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迷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文章深情地描绘了蝉虫雨路、花鸟树木。只因是在北国,在故都,便别具了一番情致。试问:哪里的秋季没有这景物?独独北平的秋能引起如许的欣喜和哀愁?何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分明是一种迷恋。
  迷恋“秋蝉的衰弱的蝉声”,寒蝉原本凄切,而故都的秋蝉,却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是可爱之物、“北国的特产”,用现在的话说叫“宠物”。
  迷恋北方的雨,下得活灵活现的,干脆利落,毫无拖泥带水的风格,“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还要一句一景地描绘云的景象,雨的阵势,“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多么令人神往的变化啊!
  迷恋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迷恋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迷恋“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和牵牛花底叫长着的“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甚至是念错的歧韵,“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倒来得正好。”多么欣喜而愉悦啊!古朴浓郁的京味儿方言,凝聚着多少眷恋、思慕、牵挂、神往和忧郁啊!
  秋天是让人沉思的季节,沉思是让人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文人自古多情,对母亲,对家国,常怀有无限的痴情。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而贺之章的一首《回乡偶书》更是活现了这种情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啊,多少在外的游子,偶然听见一句乡音,亲切之感会油然而生。再来浅吟之,深味之,不禁泪下。
  郁达夫耳处纷乱的民国时期,加之长达十年的旅日生涯,因为民族弱小而饱受屈辱的他,无数次在心底怀着深切的热望呼喊:“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故乡已经幻化成一个个端正的方块字,一声声有腔有调的问候,一抹抹故都上空的天色……归来时山河已变了颜色,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他轻轻地走到母亲身边,聆听着母亲宽厚的嗓音,感受着母亲温暖的手掌,闭了眼,沉酣在母亲瘦弱的膝上。仿佛时光正在悄悄地倒转,又回到了小时侯,“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哪一位游子不思念母亲、不梦回故土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愁的郁达夫!
  故乡总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郁达夫眼里,北平的意义,不仅仅是故都,政治的中心,更是中华母亲的象征,“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荟萃的北平”,“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气候,和地理联系在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使得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感受一下故都的每一粒浮尘都浸染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与其说是来“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的,不如说是来寻根中华母亲,朝圣中华母亲,顶礼膜拜中华母亲的。在此种心态下,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履,意之所会,无一不契合他的心灵,无一不让他的灵魂得以平伏和安慰。在文化积淀沉郁的古城,在寻根之旅的归处,在滋养了民族心态的故都,个人的不幸,社会的动荡,时局的腐败,连年的战乱,生活的颠沛,内心的孤寂,全被融化成温温涩涩的泪水,充盈了双眼。
  在这辽远平和的故都空气中,在母亲温暖轻柔的怀抱中,那颗历经忧患的游子之心,所反复吟唱的关于母爱的旋律再一次奏响:“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隐蔽?”郁达夫正感到安逸而闲适。此刻,我们就能明了,为什么他要说“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春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固然也有可爱之处,但比之于故都,就逊色多了,“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只要在母亲的怀中,有母亲的话语,母亲的气息,母亲的容颜相伴随,多少的风霜雨雪,怎样的酸甜苦辣都愿意承担,于是他道出了心底的轻叹:“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心理学上认为,惟有爱才能改变人,惟有爱才能成就人。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的依恋,郁达夫摆脱了文人的孱弱,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战士。他在国内组织刊物,创立左联,发表小说,又抵新加坡办刊,到苏门答腊借做日军翻译为掩护坚持斗争,直至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用生命完美地诠释了这份赤子之情——回报故都,回报母亲!
  
  李在琴,教师,现居湖北天门。
其他文献
读徐则臣的小说,有两个突出感觉,一是流动感,二是直刺生活本质。流动使他的小说贴近生活,具有生活的原汁;直刺生活本质是他的小说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流动好读,本质凝重,二者结合得很紧密。流动是一股生活之泉,本质是推动泉流的动力,割裂了就没有徐则臣。  徐则臣评吴玄的小说,称吴的小说“语言考究、优雅,不乏欢快的幽默,他说的事都不大,是从心里流出来,率性而轻灵”(《一只古典猫的现代玩法——吴玄小说集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紧密联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所谓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必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当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语文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应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到审美的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一 以身垂范。培养美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美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藏,那一首首饱蘸着智慧和情感的诗句,那闪烁着璀璨光泽和人文气息的文化瑰宝,无不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启迪着他们的智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多向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上课,研究教学,我们写作的大量素材理应来源于工作实际,可谓“信手拈来”。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比如有的论文理论抽象,语言飘渺,让人感觉看不懂,抓不住,对教学无实际指导意义;再比如有的文章,其观念可以退回到二十年前,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的步伐,和“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要求相去甚远,以这样的理论指导教学,学生怎么能取得进步?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好文章呢?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却是“教师教着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文”“言”分离现象。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言”的教学,即古汉语知识,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毫无生机,学来无味;而另一个极端则是重“文”轻“言”,过度强调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与理解,却忽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使学生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一.难点切入法  《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人琢磨,这是教学中的一个
[说明]  现在全球正流行着一个新的诃“Moodle”,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向全国推广中文名为“魔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Moodle,既是一个为基于网络的课程教与学提供全面支持的软件系统,又是一个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在线教学环境。我校网络环境下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教学课题]双桅船(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