得极不“规矩”,被称为西班牙的新浪潮派。
1989年、瑞典文学院宣布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塞拉,以表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而富有诗意”“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塞拉的代表作《蜂巢》出版于1951年,写的是西班牙内战结束不久马德里的下层社会。小说对佛朗哥政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此尚未出版就遭到查禁,它的第一版是在阿根廷出版的。
故事发生在1942年12月的短短3天里:堂娜罗莎的咖啡馆终日菅菅不息,各类顾客吃喝、闲聊,轶事丑闻无所不谈。从咖啡馆到街头,从酒吧到妓院,工人、职员、警察、巡夜人、妓女、同性恋者、小贩、擦鞋匠……数百名各色各样的人物像蜂群一般骚动奔波,饱受着贫困、饥饿、绝单、空虚、失业、情欲等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蜂巢》在艺术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客观描写,作者不加评述,采用影视手法写作,人物不分主次,时空跳跃,情节不按顺序,因而被誉为“一部开创了西班牙小说新时代的伟大作品”。
《癌症楼》(索尔仁尼琴)
40岁之前,索尔仁尼琴的身份是个默默无闻的教员、下级军官、劳改营囚犯。40岁之后,索尔仁尼琴的身份变幻莫测,被开除出苏联作协的小说家、未出席授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古拉格群岛》在西方世界的巨大成功,索尔仁尼琴荣登《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成为整个西方世界最炫目的“流亡作家”、“苏联的掘墓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的旷世箴言。
《癌症楼》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本书写出了主人公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癌症楼》通过战地、俘虏营、劳改流放地、病房等广阔的生活画面,描绘人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以性欲生与灭的抗争为隐喻,讴歌美好的人性和爱情的长存常青。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一向被视为德国“废墉文学”的代表人物。瑞典文学院给君特·格拉斯的评语是: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揭露了历史被遗忘的而孔”。
君特·格拉斯1959年发表的处女作《铁皮鼓》使他一举成名,一直被人们视为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格拉斯凭着他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侏懦形象。奥斯卡是在两个六十瓦灯泡的照明下出世的,两只飞蛾飞向电灯,投下阴影。奥斯卡感到人世昏暗便要回到娘肚子里去,可是脐带已被剪断。他一生下来就听得懂大人说话,便下决心在三岁生日那天在母亲送他一面铁皮鼓后实施“自残”(这是战争中厌战士兵的做法),从地窖阶梯上摔下去成了痴呆儿,说话咿咿哑哑,从此不长个儿,但他的智商高出成年人数倍。这使他跟成年人的世界保持距离,也使他可以躲在牌桌下、衣橱里、演讲台下,或者爬到塔楼上、舞台上、地堡上去冷眼旁观世界。奥斯卡就这样既回避又面对了一个黑暗时期——十二年的纳粹统治,从小市民狭小的天地走进社会,目睹了种种怪现状,最后成了名利双收的铁皮鼓演奏大师。
小说非常畅销,二十五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一九六三年前,十一种语言的译本已终问世。被搬上银幕的《铁皮鼓》在美国好莱坞电影节获外国影片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