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土特产”很难做成大品牌?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wug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这些本身可以算“特产”的大品牌,都不说自己是“特产”,也不去强调“正宗”的概念呢?
  为什么西贝、海底捞、王老吉、大白兔这些本身可以算“特产”的大品牌,都不说自己是“特產”,也不去强调“正宗”的概念呢?
  是的,只要你去过海底捞,就会发现:海底捞很少宣传它来自四川,就算把Slogan贴出来,也往往只有后半句(好火锅自己会说话),而没有前半句(来自四川的火锅)。(现在已经换成了“一起嗨,海底捞”)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除了海底捞,很多其他的大品牌,似乎也不喜欢强调自己的“身世”,比如:
  西贝——最开始它的定位是“西北民间菜”,后来几经折腾,又改成了现在的“西贝莜面村”;
  王老吉——它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来自广东的凉茶(凉茶就是广东的特产);
  大白兔——它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来自上海的奶糖(在上海的特产店,你一定会看到它);
  KFC——它也早就没有宣传自己是来自肯塔基州的炸鸡了;
  甚至包括东阿阿胶——虽然“东阿”就是个地名(东阿县),但在其官网上,也并没有着重体现地域特征,而是主打“滋补”的功效。
  那么,为什么这些本身可以算“特产”的大品牌,都不说自己是“特产”,也不去强调“正宗”的概念呢?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规模”——以上提到的几个品牌,它们都是品类中的领导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强调自己是“正宗”或“特产”,那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们,市场上还有很多其他品牌——相当于在消费者心智中,放弃了领先者的地位。
  比如海底捞,它已经是火锅餐厅中的老大了,但如果它依然坚持说“我是正宗的四川火锅”,就相当于是在告诉消费者:如果你要吃四川火锅,就来我们家。但如果你要吃潮汕火锅,港式火锅和韩国火锅等,那就去别家吧。
  这显然是不太明智的。
  所以,海底捞就只会说自己是“好火锅”,而不再强调自己“来自四川”了。
  “来自四川的火锅”这句Slogan,在海底捞规模较小的时候,就是非常不错的——一下子就能建立消费者认知。
  当然,说它们是因为规模大,所以才放弃“正宗”和“特产”的概念,的确有“以结果导原因”的嫌疑——毕竟,任何品牌都是从小规模起步,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个大品牌。
  而更加重要的因素,其实是“诱因”。
  品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诱因?
  地理诱因VS其他诱因
  所谓的特产,其实就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或只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
  比如:广东的凉茶,杭州的龙井,北京的烤鸭,东阿的阿胶,川渝的火锅……
  它是以地区作为产品的诱因——比如:当人们想到某个地方,就更有可能会联想到该产品;或者人们会因为喜欢某个地方,所以就更可能会喜欢那里的产品。
  那么,回到本文的标题:为什么特产很难做成大品牌?
  其实就是因为:若以地区作为产品的诱因,那引发联想的“频率”和“效能”就实在是太低了。
  1.频率低
  以王老吉为例。
  我们都知道:王老吉就是凉茶,而凉茶就是广东的特产。
  但如果最初它主打的并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功能),而是“正宗广东凉茶”(产地),就意味着消费者必须要想到“广东特产”,才更有可能会想起王老吉这个品牌。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多久才会想起一次“广东特产”呢?
  答案显然是,并不会经常想起。
  相比之下,“怕上火”才是频率更高的(功能性)诱因——只要你一看到火锅、小龙虾、辣椒,甚至只是因为晚上多吃了一口肉,就会想到“上火”,进而就更有可能会联想到“能去火”的王老吉。
  是的,要想让产品的推广更加顺利,你必须要找到一个频率较高的诱因。
  这里还不仅仅是说特产,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样。
  比如米克劳啤酒。
  它原本的广告语是“节假日(festival and holiday)最适合喝米克劳啤酒”。
  最开始整个广告都反响平平,直到后来调整为“周末最适合喝米克劳啤酒”之后,一下子就风靡了整个美国。
  这里,其实就是因为:“周末”是比“节日”频率更高的诱因。
  再比如奇巧巧克力,也是因为它把自己与咖啡结合在一起,宣称自己是咖啡的最佳伴侣,所以才有机会把一个逐年衰老的品牌,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
  这也是因为它绑定了“咖啡”——这个比“巧克力”频率更高的诱因。毕竟在美国,大部分人每天都会喝咖啡,而巧克力更多只是偶尔的零食。
  2.效能低
  说回特产的话题。
  如果一个产品把自己定义成“特产”,除了引发联想的频率低,它引发购买的效能,普遍也是不高的。
  还是拿王老吉举例。
  如果王老吉把自己定义成特产,是“广东正宗凉茶”,那就相当于是在暗示消费者:“你是因为喜欢喝广东的凉茶,所以才购买王老吉。”
  但是,一般人为什么非要去喝广东的凉茶呢?
  反正我找不到什么很有说服力的答案,除非你是广东人/广东迷/正在广东旅游。
  不过,如果是主打“怕上火”,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人都担心自己会上火,这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购买理由。
  是的,一个产品可能的卖点有很多(如性能、高端、新颖、便利性等),“正宗”只是其中一个,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它都不是最强有力的那一个。
  然而,很多做特产生意的人,他们自己并不这样想,尤其是出生在特产产地的本地人。
  比如之前认识一个做云片糕的,他是徐州人,而云片糕也被认为是徐州的特产,所以他就主打“正宗”——强调云片糕的历史、传统的工艺和徐州的文化等等,并且在淘宝售卖。   而在听了我的建议之后,初步建议把云片糕定位成一款有文艺气息的零食,主打办公、读书和旅行等场景,反正不是主打“正宗”。
  他立马就说:不行,这个本来就是我们徐州的特色产品,其他地区的云片糕都是后来仿造的。我们主打正宗,就能把产品与文化相结合,并建立一定的门槛。
  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自我视角的产物——作为徐州人,当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了解和喜爱徐州的本土文化,会有一种自豪感。
  不过,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吗?
  读到这,也许你会问:那是不是说,所有产品都不适合走“特产”的路线呢?
  当然不是。
  有些产品的确更适合说自己是“特产”,或者将产地作为主要的卖点,比如景德镇瓷器,杭州龙井、古巴雪茄、东北大米、法国香水。
  而它们之所以可以走“特产”路线,一般是因为它们都符合以下一些条件:
  ●该品类/品牌非常强调文化属性,如果是其他地区的“山寨货”,就没有价值了,比如景德镇瓷器;
  ●该品类只在某个地区才生产,比如杭州的龙井、法国香槟区的香槟;
  ●该地区的确有相匹配的基因,比如东北的黑土地的确能长出更优质的大米,法国的浪漫文化的确能赋予香水更多的魅力;(PS,这种“基因”必须是广为人知的)
  ●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可通過“地区”来实现差异化,比如东北大米;
  ●当然,如果某个品牌只打算做景区的生意,那也能主打“特产”……
  而之前说的云片糕,它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满足——这种品类并不强调文化属性;徐州也不是著名的糕点原产地;整个云片糕的品类竞争也不激烈(它的现状是:品类本身就不热门);而且也并不是在景区售卖。
  所以,它主打“特产”或“正宗”就没什么意义——既然整个品类都没做起来,又何必去跟穷亲戚们抢饭碗呢?
  它应该做的,是强调整个品类的价值——带领亲戚们走出去一起发财,这样才有机会做品类中的领导者。
  就像当年的东阿阿胶:在阿胶市场低迷的时候,它并没有强调“买阿胶认准东阿”,而是一直在宣传阿胶品类的价值。
  并且,它还定了个极高的价格,让其他阿胶品牌有机会(以低价)进入市场,从而一起把整个品类做大。
  最后再以高价和规模的优势,确保自己一直都是阿胶的领导品牌。
  是的,如果说做企业也需要“胸怀”,那东阿阿胶就是很好的榜样了。
  关于诱因的频率
  并不是说频率越高就越好。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给波士顿的一家餐厅做了两个广告方案:
  1.你想吃晚餐吗?考虑一下波士顿××餐厅吧!
  2.你想吃个饭吗?考虑一下波士顿××餐厅吧!
  然后把这两个方案分别发给两组当地的居民观看,并检测哪一种广告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并引发传播和分享。
  结果显示:看了第一组文案的居民,比看第二组的居民高了20%的传播率。
  是的,诱因的频率,必须和产品整体的“刺激强度”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一味地追求“高频率”,最终也会让刺激的强度被稀释,不然岂不是每个品牌都能以“心跳”作为诱因了?
  具体怎样才算“匹配”?这又跟品类的属性和品牌的规模有关。
  总之,有多大的能耐就办多大的事。如果一个概念什么都想代表,那它最终多半是什么也代表不了。
其他文献
单纯的“凑钱”并不能为咖啡馆经营带来实质帮助,想要运作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社会资源、管理经验必不可少。  没钱赚的众筹项目,没咖啡喝的咖啡馆  “最长四年最短一年半(关门),能开这么久,我这三家咖啡厅在业内算长命的了。”  从2017年初,由于种种纠纷,志达所经营的三家众筹咖啡厅,陆续陷入经营停滞状态,而他个人也因单方面宣布咖啡厅解散,连续“吃”了好几场官司。在连续召开数十次调停会之后,发起人与股
期刊
拟定谈判策略之后,就要实施有效的谈判技巧来保障既定的策略,从而完成双赢的谈判。    在上一课中,我们研究了客户的谈判心理,并探讨如何制定谈判策略。谈判策略制定之后,还需要有效的技巧来实施。如果技巧不当,不仅自己不能赢得谈判,还可能造成双输的结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马先生最近刚结识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心里非常高兴。恰巧,相识不久就赶上情人节,马先生很想好好表现一下。虽然马先生挣钱不多,但是
期刊
“旅行青蛙”这款游戏被称为“佛系”,也只是相对其他游戏来说的。但是真的“佛系”吗?一点也不。  不止这款游戏,其实很多被称为“佛系”,打造“不嗔不喜”“不争不抢”人设的品牌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上瘾模型”。  主打基本款,并没有太多花样设计的“优衣库”为何能吸引顾客频频光顾?  北欧极简主义的代表宜家为何对全球零售影响深远?  就算是被称为“性冷淡”的无印良品,为何能如此“固粉”?  在尼尔·埃亚尔
期刊
引子与促销失利的KA经理对话  彭春雨    我就卖场促销问题向一位KA经理求教,我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KA经理:“什么是好的促销活动?看看香港牛头牌(BUFFAL0)是如何做的:在一次简单的促销中,他们做了5层陈列,不同尺寸的不锈钢锅、汤锅各S款,周边产品(如不锈钢杯、锅铲等)约11个商品,彼此关联,既不互相冲突,又能增加多次购买机会,从而获得总销量上升。”  紧接着,他给我介绍了他
期刊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特点,可以让你更为有效地影响客户。    主持人赵周  赵周老师曾在阿里巴巴集团、华数集团等知名企业从事销售相关工作多年,历任一线销售、销售管理、销售策划、销售培训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工作,现为多家合作企业提供销售咨询和培训服务,其培训理性、实战、幽默,结合学员实际问题,强调实战技能提升,受训学
期刊
去年10月份彭博社就报道过B站将在美IPO,最少融资2亿美元,上市后市值将超过10亿美元。而目前市场人士认为其估值已经看涨,将达到30-35亿美元。  一季度赴美上市,B站迎来二次元商业化的高潮?  对B站来说,进入IPO阶段就好比新娘准备入洞房,再坚持抗拒商业化的处女之身似乎已没有意义,上市的关键时刻相当于B站的成年礼。  接下来管理层与投资者需要思考的是,为保持上市后股价稳健还需要系上哪些安全
期刊
一个全新的品类,门店为什么敢一次性进那么多货?进货以后如何消化?  婴童门店离开了奶粉与纸尿裤怎么办?  这看似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话题,但事实正摆在我们面前!  对于绝大多数母婴店而言,奶粉占比超过了50%,这个品类一直是绝大多数中小型母婴门店的最大利润贡献来源! 但随着配方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奶粉的品牌集中度正变得越来越高,母婴门店在奶粉品类上获得的毛利率在持续下滑。  纸尿裤虽然在绝大多数母婴店的
期刊
张小虎终端销售话术研究者,长期致力于耐消品销售话术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导购话术训练扑克、导购技巧训练台历,著有《电动车销售话术》、《家电终端阵地战》、《手机顾客争夺战》,曾培训新日电动车经销商40场,金立手机导购员30场,双喜电器业务员15场,累计培训经销商、导购员上万人次,并两度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专访,获中国营销策划30年领军人物称号。E-Mail:Z8323@126.comww
期刊
网站排名重不重要?必须重要啊!  HubSpot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B2B的SaaS公司,从零起步,成长为一家收入超过 1 亿美元的大公司,并且于 2014 年成功上市,成为当今SaaS市场上的巨头。  关于这款产品和它的SEO策略  HubSpot团队预计在2018年上线的“客户反馈软件”这款产品,是帮助企业通过客户的反馈,实现企业增长与客户关系构建的免费平台。  但是,我们的产品还没有上线
期刊
不管是事前的预期性后悔,还是事后的决定性后悔,事实证明,过多的选择才是产生后悔的根本性因素。  消费者在什么时候会“后悔”?  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择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但是,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消费者:“走,我们去那边的百货商场看看,里面有很多商品。”“不如上淘宝看看,里面什么都有!”  商家:“产品太少了,放多一点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有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