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总书记的亲民情结来看,科学发展观还是有源头活水的。发展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把改革的成果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
——张新实
10月16日,党的十七大开幕第二天,十七大代表、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的博客记录了这样的文字:
在江苏团的讨论中,胡锦涛总书记几次表示了对家乡、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总书记说:“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很受启发,作为江苏代表团的一名代表,我就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发言……。”谦虚、平和、亲近的话语令人怦然心动。
总书记在听取滨海县临淮镇东罡村书记薛正红代表发言时,几次插话问农民的收成怎样,满意不满意,还有什么意见,最后还说,“代向乡亲们问好,祝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在讲话结束时说:“再过几天同志们就要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了,请向乡亲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
我们注意到每逢来自基层的同志发言后,总书记都要带头鼓掌。而且在陈艳青代表的几张首日封上认真地签名,还应要求与农民代表薛正紅单独合影,在南京社区书记谷正宁代表的提议下,与全体女代表合影……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总书记对民生的关注和言谈中透出的浓浓亲民情,感染着包括张新实在内的每一位代表。
第三种特质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记者在宿迁第一次见到张新实,是在一个咖啡馆的包间里。从会场赶来的张新实,身着一套深色西装,身材笔直,器宇轩昂。一进包间,他就指着沙发笑着说:“女士优先。”自己则坐到对面的藤椅上。
“在咖啡馆接待记者和客商,不仅因为环境轻松、惬意,而且还很省钱。在宾馆一桌酒席上千块钱,几个小时的觥筹交错既浪费钱又耽误事,还摧残人的身体。”张新实说。“我们虽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但我们的干部有一种共识,我们的思想不能落后,我们需要思想解放,需要先进的理念。”
精明干练,作风时尚而又务实,是这位50多岁的市委书记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2006年,张新实任市委书记伊始就提出要打造干部“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第三种特质”,目的就是要打造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闯市场,懂工业,会经营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996年,宿迁是由四个贫困县组建而成。建市之初,是江苏十三个地级市中最穷的。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宿迁的党政干部对宿迁、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他们“两天的活一天干,白天的活晚上干”。张书记向我们介绍说:“宿迁干部没有周末。宿迁发展落后,逼得大家往前走。改革是逼出来的,宿迁干部的工作状态、工作能力也是逼出来的。”
建市之初,宿迁没有高校和企业,机关干部成了第一批“人才后备队”。于是,便有了宿迁干部引以为豪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改革创新,敢试敢闯”的这两种特质。在宿迁“打基础、还欠债”的困难时期,这两种特质促成了他们干事业的激情、培养了他们干事业的能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干部起着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能力特别是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培养干部“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第三种特质’,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改变干部的工作方式,使干部真正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是我们宿迁的长沅考虑。张新实说。
在张新实的带领下,宿迁的官员纷纷开设了博客。“网上宿迁”的“政务之声”栏目有240多个官员博客,访问量超过154万次。著名作家海岩在张新实的博客里留言:“一直关注着你的文章……以前的老百姓无法与领导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交谈,尽管很多领导人都是善良的普通人,但大家还是隔阂,因为公权力被有些人用过了……一届为民、高效、科学发展的政府,必将会为老百姓认可。”
在张新实的倡导下,宿迁254位大学生“村官”也在“网上宿迁”开了博客。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刚刚步入社会的不适和农村带来的震撼都需要一个出口,博客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思考表达、经验交流、困惑疏导,搭建了一个平台。
除了开博客,张新实还要求宿迁干部通过PPT等多媒体形式,交流心得、展示成绩。领导干部每次出国考察之后,都要将心得体会和拍摄的照片做成PPT向各县、区本单位作汇报。这逼着干部们学习掌握新技术,也逼着他们思考如何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关注民生做出贡献。
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张新实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总书记多次提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作为欠发达城市,宿迁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思想观念解放了,干部队伍的素质才能提高,宿迁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最大的“帮办”
记者到宿迁采访,短短两天时间里,不管是和宿迁干部还是宿迁百姓交谈,总能听到一些关于“帮办”的故事。后来才知道,在宿迁“帮办”就是负责为招商企业服务的干部。
1996年7月,由江苏四个省级贫困县组成的宿迁市正式成立。当时,宿迁面临着“零起点、零基础、零财政”的“三零”困境,虽然名字里有个“市”字,但实际上有名无实,除了洋河、双沟两个酒厂外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当年财政收入仅仅7.68亿,公教人员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总书记多次提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宿迁建市十一年,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要发展经济,先要实现工业突破,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张新实对记者说。
宿迁招商靠的是“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的全方位服务。外地投资客商可根据自己投资的需要,指定市内任何一个干部作为其帮办人。帮办人自项目落户之日起,为投资者承办项目审批、征地拆迁、规划建设、工商财税等各项手续,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宿迁招商引资的“战场”上,随处可以看到忙碌的“帮办”的身影。张新实告诉记者:“我就是宿迁最大的帮办。”
张新实招来的最大项目,是浙江义乌客商刘卫高投资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也是宿迁最大的外来项目。
当初张新实带领宿迁的招商小分队到义乌,结识了浙商刘卫高。刘卫高对张新实介绍的招商引资政策很感兴趣,于是邀约张新实详谈。当张新实从另一个城市返回义乌,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多了。为了不给刘卫高添麻烦,他就和秘书到路边的面条店吃饭。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又停电,他和秘书把桌子搬到大街上,想凉快一点,好多吃几口,可一碗面刚端上来,城管队就过来了,他们只好回到又热又闷的饭店里凑合几口了事。这件事给了刘卫高很大的触动。不久以后,项目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在宿迁落户。
为了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让老百姓尽早过上殷实的日子,很多干部牺牲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在招 商工地上战斗,他们开玩笑说在宿迁是“白天做帮办,有活晚上干”,因为白天他们都在工地上,在项目建设的一线工作,自己的职能工作只有留到晚上完成。一位宿迁干部幽默地说,他去招商的时候,在一个客商家门口等了3天,连客商家的狗都跟他混熟了,可他却还没见上客商的面。
宿迁干部为招商引资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和努力,客商和百姓都看在眼里。 一位民营企业家感慨地说。宿迁“欠发达地区的干部不易当。原来多穷啊,刚开始宿迁的领导干部出去招商总受气。国土局的领导出去招商只能吃盒饭,自己带水喝,所有的事情,大到谈项目,小到送证件,都要自己跑。”
许多客商反映,“到了宿迁,到处是火一样的工地,到处是有工作能力的帮办。”总投资达12亿元的江苏三鼎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客商楼青对这点深有体会:“在‘帮办’的帮助下,我们企业发展很快,获得了很好的效益。鉴于宿迁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将会把宿迁建成全球最大的织带生产基地。”
“招商引资不光是经济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干部。這比引进一两个大项目更有意义,更长远。前段时间接待香港来的投资商,他们认为宿迁的干部干事干劲、工作能力不一样。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到言谈举止、行为出手和别人不一样,具有现代意识,超前眼光。”张新实说。
帮办服务为宿迁带来了声誉,也带来的丰厚的投资。目前,仅在宿迁投资的浙江客商就有3万多,投资的企业已达1500多家,总投资6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宿迁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就竣工42个、新开工项目146个。
宿迁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宿迁在向经济可持续发展迈进。今年,张新实开始着力抓大项目建设,像波士登、梦兰、恒力、三元轮胎等一批社会影响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相继竣工或开工建设。
宿迁的招商引资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继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这座新兴的中心城市积聚了人气和财气。 截止2006年,宿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
创业宿迁
在谈到宿迁的发展时,张新实说:“宿迁虽然发展了,但在江苏还是欠发达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处在创业阶段。我们国家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宿迁的发展也要立足于市情。”
眼下,在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上,“创业”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最时尚的词汇。“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成为脍炙人口的宿迁精神。
而在宿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曾让很多人缺乏创业动力。
地处苏北、与山东、安徽、河南交界的宿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老百姓中普遍存在着重义轻利,恋家守土的观念。
宿迁经济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走不出去,不知道外面多么精彩。十年前外面打工潮已经波澜汹涌,宿迁却是波澜不惊,车站上都没什么人。宿迁要发展,一定要从根本上,从思想观念上,从内心动力上解决问题。
市委书记张新实一上任就提出在宿迁倡导“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创业文化。他解释说,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蕴藏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是原有的经济基础,而是拥有告别落后、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财富、实现价值的创业激情的人民。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就是要让一切创业的激情充分涌流,让创业成为宿迁的最强音,让创业者成为最可爱的人。这才是宿迁发展兴旺的持久动力和根本支撑。
宿迁是一个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占江苏省的1/9,农业比重占21%,位列全省之首。在宿迁340万农民当中,种粮仅需要50万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长期以来,由于宿迁本地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宿迁一直靠向外输出劳务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宿迁在外打工的人数有107万。
张新实认为,如果宿迁不发展,不能以更多优质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和人才,“宿迁将被边缘化”。
随着“工业突破”战略的实施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宿迁本地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较大扩张,就业岗位大幅增加。目前,各类开发区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1个,有从业人员36万人。截至10月中旬,宿迁今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0.8万人,其中,本地转化6.2万人,异地输出4.6万人,劳动力本地转化首次超过异地输出人数。
随着创业文化的种子在宿迁大地上播撒,宿迁人对于创业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强:
宿迁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来样订做、来件组装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三来一加”创业模式,加快发展就地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目前,全市共有“三来一加”工业专业村606个,项目企业2226个,从业人员32.7万人,从业人员所得工资总额4.6亿元。
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养,通过政策扶持、干部服务、典型引路、媒体宣传等措施,充分调动本土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创大业的壮志和豪情,支撑宿迁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355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万户,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4.9万元,占全市GDP的62.7%;实现入库税收19.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0.7%。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9.4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3个百分点。
宿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离岗创业取得的成绩也为人们所称道。宿迁市农业局副局长藏功仁,离岗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组织泗洪、沭阳等地60多位农民,在浙江舟山建立300亩蔬菜基地。
2006年,宿迁举办了首届“宿迁创业文化节”,开展创业文化培育。宿迁每年评30个创业之星,每年评选的角度各有不同。创业文化的传播,为宿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书记说过,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张新实说,“在基层创业,能够有所斩获。”
情系宿迁
从1996年参加宿迁建市筹建到今天,张新实在宿迁已工作、生活了十一年。张新实把自己全部情感都倾注给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无论走到哪,无论和谁谈起宿迁,张新实总是充满感情。而更让张新实感动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宿迁的挂念。
谈起第一次见到总书记的情景,张新实感到一切历历在目,就像刚发生一样。
2003年3月8日,第一次参加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张新实,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与江苏省代表团一起,见到了胡锦涛总书记。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第一次履行代表职责,对什么是共商国事,怀着神圣而忐忑的心情。”张新实说。当话筒传递到他的手中,他“毫无准备,一阵慌乱”,而总书记和蔼的态度给了他信心。
当时,张新实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条意见,一是中央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二是希望尽快取消农业税。听了张新实的话,总书记颔首微笑,不时记录,还停下来问他宿迁一年的农业税有多少。
这次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谆谆教导江苏省代表“要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央地方,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政策的修订,都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切实的福利,也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宿迁2004年率先全部免除农业税,后又实行了农业生产补贴,今年又实行了农业保险。农业税减免了,农民信心最好,积极性最高,对国家政策最满意。现在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时机。
2004年,宿迁建立了农民大病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建立了农村低保,实现了城乡低保全覆盖。2006年减免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杂费,2007年又对农村中小学债务进行化解。
好日子全靠有好的政策。
“2003年以前,每个人要交300多元钱。现在农业税不用交了,种田还有直补,每亩能有50元。政府倒给我们钱。”沟西村农民姜西凤算了一笔账。“现在家家都有节余了,有了钱,就可以去办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很知足,都是党的政策好。”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拆迁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搞不好,很容易影响稳定,影响发展速度。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和谐拆迁”、“和谐安置”的方针,2007年以来城区共完成拆迁面积94.13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上访事件;新开工安置房面积40.5万平方米,已建成安置房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
“一个地方经济落后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但社会事业的落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是无形的。如果教育落后,老百姓少上几年学,也饿不着冻不着,但对于他一生命运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未来发展的智力支撑,这都是致命的。不能光看现在的经济发展,更要看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张新实说。
为了改善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宿迁政府尝试在改革中借助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这曾经被外界简单地解读为“卖学校”、“卖医院”。当外界对宿迁改革议论纷纷的时候,宿迁干部和群众却能达到思想统一、坚持改革。
2000年,宿迁市财政预算收入7.8亿,但有10万财政供养人员,当时危舊校舍122万平方,高中入学率仅仅54%,比全省低24个百分点,而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的民间资本达到20亿。目前,宿迁有910个民办教育机构,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超过93%,连续3年居苏北第一。
宿迁的医疗改革优化了宿迁的医疗资源,使老百姓能得到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的医疗服务。民营医院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宿迁医疗事业的发展。宿迁现在是江苏省药价最低,也是周边药价最低的市。
在宿迁,城镇职工有医疗保障,农村大病有医疗保障,今年10月1日后,又给非职工包括小学生共二十几万人提供医疗保障。每年财政补患者农民、非职工支出1.7个亿。
“心底无私天地宽”,那些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推行的改革,最终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宿迁的改革和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总书记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定把关注民生的问题解决好。对于宿迁来说,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拆迁安置房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尽快解决好。”说到这,张新实激动地跟我们讲起总书记到宿迁视察时的情景。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江苏省视察,点名到苏北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宿迁看看,张新实当时任宿迁市市长。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总书记的言行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当时正值粮价上涨,总书记专程到宿迁的一家超市,查看粮食的价签,并询问几位购物的群众对商品供应、物价满意是否满意。
几天后,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领导干部会上,总书记两次提到宿迁的绿化和生态,并且提出要“谋划江苏发展要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苏中发展步伐,加大对苏北的帮扶力度。”
总书记对宿迁工作的肯定,为宿迁的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很快,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振兴苏北会议,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苏北协调工作会议,大力实施产业、财政、人才、科技等“四项转移”,对苏北进行有力帮扶和强力支持。随后,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这一政策的提出,为宿迁进一步的经济社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采访结束时,张新实动情的对记者说:“作为一名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亲民情。如果没有总书记对宿迁的关注,没有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的扶持,宿迁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从总书记的亲民情结来看,科学发展观还是有源头活水的。发展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把改革的成果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
——张新实
10月16日,党的十七大开幕第二天,十七大代表、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的博客记录了这样的文字:
在江苏团的讨论中,胡锦涛总书记几次表示了对家乡、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总书记说:“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很受启发,作为江苏代表团的一名代表,我就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发言……。”谦虚、平和、亲近的话语令人怦然心动。
总书记在听取滨海县临淮镇东罡村书记薛正红代表发言时,几次插话问农民的收成怎样,满意不满意,还有什么意见,最后还说,“代向乡亲们问好,祝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在讲话结束时说:“再过几天同志们就要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了,请向乡亲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
我们注意到每逢来自基层的同志发言后,总书记都要带头鼓掌。而且在陈艳青代表的几张首日封上认真地签名,还应要求与农民代表薛正紅单独合影,在南京社区书记谷正宁代表的提议下,与全体女代表合影……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总书记对民生的关注和言谈中透出的浓浓亲民情,感染着包括张新实在内的每一位代表。
第三种特质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记者在宿迁第一次见到张新实,是在一个咖啡馆的包间里。从会场赶来的张新实,身着一套深色西装,身材笔直,器宇轩昂。一进包间,他就指着沙发笑着说:“女士优先。”自己则坐到对面的藤椅上。
“在咖啡馆接待记者和客商,不仅因为环境轻松、惬意,而且还很省钱。在宾馆一桌酒席上千块钱,几个小时的觥筹交错既浪费钱又耽误事,还摧残人的身体。”张新实说。“我们虽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但我们的干部有一种共识,我们的思想不能落后,我们需要思想解放,需要先进的理念。”
精明干练,作风时尚而又务实,是这位50多岁的市委书记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2006年,张新实任市委书记伊始就提出要打造干部“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第三种特质”,目的就是要打造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闯市场,懂工业,会经营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996年,宿迁是由四个贫困县组建而成。建市之初,是江苏十三个地级市中最穷的。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宿迁的党政干部对宿迁、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他们“两天的活一天干,白天的活晚上干”。张书记向我们介绍说:“宿迁干部没有周末。宿迁发展落后,逼得大家往前走。改革是逼出来的,宿迁干部的工作状态、工作能力也是逼出来的。”
建市之初,宿迁没有高校和企业,机关干部成了第一批“人才后备队”。于是,便有了宿迁干部引以为豪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改革创新,敢试敢闯”的这两种特质。在宿迁“打基础、还欠债”的困难时期,这两种特质促成了他们干事业的激情、培养了他们干事业的能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干部起着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能力特别是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培养干部“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第三种特质’,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改变干部的工作方式,使干部真正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是我们宿迁的长沅考虑。张新实说。
在张新实的带领下,宿迁的官员纷纷开设了博客。“网上宿迁”的“政务之声”栏目有240多个官员博客,访问量超过154万次。著名作家海岩在张新实的博客里留言:“一直关注着你的文章……以前的老百姓无法与领导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交谈,尽管很多领导人都是善良的普通人,但大家还是隔阂,因为公权力被有些人用过了……一届为民、高效、科学发展的政府,必将会为老百姓认可。”
在张新实的倡导下,宿迁254位大学生“村官”也在“网上宿迁”开了博客。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刚刚步入社会的不适和农村带来的震撼都需要一个出口,博客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思考表达、经验交流、困惑疏导,搭建了一个平台。
除了开博客,张新实还要求宿迁干部通过PPT等多媒体形式,交流心得、展示成绩。领导干部每次出国考察之后,都要将心得体会和拍摄的照片做成PPT向各县、区本单位作汇报。这逼着干部们学习掌握新技术,也逼着他们思考如何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关注民生做出贡献。
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张新实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总书记多次提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作为欠发达城市,宿迁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思想观念解放了,干部队伍的素质才能提高,宿迁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最大的“帮办”
记者到宿迁采访,短短两天时间里,不管是和宿迁干部还是宿迁百姓交谈,总能听到一些关于“帮办”的故事。后来才知道,在宿迁“帮办”就是负责为招商企业服务的干部。
1996年7月,由江苏四个省级贫困县组成的宿迁市正式成立。当时,宿迁面临着“零起点、零基础、零财政”的“三零”困境,虽然名字里有个“市”字,但实际上有名无实,除了洋河、双沟两个酒厂外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当年财政收入仅仅7.68亿,公教人员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总书记多次提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宿迁建市十一年,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要发展经济,先要实现工业突破,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张新实对记者说。
宿迁招商靠的是“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的全方位服务。外地投资客商可根据自己投资的需要,指定市内任何一个干部作为其帮办人。帮办人自项目落户之日起,为投资者承办项目审批、征地拆迁、规划建设、工商财税等各项手续,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宿迁招商引资的“战场”上,随处可以看到忙碌的“帮办”的身影。张新实告诉记者:“我就是宿迁最大的帮办。”
张新实招来的最大项目,是浙江义乌客商刘卫高投资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也是宿迁最大的外来项目。
当初张新实带领宿迁的招商小分队到义乌,结识了浙商刘卫高。刘卫高对张新实介绍的招商引资政策很感兴趣,于是邀约张新实详谈。当张新实从另一个城市返回义乌,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多了。为了不给刘卫高添麻烦,他就和秘书到路边的面条店吃饭。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又停电,他和秘书把桌子搬到大街上,想凉快一点,好多吃几口,可一碗面刚端上来,城管队就过来了,他们只好回到又热又闷的饭店里凑合几口了事。这件事给了刘卫高很大的触动。不久以后,项目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在宿迁落户。
为了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让老百姓尽早过上殷实的日子,很多干部牺牲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在招 商工地上战斗,他们开玩笑说在宿迁是“白天做帮办,有活晚上干”,因为白天他们都在工地上,在项目建设的一线工作,自己的职能工作只有留到晚上完成。一位宿迁干部幽默地说,他去招商的时候,在一个客商家门口等了3天,连客商家的狗都跟他混熟了,可他却还没见上客商的面。
宿迁干部为招商引资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和努力,客商和百姓都看在眼里。 一位民营企业家感慨地说。宿迁“欠发达地区的干部不易当。原来多穷啊,刚开始宿迁的领导干部出去招商总受气。国土局的领导出去招商只能吃盒饭,自己带水喝,所有的事情,大到谈项目,小到送证件,都要自己跑。”
许多客商反映,“到了宿迁,到处是火一样的工地,到处是有工作能力的帮办。”总投资达12亿元的江苏三鼎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客商楼青对这点深有体会:“在‘帮办’的帮助下,我们企业发展很快,获得了很好的效益。鉴于宿迁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将会把宿迁建成全球最大的织带生产基地。”
“招商引资不光是经济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干部。這比引进一两个大项目更有意义,更长远。前段时间接待香港来的投资商,他们认为宿迁的干部干事干劲、工作能力不一样。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到言谈举止、行为出手和别人不一样,具有现代意识,超前眼光。”张新实说。
帮办服务为宿迁带来了声誉,也带来的丰厚的投资。目前,仅在宿迁投资的浙江客商就有3万多,投资的企业已达1500多家,总投资6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宿迁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就竣工42个、新开工项目146个。
宿迁的招商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宿迁在向经济可持续发展迈进。今年,张新实开始着力抓大项目建设,像波士登、梦兰、恒力、三元轮胎等一批社会影响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相继竣工或开工建设。
宿迁的招商引资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继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这座新兴的中心城市积聚了人气和财气。 截止2006年,宿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
创业宿迁
在谈到宿迁的发展时,张新实说:“宿迁虽然发展了,但在江苏还是欠发达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处在创业阶段。我们国家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宿迁的发展也要立足于市情。”
眼下,在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上,“创业”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最时尚的词汇。“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成为脍炙人口的宿迁精神。
而在宿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曾让很多人缺乏创业动力。
地处苏北、与山东、安徽、河南交界的宿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老百姓中普遍存在着重义轻利,恋家守土的观念。
宿迁经济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走不出去,不知道外面多么精彩。十年前外面打工潮已经波澜汹涌,宿迁却是波澜不惊,车站上都没什么人。宿迁要发展,一定要从根本上,从思想观念上,从内心动力上解决问题。
市委书记张新实一上任就提出在宿迁倡导“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创业文化。他解释说,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蕴藏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是原有的经济基础,而是拥有告别落后、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财富、实现价值的创业激情的人民。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就是要让一切创业的激情充分涌流,让创业成为宿迁的最强音,让创业者成为最可爱的人。这才是宿迁发展兴旺的持久动力和根本支撑。
宿迁是一个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占江苏省的1/9,农业比重占21%,位列全省之首。在宿迁340万农民当中,种粮仅需要50万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长期以来,由于宿迁本地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宿迁一直靠向外输出劳务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宿迁在外打工的人数有107万。
张新实认为,如果宿迁不发展,不能以更多优质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和人才,“宿迁将被边缘化”。
随着“工业突破”战略的实施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宿迁本地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较大扩张,就业岗位大幅增加。目前,各类开发区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1个,有从业人员36万人。截至10月中旬,宿迁今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0.8万人,其中,本地转化6.2万人,异地输出4.6万人,劳动力本地转化首次超过异地输出人数。
随着创业文化的种子在宿迁大地上播撒,宿迁人对于创业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强:
宿迁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来样订做、来件组装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三来一加”创业模式,加快发展就地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目前,全市共有“三来一加”工业专业村606个,项目企业2226个,从业人员32.7万人,从业人员所得工资总额4.6亿元。
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养,通过政策扶持、干部服务、典型引路、媒体宣传等措施,充分调动本土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创大业的壮志和豪情,支撑宿迁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355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万户,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4.9万元,占全市GDP的62.7%;实现入库税收19.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0.7%。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9.4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3个百分点。
宿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离岗创业取得的成绩也为人们所称道。宿迁市农业局副局长藏功仁,离岗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组织泗洪、沭阳等地60多位农民,在浙江舟山建立300亩蔬菜基地。
2006年,宿迁举办了首届“宿迁创业文化节”,开展创业文化培育。宿迁每年评30个创业之星,每年评选的角度各有不同。创业文化的传播,为宿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书记说过,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张新实说,“在基层创业,能够有所斩获。”
情系宿迁
从1996年参加宿迁建市筹建到今天,张新实在宿迁已工作、生活了十一年。张新实把自己全部情感都倾注给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无论走到哪,无论和谁谈起宿迁,张新实总是充满感情。而更让张新实感动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宿迁的挂念。
谈起第一次见到总书记的情景,张新实感到一切历历在目,就像刚发生一样。
2003年3月8日,第一次参加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张新实,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与江苏省代表团一起,见到了胡锦涛总书记。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第一次履行代表职责,对什么是共商国事,怀着神圣而忐忑的心情。”张新实说。当话筒传递到他的手中,他“毫无准备,一阵慌乱”,而总书记和蔼的态度给了他信心。
当时,张新实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条意见,一是中央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二是希望尽快取消农业税。听了张新实的话,总书记颔首微笑,不时记录,还停下来问他宿迁一年的农业税有多少。
这次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谆谆教导江苏省代表“要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央地方,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政策的修订,都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切实的福利,也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宿迁2004年率先全部免除农业税,后又实行了农业生产补贴,今年又实行了农业保险。农业税减免了,农民信心最好,积极性最高,对国家政策最满意。现在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时机。
2004年,宿迁建立了农民大病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建立了农村低保,实现了城乡低保全覆盖。2006年减免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杂费,2007年又对农村中小学债务进行化解。
好日子全靠有好的政策。
“2003年以前,每个人要交300多元钱。现在农业税不用交了,种田还有直补,每亩能有50元。政府倒给我们钱。”沟西村农民姜西凤算了一笔账。“现在家家都有节余了,有了钱,就可以去办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很知足,都是党的政策好。”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拆迁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搞不好,很容易影响稳定,影响发展速度。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和谐拆迁”、“和谐安置”的方针,2007年以来城区共完成拆迁面积94.13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上访事件;新开工安置房面积40.5万平方米,已建成安置房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
“一个地方经济落后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但社会事业的落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是无形的。如果教育落后,老百姓少上几年学,也饿不着冻不着,但对于他一生命运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未来发展的智力支撑,这都是致命的。不能光看现在的经济发展,更要看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张新实说。
为了改善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宿迁政府尝试在改革中借助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这曾经被外界简单地解读为“卖学校”、“卖医院”。当外界对宿迁改革议论纷纷的时候,宿迁干部和群众却能达到思想统一、坚持改革。
2000年,宿迁市财政预算收入7.8亿,但有10万财政供养人员,当时危舊校舍122万平方,高中入学率仅仅54%,比全省低24个百分点,而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的民间资本达到20亿。目前,宿迁有910个民办教育机构,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超过93%,连续3年居苏北第一。
宿迁的医疗改革优化了宿迁的医疗资源,使老百姓能得到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的医疗服务。民营医院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宿迁医疗事业的发展。宿迁现在是江苏省药价最低,也是周边药价最低的市。
在宿迁,城镇职工有医疗保障,农村大病有医疗保障,今年10月1日后,又给非职工包括小学生共二十几万人提供医疗保障。每年财政补患者农民、非职工支出1.7个亿。
“心底无私天地宽”,那些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推行的改革,最终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宿迁的改革和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总书记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定把关注民生的问题解决好。对于宿迁来说,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拆迁安置房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尽快解决好。”说到这,张新实激动地跟我们讲起总书记到宿迁视察时的情景。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江苏省视察,点名到苏北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宿迁看看,张新实当时任宿迁市市长。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总书记的言行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当时正值粮价上涨,总书记专程到宿迁的一家超市,查看粮食的价签,并询问几位购物的群众对商品供应、物价满意是否满意。
几天后,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领导干部会上,总书记两次提到宿迁的绿化和生态,并且提出要“谋划江苏发展要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苏中发展步伐,加大对苏北的帮扶力度。”
总书记对宿迁工作的肯定,为宿迁的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很快,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振兴苏北会议,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苏北协调工作会议,大力实施产业、财政、人才、科技等“四项转移”,对苏北进行有力帮扶和强力支持。随后,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这一政策的提出,为宿迁进一步的经济社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采访结束时,张新实动情的对记者说:“作为一名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亲民情。如果没有总书记对宿迁的关注,没有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的扶持,宿迁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从总书记的亲民情结来看,科学发展观还是有源头活水的。发展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把改革的成果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