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三个月前被解雇,珊蒂的丈夫一直待在沙发上。三个月前,他回家那天,脸色苍白,神色惊慌,手里的盒子装满了上班用的东西。“情人节快乐。”他对珊蒂说,把一盒心形包装的糖果和一瓶威士忌放在餐桌上。他把帽子摘下来,也放在桌上。“我今天被人炒了。亲爱的,你说咱们该怎么办?”
  “总会有办法的。”珊蒂说。她想表现得积极点儿,但其实自己也很害怕。最后,他说,他要睡了,所有问题都等着以后再说吧。他的确这样做了。那晚他睡在了沙发上,之后的每一晚,他都睡在那里。
  失业后的第二天,他去城里的政府办公室咨询有关失业福利的事,填填表格,也试着找找工作。不过,不管是他干的那行,还是别的行业,都没合适的岗位。当他试着向珊蒂形容找工作的地方那人山人海的场面时,他的脸变得大汗淋漓。那晚他又回到沙发上。
  珊蒂发觉,他开始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耗在那上面,好像既然没了工作,他就有理由倚在沙发上了。
  有时他会浏览一下珊蒂从食品店拿回家的杂志;更多的时候,她发现他在看一本厚书,那本她参加读书俱乐部得到的奖励,叫什么《历史谜团》。他用双手把书撑在面前,头向前倾,好像真的被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但后来她发現,他的阅读似乎根本没有进展,总停在那几页上面,她猜就在第二章前后吧。有一次,珊蒂也拿起书,翻到他正看的地方。在那里,她读到:荷兰发现一具埋在泥沼里两千多年的男尸,有一页上还配着照片,男人的额头皱着,脸上却有一种安详的表情;他戴着一顶皮帽子,侧躺着,除了手脚干枯,他的样子并不可怕。她又读了几页,然后翻回她打开时的地方。她丈夫总把书放在沙发前面的咖啡桌上,一伸手就能够着。
  报纸还是每天都来,他会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她发现他什么都读,讣告,各个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甚至连经济新闻里有关企业吞并和银行利率的消息也不放过。
  早晨,他起得比她还早,抢占卫生间,然后打开电视,做好咖啡,让珊蒂觉得他每天这时候都精力充沛又乐观兴奋。不过还没等到她出门上班,他便又在沙发上蜷成一团,盯着电视看了。下午,她回到家,电视经常还开着,他还在沙发上,不是坐着就是躺着,穿着他过去上班时通常穿的那条牛仔裤和那件法兰绒衬衣。有时电视关着,他坐在沙发那儿,抱着他的那本书看。
  “怎么样,还好吗?”她看他的时候,他会问。
  “还行。”她会说,“你呢?”
  “还行。”
  他总会在炉子上给她热一壶咖啡。他们在客厅里谈论珊蒂一天的工作,她坐在一把大椅子上,他仍坐在沙发上。他们会举起各自的杯子,喝着各自的咖啡,就像正常人一样,珊蒂这样想。
  虽然珊蒂知道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但她还爱着他。她为自己还有活儿干而心存感激。有一次,她跟一个女伴聊了些心里话,聊起她老公成天待在沙发上的事。不知怎么的,她的朋友似乎并不觉得那有什么奇怪的,这既让珊蒂吃惊,也让她很沮丧。
  她的朋友给她讲自己一个住在田纳西州的叔叔,在四十岁那年,就躺上床再也不肯下床了。而且,他经常哭,每天至少哭一次。她猜她叔叔是在害怕变老,或者可能害怕自己得了心脏病之类的疾病。现在,她叔叔六十三岁了,还活着呢。
  听了这些,珊蒂都快被吓晕了。她想,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那个男人就在床上躺了整整二十三年呀。珊蒂的丈夫现在只有三十一岁。三十一加上二十三是五十四。天哪,一个人可不能把自己的后半辈子都耗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呀。如果她丈夫真是得了什么病,或者出了车祸,她知道自己还能忍受。要是那样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活在沙发上,她得给他送吃的,可能还要拿着勺子喂到他的嘴边——这或许还包含某种浪漫呢。但现在,她的丈夫,一个年轻且健康的男人,就这么赖在沙发上,除了上厕所,或是早上开电视、晚上关电视得起来,压根不想动,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让她觉得很羞耻,除了那次和朋友聊天,她再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一天傍晚,她下班回来,停好车,走进屋,一开厨房门就听见客厅里电视的声音。咖啡壶在炉子上,火调到了低挡。她拿着钱包站在厨房里,能看见客厅里沙发的背影,还有那台电视,屏幕上人头攒动。她老公光着脚,脚丫子从沙发一头伸出来。沙发另一头扶手的枕头上,她能看见他的头发,一动不动。他可能是睡着了,或是没听见她进来,当然也可能没睡着,而且听见她进了屋。不过,她觉得这都无所谓了。
  她把钱包放到桌上,走到冰箱跟前,想拿瓶酸奶喝。开冰箱冷藏室门的时候,一团温吞吞的热气扑向了她。她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里面一塌糊涂,上层冷冻室里的冰激凌化了,流得到处都是,流到了吃剩下的鱼肉棒和卷心菜沙拉上,流进了装西班牙炒饭的碗里,甚至连冰箱的底盘上都积了一摊。再打开冷冻室的门,喷出来的臭气几乎让她恶心得想呕吐。融化的冰激凌覆盖了整个底部,和一包三磅重的牛肉饼混在了一起。她按了按裹着牛肉的玻璃纸,手指竟陷了进去。所有的东西都化了!
  她关上冷冻室的门,从下面的冷藏箱里拿出一盒酸奶,打开盖子,使劲儿地闻了闻。直到这时,她才冲着丈夫大嚷起来。
  “怎么回事?”他说着坐起来,“咳,出什么事了?”他一边回过头看,一边挠着头发。珊蒂看不出来他刚才是不是一直在睡。
  “该死的冰箱坏掉了!”珊蒂说,“就是这个。”
  丈夫从沙发上起身,调小了电视的音量,后来干脆关了,走到厨房里。“让我看看,”他说,“亲爱的,这不可能啊。”
  “你自己看吧,”她说,“所有的东西都要坏了。”
  丈夫先看了冰箱里面,表情凝重。然后又在冷冻室里到处戳了戳,看看情况到底怎么样。   “你说说,我还能怎么倒霉吧!”他发起火来。
  她脑子里突然涌出一大堆想说的话,但她什么都没说。
  “妈的!”他说,“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这个冰箱用了还不到十年呢!我们买的时候,它几乎还是新的。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把头歪到边上,好瞥到冰箱和墙之间那块狭窄的空间。“我不明白,”他边说边摇头,“插头都插着呢。”他抱住冰箱,前后摇晃,又用肩膀顶住冰箱,连推带拽地往厨房里挪了几英寸。能听见冰箱里面什么东西从架子上掉下来,摔碎了。“真他妈的见鬼了!”他骂道。
  珊蒂这才发现自己还拿着酸奶,就走到垃圾筒旁边,打开盖子,把盒子扔了进去。“我今晚就得把所有东西都做了。”她说着,开始在炉子上煎肉做菜,用烤箱烤东西。
  “我們得有台新冰箱。”她说。
  他没说话,只是又看了看冷冻室。
  她横插到他身前,把冰箱里面架子上的东西腾到桌子上。他帮忙把肉从冷冻室里拿出来,连带着别的东西,都搁在桌子上,把桌子上堆得满满当当的。他把整个冰箱都腾空了,找来纸巾和抹布,开始擦冰箱的内壁。
  “氟利昂没了,”他停下来说,“我能闻出来。氟利昂漏光了。可能是哪儿坏了,氟利昂就漏了。”
  珊蒂停下了手里的活儿,看着他说:“咱们需要一台新冰箱。”
  “你说过了,我也听见了。但是,咳,我们从哪儿弄一台呢?树上可不长冰箱。”
  “咱们必须得有一台,”她说,“难道我们不需要吗?对,可能我们不需要,我们可以像那些住在简易房里的人那样,把东西放在窗台上。我们也可以买那种小泡沫聚苯乙烯做的保温箱,每天往里面放点冰块就行了。”她把一棵卷心菜和几个西红柿放在桌上一包包挤在一起的肉旁边,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双手捂住了脸。
  “我们会再买一台冰箱的,”她丈夫说,“绝对会的!没错,我们需要一台,行了吧?没有冰箱是不行,但问题是,我们到哪儿去弄,我们得花多少钱?对了,广告栏里肯定有好多卖旧冰箱的信息,等着,咱们看看报。咳,我现在可是广告栏的专家。”
  她把手从脸上放了下来,看着他。
  “珊蒂,我们会在报纸上找到一台好的旧冰箱,”他接着说,“大多数冰箱都应该能用一辈子。天知道咱们这台是怎么了。”他又瞥了一眼冰箱说,“真他妈倒霉透了。”
  “把报纸拿过来,”她说,“咱们一块儿看。”
  “不用担心。”他说着,走到咖啡桌那儿,在一大堆报纸里翻腾,找到分类广告版,坐了下来。她把桌上那一堆吃的东西推到一边,好让他能把报纸平铺开来。
  她匆匆扫了一眼报纸,又看了看正在解冻的食品,说:“我今晚真得把这些肉排都炸了,还得把那些猪肉饼、牛排、鱼肉棒都做出来。”
  他们开始仔细看分类广告版。丈夫的手指从一个栏目滑到另一个栏目,并迅速地跳过了“招工”的部分。她看见一些条目旁画着对钩,但没看清他标记的都是些什么招工单位。那不重要。在一个名叫“室外野营用品”的栏目里,他们终于找到了——新旧用具。
  “在这儿。”她说着用手指按住了报纸。
  他挪开她的手指说:“让我看看。”
  她边把手指挪开,边读着那个栏目下一个用黑框圈起来的广告。“冰箱、煤气炉、洗衣机、烘干机,等等。‘拍卖大会’,这是什么?拍卖大会……”她继续读,“新旧用具及其他,每周四晚上,拍卖七点开始。就是今天,今天就是星期四,今晚就有拍卖。这地方离我们不算太远,就在松树路上,那地方我开车都经过几百回了。”
  丈夫什么都没说,只是凝视着广告,然后抬起手,用两根手指扯自己的下嘴唇。“拍卖会。”他嘟囔了一句。
  她盯着他说:“咱们去吧。你说呢?你也应该出去转转,说不定就有电冰箱呢。一举两得呀!”
  “我这辈子还从没去过拍卖会,”他说,“现在,我可不想去看那玩意儿!”
  “去嘛!”珊蒂说,“你怎么了?会很好玩儿的。我也很久很久没去过了,都是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去的。”她突然特别想去今晚的拍卖会。
  “你爸……”
  “对呀,我爸。”她看着丈夫,等着他把句子说完,说什么都行,但他没有。
  “拍卖会挺有趣的。”她说。
  “可能吧,但我不想去。”
  “我还需要一盏床头灯,那儿肯定也有。”她接着说。
  “喂,咱们缺很多东西。我还缺个工作呢,那儿也有吗?”
  “反正我要去!”她说,“你爱去不去。你要去就跟我一起走,不去拉倒,我无所谓。”
  “我跟你去。谁说我不去了?”他看了看她,目光躲闪到一旁,拿起报纸,把广告又看了一遍。
  “那咱们就去吧,”她说,“不过除非是你真的乐意。”
  他点了点头。
  “那我得赶快做饭了。我现在就把这该死的肉排做了,咱们赶紧吃饭。剩下的东西等回来再收拾,等咱们从拍卖会回来以后,我再把别的东西做出来。不过,咱们还真得快点儿了,报纸上说拍卖会七点开始。”
  “没错,是七点。”他说着站起来,走到客厅里,透过飘窗向外看。外面街上正有车经过。他又用手指摆弄起嘴唇。珊蒂看着他又坐在沙发上,拿起他的书,翻到他刚才正看的地方。不过,他很快就把书放下,重新躺了下去。她看见他的头向下靠在沙发扶手上面的枕头上。他调整了一下枕头,双手枕在脖子后面,就不再动了。不一会儿,她就瞧见他的胳膊耷拉了下来。
  她合上报纸,站起身,安静地走进客厅,跨过沙发靠背看过去:他闭着眼,胸部微微地起伏着。她回到厨房,把煎锅放在灶上,打开火,倒上油,开始炸肉排。
  她曾和爸爸一起去过很多次拍卖会,大多是拍卖农畜牲口的。她好像总是记得,她爸爸不是要卖一头小牛,就是买一头小牛。后来,等她的父母离了婚,她跟妈妈一起生活以后,她爸爸还曾写信给她,说很怀念那些和她一起去拍卖会的日子。最后一封信是在她已经和她丈夫生活在一起后收到的,他说在这次的拍卖会上,他花两百块钱买到一辆很漂亮的汽车。要是她在那儿,他说,他也会给她买一辆的。三周以后,一个半夜里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她爸爸死了。一氧化碳从那辆刚买的汽车底座漏了进来,让他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他生活在乡村,发动机一直转着,直到油箱里没油了才停下。他一直待在车里,趴在方向盘上,几天以后才被人发现。
  锅上冒起烟,她又倒了些油,打开了抽油烟机。她已经有二十年没去过拍卖会了,现在,她正准备去今晚的这场。不过,她得先把这些肉排炸了。冰箱坏了是够倒霉的,但她发现,对今晚的拍卖会,自己充满了期待。她开始想她爸爸,甚至都开始想她妈妈了,虽然在她碰上她丈夫,搬出来一起住以前,她们母女俩一直吵个不停。她站在炉子旁边,翻着肉,想念着她的父母。想着他们,她戴上隔热手套,把锅从炉子上拿下来。烟正上升着,被炉子上方的通风孔吸走。她拿着锅站在门口,朝客厅里看。透过昏暗的灯光,她只能看见她丈夫的头和光着的脚。
  “快起来吧,”她说,“饭好了!”
  “好。”他回答。
  她看见他的脑袋从沙发一头探出来。她重新把锅坐在火上,从壁橱里拿下来两个碟子放在灶台上。她用刮刀铲起肉排,放到碟子上。肉看起来都不像肉了,倒像是肩胛骨的一部分,或是什么挖东西的铲子。但她知道那是块肉排,她把另一块也盛出锅,夹到碟子上。很快,她丈夫走进厨房,又看了一眼那台冰箱,冰箱门大敞着。他看见了肉排,嘴张得大大的,却什么都没说。
  “坐啊!”她说着,递给他一个盛着肉排的碟子,“快吃吧!”他接过碟子,还是站在那儿,盯着碟子里的东西看。她转过身,去拿自己的碟子。
  珊蒂把报纸清走,把那堆吃的东西推到桌子的一头。“坐下吧!”她又对丈夫说了一次。他把盘子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仍旧站着。就在这时,她发现了桌子上面的一汪水。她能听见水滴滴答答地从桌子上流下来,滴到地上的油毡子上。
  她低头看见她丈夫光着的脚,就在一汪水的旁边。她盯着看了好半天,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看到这么不寻常的事儿了,她不明白出了什么事。她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涂上口红,拿上外衣,去那个拍卖会。但她就是无法把视线从丈夫的脚上挪开。她把盘子放在桌上,注视着那双脚,直到它们离开了厨房,重新回到客厅里,回到沙发旁。
  (在彼空谷摘自微信公众号“经典短篇小说选读”,尹成伟图)
其他文献
那天,在地铁永宁站的入口处,我看到一个牵着导盲犬的盲女,好奇心大起。此处线路复杂,要爬好几处楼梯,拐好几个弯才能抵达月台,普通人都有可能转迷糊,一个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我决定扮演侦探的角色一路跟随,并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  没想到她的动作竟如此流畅,双脚上下楼梯的起落比我这关节不好的人还利落;行经闸机,更是卡一掏便放在刷卡处。视障不但没打败她,还让她拥有了一份常人罕见的从容。任何
期刊
李文亮医生走了许多天了。  很多人关于他的记忆,都如通惠河畔的雪般渐趋消融。然而,也有很多人仍铭记着他。他们聚集在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区,用不同的声音构成互联网从未有过的一抹色彩。李医生生前曾调侃自己“食欲猛如虎”,炸鸡、冰激凌都是他的最爱,哪怕只是为了吃口橘子,也能穿拖鞋跑上1000米。  他的不少微博推送,都可以看作他个人的美食日记。  如今,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中,不光有美食记录,更有多元的日
期刊
阿加莎·克里斯蒂六岁那年,父亲带她和姐姐去骑马。父亲特意请了一位导游。导游是个热心的小伙子。他牵着阿加莎的坐骑往山上走,一会儿说笑话逗这位英国小姐,一会儿又摘一小束花送给她。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午饭时间,导游兴致勃勃地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向阿加莎跑来。  “送给小姐。”他说着,从翻领上取下一个别针,刺穿那只蝴蝶,把它别在阿加莎的帽子上。那只被刺穿的可怜的蝴蝶扇动着翅膀。阿加莎感到帽檐上的垂死挣扎,她太
期刊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
期刊
都说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客体,正是在妈妈精心的养育与照料下,孩子才能一天天茁壮成长。可以说,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前提。那么,如果婴儿早期没有母亲的关爱会怎样呢?哈洛与猴子  1905年,哈利·哈洛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大学时,哈洛跟随斯坦福大学研究智商的大师特曼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1930年,在特曼的帮助下,哈洛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职。哈洛受导师特曼的影响,想以猴子为研究对象,
期刊
谁都免不了要同别人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  慎思择言的人,用俗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眉开眼笑;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我们的舌头就像一把双面刃,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使人接受。该说的时候,要大胆、简洁,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  所说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随意捏
期刊
我这一生中男友不少而女友不多。有一位女友是从未见过面的,我却至今不忘,甚至她信里的有些话也还记得。  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正在印度乡间“修道”。可惜凡心未断,忽然给别人介绍的国内一位女子去信,却得到了冷漠的回答。我又写一封信寄到昆明,请她的一位教中学的朋友转去。这位转信人显然看了我的信,给我来信说一定照转,还加了几句随便写上的话。不知怎么,原定的对象没有消息,转信人却成了我的通信朋友。一来一去
期刊
职场的变化  如果梳理一下历史上科技变革给工作和职场带来的变化,可以简单总结为3次主要的转型,而伴随着每次转型都有大量工作被消灭,同时又有大量新工作被创造出来。  第一次转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起始于18世纪;第二次转型是电脑的广泛运用所推动的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起始于1973年个人电脑的兴起;第三次转型则是以2015年作为起始点,开启了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推动力的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  
期刊
在美术大学读书时,我曾在美术辅导班里担任过几年讲师,辅导高中生画画。有些人已经学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考入专科学校,还会有针对性地来学习精密素描;也有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在考前三四个月才来这里学习。  每天我都给学生提供一些物体,然后像正式考试那样让他们进行精密素描。考试结束后,我让所有学生聚集到一起,详细解释那些画得很好的学生是哪些部分画得好,画得不好的作品到底是哪些部分有欠缺,
期刊
我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做梦、圆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敢于做梦,充满激情,脚踏实地地去圆梦。  我年轻时曾有许多梦想,当记者、当律师、当教授……但伴我至今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书房。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是单位分房。我刚结婚时就分到了一间带厨房的平房,不久又分到一套带卫生间的五十平方米的楼房。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我很知足。后来,房子又大了些,但仍然没有书房。不过,那时候我对书房的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