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构式发展: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实践活动与物质空间一同构成了人类社会,传播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持续存在的社会行为。关于传播与社会究竟何者为主导的争论也不断发酵,传播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中性论是随之产生的三种主要思想。本文试图采用梳理传播学经典著作的方法,分析各学者立足不同视角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的认知,从中厘清传播与社会相互影响的互构关系。
  【关键词】传播;社会;互构关系
  胡正荣教授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内部世界(精神)和外部世界(物质)的连接史。人类社会就是人组成的连接网络。”1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传播,传播就是人与人连接的体现。传播与社会密切相连,双向影响,是一种互构发展的关系。
  一、传播与社会的概念
  (一)何为传播
  关于传播普泛化的理解是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过程。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着眼于传播的效果和意义问题进行内涵阐释,他通过梳理詹姆斯、李普曼、卢卡奇、海德格尔和杜威等人关于交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传播应当是一种撒播,传播的意义不在于传受双方内心信息的完全重叠,而在于尊重彼此分歧的同时呈现自己的观点,心与心的交流是无法实现的。
  (二)何为社会
  社会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人类基于特定目的为完成生产实践活动而彼此互动产生关联,最终以实体物质空间为依托组合成群体,群体内部与群体间都形成特定的认知意识和文化风俗,这诸多要素共同组成社会。在时间洪流中,社会不断进行更替变迁,今人对古人思想文化的辨证传承需要保持警惕,古今交流不能脱离文化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
  二、传播重构社会
  (一)传播影响社会认知的形成
  传播的目的本质上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认知,人们借助传播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传播的方式,人们认知社会的途径也随之日益丰富。
  最初在文字还未出现的时期,人类通过传受双方共同的身体在场以口头语言和非语言的肢体手势来进行信息交换。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普及、电子媒介甚至网络传播的出现,使人类得以窥见更广阔的社会,然而人类对社会的亲身感知能力非常有限,对传播媒介的依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介传播通过一定的框架将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呈现,形成了不完全与现实社会重合的“虚拟环境”2,干预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二)传播影响社会关系的构建
  媒介技术的更新引导着社会关系的不断构建。麦奎尔把大众传播放在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之间的中介关系中进行解读,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个人才能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在《大众传播理论》中,他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中介,这种“中介”并不仅仅指媒介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渠道”,在麦奎尔看来,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连接个人与社会的中介的作用,中介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连接了不同的社会现实、传者和受者,构成了整个社会过程,形成整个社会。
  三、社会制约传播
  (一)社会影响传播媒介的更迭
  传播媒介是不断更迭的,更迭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造成的传播技术的变革。基特勒写作《传播媒介史绪论》的目的就是勾勒出“媒介科学史”,传播媒介的历史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文字的历史与技术媒介的历史,文字部分包括手稿和印刷,技术媒介的历史包括模拟媒介和数字媒介,在这个框架中,“分离”成为基特勒划分传播媒介历史的标志。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使用的传播媒介不同,手稿时期,人与文字未分离,印刷时期,人与文字分离,信息就可以和身体相分离,打破了信息存储和传播的一种垄断,传播权力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物质条件影响着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但需要明确的是,每种媒介的出现并不是对前一种媒介的完全取代,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
  (二)社会影响传播方式的选择
  传播深深根植于社会环境之中。在安土重迁的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是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在这种以己为中心,以村落为单位的社会中,面对面的传播足以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因此费孝通在讨论文字下乡的问题时表明,在乡村里不使用文字这种传播方式并不是城市人眼中“愚”的表现,而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口头传播方式比文字传播方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更加卓著的效果。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梳理了麦克卢汉、戈夫曼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将电子媒介加入到传播研究中,他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媒介介入传播,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传播的新传播方式使信息流动起来,人与人的传播在信息场景中进行,这样的传播可以实现脱域,使传受双方的身体得以从具体的时空中脱离。
  在当下的智能传播时代,用户思维盛行,用户群体细分化、需求多样化,使得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新技术被积极投入到传播领域当中,小视频、直播成为广受欢迎的传播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为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的传播方式的新探索、新选择。
  四、结语
  通过前文对众多传播学家相关学术思想的梳理可得:传播与社会是互构式发展的关系。在凯瑞眼中,传播是第一位,现实是第二位,传播建构了现实,他认为文化是创造符号及意义的过程,作为文化的传播,所有传播行为都是一种仪式,都在产生着意义,都创造着文化环境,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处处为传播设定规范,特定的社会需求影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的选择,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也是约束传播行为的准绳。传播与社会就这样在双向互动中向前发展,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融为有机统一的一体。
  参考文献:
  [1]彼得斯.对空言说[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約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M].邢春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5]王洁群;蒋佳孜.尼尔·波兹曼媒介依赖忧思及其当代境遇[J].传媒观察,2019,No.431,40-45.
  [6]聂晶.融媒体时代媒介场景论研究——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J].传媒论坛,2019,v.2;No.40,118+120.
  [7]胡正荣.技术、传播、价值 从5G等技术到来看社会重构与价值重塑[J].人民论坛,2019,No.628,32-33.
  注释:
  胡正荣《技术、传播、价值 从5G等技术到来看社会重构与价值重塑》,《人民论坛》2019年第11期
  2 李普曼《公众舆论》第12页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相对贫困治理中存在的难点和挑战,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从工作衔接、产业融合、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出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以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相对贫困;乡村振兴;協同推进  一、引言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全面性地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问题。我国的减贫成就为全球的减贫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灭火救援工作已经逐渐成为消防队伍的首要工作,而安全管理工作又是灭火救援工作中的核心重点。因此,为了圆满完成火灾救援工作,我们必须要提高安全管控工作水平,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证,为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依靠。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提升基层消防队伍灭火救援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消防队伍;灭火救援能力;对策分析  引言  灭火救援工作在我国现代的社会
期刊
【摘要】: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向国家输送人才的选官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 1300 年之久,对周边汉文化圈的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影响深远,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该制度将科举考试与做官连接,提高了所选拔的官员的文化素养,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1]。  【关键词】:古代; 科举制度; 世界; 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人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时间比价短,在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诸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导致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方面出现了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主
期刊
【摘要】传播是一项古老的实践,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的形态不断变更,人和人之间交流方式产生了变化。本文采用学术著作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进行个案深描,对以下文献进行梳理,从技术、传播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探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旨在通过对关键词的梳理,将以下文献串联起来。  【关键词】技术;传播;人;关系  从文字的出现与普及,各种信息得以跨越时空距离进行保存和传播,到电子媒介的
期刊
摘要:高效能组织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也有利于员工潜能发挥。本文以组织发展模型为基础,通过诊断、变更、效能提升过程的追踪,从文化、协作、沟通、评估、培训、自动化等方面进行了组织效能提升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组织效能;协作;沟通;绩效考核;授权  1绪论  在充满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快速的节奏、突发的不确定性、复杂的业务流程、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个性化员工的需
期刊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必须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一类不可再生资源。基于我国山地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利用规范化发展,也是我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本文在针对土地资源发展现状及其管理利用中问题的前提下,研究、探讨了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1、国内土地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指导下,现代学徒制下《酒店职业英语》课程思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学校课堂、企业岗位、线上课程为三个实施平台,从教师、教材、资源和评价四个纬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形成了“1C3P4D”建设模式,发挥了高校育人功效,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酒店职业英语;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实践初探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体制,很多人面对性教育时,大都会选择避而不谈。因此对于心理和生理并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性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要从实际的角度以及现实的状况出发,不仅仅要保障未成年人,适当的接受性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要学会防性侵教育,同时加强法律意识,保障自身的权益。  关键词:性教育;未成年人  前言  面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身边的案例说起,青少年正值好奇阶段,对
期刊
摘要:歌剧《西施》是国家大剧院2009年的开山之作。越王勾践是剧中的男主人公,这部剧的作曲家雷蕾为勾践角色所谱曲的几首咏叹调,曲调优美,深受广大声乐学者与爱好者好评。本文以越王勾践的咏叹调《越王剑》为例,浅析歌剧《西施》中的中国美。  关键词:歌剧《西施》;勾践;《越王剑》  一、歌剧《西施》主要角色介绍  西施——西施的角色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丽萍扮演的,是歌剧《西施》中重要的女主角。西施的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