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并作为教学反馈指导下一步实践。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错误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分析、理解、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障碍,让学生在“犯错”中进步,在纠错和反思中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小课题“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XKT2017-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秀琴(1970—),女,福建泉州人,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限制,会对知识产生片面的或错误认知,并在实践中得到反映。这些学习中的错误有的是合理的,即虽然答案错误,但是学生产生这种理解误区是情有可原的;还有些是非理性的,即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题中马虎大意而导致的。无论是哪种错误,都是对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等方面“短板”的真实反映。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如临大敌”,盲目批评指责,导致学生在害怕犯错的压力下反而不断出错。而科学的应对办法是,教师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作为教学反馈指导下一步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体会,就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浅谈以下四方面的意见。
1.包容错误,分析思维发展误区
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加以对待是非常关键的。有些教师严厉批评,让学生在自责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因为害怕错误而畏畏缩缩,不断犯错;有的教师对错误敷衍塞责,在讲解中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改正即可,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对错误的谨慎态度,并加重了其学习中马虎、敷衍等不良习惯;有的教师则对待错误报以宽容,帮助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既能够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也能够在与教师的平等沟通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例如,在“铺地面”的练习中,有题目:房间地面长6米,宽4米,地砖为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每块5元,问铺完整个地面要多少块砖?多少钱?在解答中,有些学生不进行换算,直接运用房间地面的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或者直接运用房间地面面积除以地砖边长,这两种思路均会造成错误。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盲目指责,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要想铺好地面需要经历的步骤,每个步骤再用数学语言加以表示,学生就会得出结论:地砖块数=房间面积 ÷地砖面积(面积单位要统一)。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就能够突破思维困境,清晰地找到线索,并强化数学思维,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2.设置错误,让学生防患于未然
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纠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还在于“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在没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期,这样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意识地绕过障碍,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犯错误并不代表其在知识掌握、思考习惯上不存在“短板”,相反,很有可能这些“短板”在相对简单的题目中被隐藏起来,而没有得到直接的反映。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这种假象的充分认识,必然会使得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摔跟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实践中,应该为学生故意设置一些学习障碍,让学生学习的“短板”得以暴露,才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教学反馈,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从错误中获得的认知要远比在正确中获得的认知深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比的问题”的讲解中,教师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问题:一个长方形周长40米,长和宽的比是4∶1,长和宽各是多少?在解题中,有些学生直接用40÷5,并用其认为的“1份”去分别乘以4和1。这一问题的思考难点,在于4∶1只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比,而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周长被分成了10份,而不是5份。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点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及比例问题,并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突破思维障碍,为后面的分析做好准备。
3.抓住时机,引导形成创新意识
错误资源的利用需要一定的时机,错误拖延的时间过长,学生已经忘记了其在做题中的思考过程,这时教师的点拨就与通常情况下讲题没有差异了,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进,而无法获得“自我否定”的体验,也就不能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思考;相反,教师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意识到错误的时候,就进行指导,其对自己的错误思考过程深信不疑,对教师的指导缺乏信任度,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抓住纠正错误的时机非常重要。
创新思维培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缺少质疑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问题,而在错误资源的利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错误作为问题思考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明明和亮亮比赛,盒子中有五张卡片,上面分别标有1、2、3、4、5,明明从盒子中抽卡片,如果卡片上的数字大于3,计明明赢;否则,计亮亮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觉得怎样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这是一个本身就存在错误条件的问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其中的错误所在,学生进过思考发现原因:明明抽到数字4、5则自己赢,抽到1、2、3则亮亮赢。很明显,亮亮赢的机会大。针对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自主设计条件、问题,让整个比赛变得公平合理。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说“增加一张卡片6”,有的学生说“减少一张卡片3”,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鼓励了学生的表达,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探索的意识。
4.总结反思,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也是启发教师思维、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顯,而教师更应该从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探索中共同提高。错误资源的利用,就是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
在错误中,不仅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教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如有哪些难点没有特别强调,哪些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等,这样才能促使其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比的问题”的教学练习中,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同一道问题中出现了错误: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5∶4,如果从甲班抽调21人到乙班,那么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2∶3。甲乙两班原来各有多少人?许多学生在解答中,都直接用21除以这两个比的差求出乙班的人数。教师通过反思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量作为单位1,这样在解答过程中就出现了混乱。教师针对错误也对自己的讲解方式进行了反思,并在纠正与指导中,再一次重申了“单位1”的含义,以及选择“单位1”的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总结,教师和学生都在错误中得到了启发与收获。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错误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分析、理解、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将错误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障碍,让学生在“犯错”中进步,在纠错和反思中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36-38.
[2]白小卫.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周刊,2017(16):71-7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小课题“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XKT2017-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秀琴(1970—),女,福建泉州人,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限制,会对知识产生片面的或错误认知,并在实践中得到反映。这些学习中的错误有的是合理的,即虽然答案错误,但是学生产生这种理解误区是情有可原的;还有些是非理性的,即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题中马虎大意而导致的。无论是哪种错误,都是对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等方面“短板”的真实反映。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如临大敌”,盲目批评指责,导致学生在害怕犯错的压力下反而不断出错。而科学的应对办法是,教师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作为教学反馈指导下一步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体会,就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浅谈以下四方面的意见。
1.包容错误,分析思维发展误区
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加以对待是非常关键的。有些教师严厉批评,让学生在自责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因为害怕错误而畏畏缩缩,不断犯错;有的教师对错误敷衍塞责,在讲解中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改正即可,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对错误的谨慎态度,并加重了其学习中马虎、敷衍等不良习惯;有的教师则对待错误报以宽容,帮助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既能够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也能够在与教师的平等沟通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例如,在“铺地面”的练习中,有题目:房间地面长6米,宽4米,地砖为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每块5元,问铺完整个地面要多少块砖?多少钱?在解答中,有些学生不进行换算,直接运用房间地面的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或者直接运用房间地面面积除以地砖边长,这两种思路均会造成错误。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盲目指责,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要想铺好地面需要经历的步骤,每个步骤再用数学语言加以表示,学生就会得出结论:地砖块数=房间面积 ÷地砖面积(面积单位要统一)。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就能够突破思维困境,清晰地找到线索,并强化数学思维,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2.设置错误,让学生防患于未然
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纠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还在于“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在没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期,这样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意识地绕过障碍,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犯错误并不代表其在知识掌握、思考习惯上不存在“短板”,相反,很有可能这些“短板”在相对简单的题目中被隐藏起来,而没有得到直接的反映。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这种假象的充分认识,必然会使得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摔跟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实践中,应该为学生故意设置一些学习障碍,让学生学习的“短板”得以暴露,才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教学反馈,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从错误中获得的认知要远比在正确中获得的认知深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比的问题”的讲解中,教师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问题:一个长方形周长40米,长和宽的比是4∶1,长和宽各是多少?在解题中,有些学生直接用40÷5,并用其认为的“1份”去分别乘以4和1。这一问题的思考难点,在于4∶1只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比,而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周长被分成了10份,而不是5份。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点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及比例问题,并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突破思维障碍,为后面的分析做好准备。
3.抓住时机,引导形成创新意识
错误资源的利用需要一定的时机,错误拖延的时间过长,学生已经忘记了其在做题中的思考过程,这时教师的点拨就与通常情况下讲题没有差异了,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进,而无法获得“自我否定”的体验,也就不能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思考;相反,教师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意识到错误的时候,就进行指导,其对自己的错误思考过程深信不疑,对教师的指导缺乏信任度,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抓住纠正错误的时机非常重要。
创新思维培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缺少质疑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问题,而在错误资源的利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错误作为问题思考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明明和亮亮比赛,盒子中有五张卡片,上面分别标有1、2、3、4、5,明明从盒子中抽卡片,如果卡片上的数字大于3,计明明赢;否则,计亮亮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觉得怎样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这是一个本身就存在错误条件的问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其中的错误所在,学生进过思考发现原因:明明抽到数字4、5则自己赢,抽到1、2、3则亮亮赢。很明显,亮亮赢的机会大。针对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自主设计条件、问题,让整个比赛变得公平合理。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说“增加一张卡片6”,有的学生说“减少一张卡片3”,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鼓励了学生的表达,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探索的意识。
4.总结反思,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也是启发教师思维、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顯,而教师更应该从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探索中共同提高。错误资源的利用,就是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
在错误中,不仅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教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如有哪些难点没有特别强调,哪些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等,这样才能促使其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比的问题”的教学练习中,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同一道问题中出现了错误: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5∶4,如果从甲班抽调21人到乙班,那么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2∶3。甲乙两班原来各有多少人?许多学生在解答中,都直接用21除以这两个比的差求出乙班的人数。教师通过反思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量作为单位1,这样在解答过程中就出现了混乱。教师针对错误也对自己的讲解方式进行了反思,并在纠正与指导中,再一次重申了“单位1”的含义,以及选择“单位1”的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总结,教师和学生都在错误中得到了启发与收获。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错误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分析、理解、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将错误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障碍,让学生在“犯错”中进步,在纠错和反思中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36-38.
[2]白小卫.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周刊,2017(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