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天然的行孝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宁夏三棵树”之一的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同时,该作品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众极其广泛,上至耄耋下至孩童,更多像是广大中华儿女的一代代传承。这种无意识之中带有的力量,可以从其文本叙事结构和角度探析,在带有仪式的节气之中,人们接受的是一次次天然的孕育和集体的传承。
  《农历》是以农村节日为题材,并写遍了农历节日,这一写作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着实不常见,也是一次伟大的冒险与创新。在90后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多从地方仅存的节日习俗和长辈言语中感受农历,缺乏深入体会,所以受其感染不深。但不知为何,捧起《农历》一书,笔者总会有种不由自主的意识想要去靠近,似乎那里正如作家所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底气、基因、暖床,充满了吉祥如意。对于这种迸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文本叙事手法和角度去研究内在的深层含义。
  一、仪式下的自我成长
  在《农历》代序中,郭文斌这样说:“我把《农历》的写作视为一次行孝。”“行孝”,即遵循孝道,一般指其父母。郭文斌视其写作为行孝,似乎“农历”即为他的“父母”。这似乎暗示着人们与“农历”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而这种“孝悌”正是此作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深层原因。这一点在其叙事手法上得以体现,《农历》以民间农历15个传统节日为序,开端于“元宵”结束于“上九”,每一个节日各为一篇。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叫上庄的村子,有一户人家,“大先生”膝下育有两男两女,长女三月已出嫁,长子四月也已搬到天水,家中剩下父亲、母亲、姐姐五月和弟弟六月,小说分别讲述15个节日下一家人庆祝节日的日常场景和生活对话。作者并未浓墨重笔地记叙节日祭祀礼拜的各种风俗场景和礼器,完全以姐弟俩为视角,通过人物对话,描绘节日生活,毫无刻意渲染,在一种温润的仪式下完成了其孩童到“人”的成长。这种源远流长而持续的中华传统节日特有的亲近感和仪式感,让广大读者在平淡的生活中、在一年15个节日的来往迎送之中自觉而不自知地成长。这种成长是带有厚重感和庄重感的,是可持续影响人的生命意义的。
  二、天然的集体无意识
  小说中多次萌动着懵懂的爱恋,如果仅仅说是姐弟亲情,显得不是那么客观,某种程度上隐约暗含着男女之恋的情愫。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中“姐弟”的叙事模式可以隐形地追溯到民间女娲伏羲的故事。据民间故事可考,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两人均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此外,苗族有“伏哥伏妹治人烟”传说,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有着数不清的分离与融合,剥离政治因素,在民间信仰里,不可置否的要承认大家本是同根生。伏羲女娲传说遍布全国,流传并沿袭至今,便是这一事实的最好佐证。可以说,基于这一形象的投射,文本的“行孝”便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类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作者,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时似乎也完成一次行孝。在阅读中,读者视角一般会以小说主人公视角出发,跟随着姐弟倆,即民间文化中人类的创世神和创世女神,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庆典。其中,这种民间人物符号带来的是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接受。恰恰是这些,让生命本源的认同感在作品人物身上得到实现,读者从内心自觉地愿意在一个个神圣的节日仪式下被化育,被祝福,在仪式之中完成自我成长。在历史的新旧更替和生与死的来往祝福中,生命的神圣崇高感逐渐凸显。受深厚的民间文化背景和情结影响,读者带入情感更为自然,着就是书中所提及的“天意”。
  三、理性下的崇高信仰
  与民间伏羲女娲传说不同的是,《农历》更为理性,更为和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收录了三篇流传在甘肃张家川县、天水市和徽县的有关伏羲、女娲兄妹洪水后婚配的神话。天水正是长子四月搬家之地,作家小说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吻合或许是无意识的,但是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接受认同感。兄妹婚恋是禁忌,但是放之儿童视角来看,又显得纯真、朴素。弟弟一直盼望的是姐姐不要嫁人,不要离开他,而姐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弟弟的情感似乎发生着什么变化。文本多次出现类似情景,弟弟看姐姐内心荡漾,发觉姐姐透露出别样的美,别样的迷人,亲近的欲望抑制不住,格外强烈。姐姐喜欢弟弟哄她,喜欢躲在门后听弟弟下话,认为这种感觉美极了。这种被异性美好吸引的朦胧爱恋在作者诗意的语言下只剩下了童贞视角下对成人世界的美好初探,展现的是真实自我的人性本质。小说以纯真的儿童本位视角,讲述世间的真善美,关怀着成人缺失的欢喜和人类自身的矛盾。孩童叙事方式淡化了世俗禁忌,超越了民间伦理道德约束。在作者的诗性语言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美好。
  四、结语
  《农历》一书无疑是能养育和唤醒人们内心宁静、美好、温暖和崇高的文字,这也是作家创作之初衷。“伏羲女娲”神话传说背后具有强大的中国民间信仰,农历节日生而具有庄重而又温暖的仪式感,作品给予了受众一种悄无声息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包含现代理性的光辉,有着跨时代、跨区域的超越意义。作品带领读者自觉地一次次去完成行孝,完成自我成长和共同成长。在作者孕植的那样一块吉祥土地之上,在传统时令节气的仪式之中,人们不断找寻快乐、温暖和自我救赎。小说《农历》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让农历精神上升至文化人类学的精神高度。
  (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欧阳雨婷(1996-),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立春  心中住进明媚  一寸寸明亮  吞噬了陰影霜雪  春风行进,马蹄密集  漫山遍野的沙沙声  惊醒了蓓蕾流水  复苏,是光与光的渡劫  是绿意重返人间  是一场穿越的爱恋  奔赴心中不老的春天  春风进  一路用温润降服冰寒  一路白雪的虚构  呈出大地的骨感  如果春风算是埋葬  那么渐远的冬天  不知埋葬了多少雪花的圣洁  当我再次写到春风  请允我梦见一片骚动的树林  那些休眠的,半醒的
期刊
胡新春,河南省作协会员,《陈州文学》编辑。作品见《意林》《短篇小说》《小小说月刊》《佛山文艺》《河南日报》等。曾获周口市第三届、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一  老改坐在河闸上,望着河湾里浑浊的水发呆。一只灰喜鹊拖着尾巴从他头上飞过,像呼隆隆滚过一道黑烟,朝着北边的劳教农场去了。  老改知道,那只老鳖就在水底一片烂泥里趴着,或者藏身在河岸拉拉秧里曬太阳。秋日的阳光明晃晃的,晒着它硕大的鳖盖。老改
期刊
有薄荷味的阳光照耀世间  成熟的少女像初绽的花蕾  捧出了内心快乐的晶莹,幸福的小闪电  圈里的羊群,被牧羊人赶往天空  寻找慈悲的上帝  一座山的绿,一条小溪的清澈都在眸子里了  花草们熙熙攘攘,无限拥挤  纷纷把雨水的珍珠捧在掌心  一些动物们开始发情  比如一只猫声嘶力竭  发出令人亲热的诱惑。有的动物们却惧怕雷声  躲在洞中,偶尔探出一下头  辨别雷雨是否来临,又胆怯地缩了回去  一些人间
期刊
五月,细雨在艾香里低啜  撒一杯雄黄酒,送一篮糯米粽  ——鱼儿  莫坏了先生贵体  一簇浪花飞溅,三十里桃花泣血  八百里加急,宣读的是一纸罪状  金戈铁马翻炒着流放的灵魂  一声叹,别了风骚,別了  可爱的故楚  参禅的心  收紧尘俗的痛,装进背囊  潜行在浪尖风口  草香里捧起一张张笑脸  流水割开伤口,无药可医  江山万里,拱拱手  只留阶下称囚,半杯谗言尚温  偌大江湖  容不下一个“乱
期刊
茨木则子(1926-2006),出生于大阪市,被称为“日本现代诗的长女”。1952年参与创办诗刊《擢》,是日本现代诗坛的引路先锋。自1955年出版《对话》以来,共出版《镇魂歌》《寸心》《女人的话语》《看不见的邮递员》《岁月》等二十余部诗集,翻译的《韩国现代诗选》获得1991年读卖文学奖,在日本社会与文学界都极具影响力。  茨木则子少年体验过空袭与饥饿的滋味,十九岁风华正茂时迎来日本战败,后来经历了
期刊
秋泥,本名张凤玉,辽宁省作协会员,小说编辑,现居沈阳。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海燕》《辽河》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评论100余万字。有小说获2014年—2016年度“盛京文学奖”。  那天下午,我和老黄在铁西区卫工河边的烤串店喝酒,老黄是我曾经的同事,当年我们一起下岗的,我喜欢听他讲过去厂子里的人和事儿。喝了两瓶老雪后,老黄突然就提到了长青,
期刊
赵长春,新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作品有《我的袁店河》《我的袁店河传奇》《我的袁店河故事》《我的望窗季节》《我的花花诗界》。  日头落,狼下坡,放羊娃儿跑不脱。先吃头,后吃脚(家乡方言为juo),留下骨头搭个窝……这是我们罗汉山流传已久的儿歌。  日落的时候,我们也急着回家,虽然我们不在罗汉山上放牛。  我们是在袁店河畔放羊的,光才和我。  其实,不用我们着急,羊们也会在日头落山时准备回家,哪怕是
期刊
张国平,20世纪60年代生人,2003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小小说作品600余篇,在《作品》《当代小说》《啄木鸟》《佛山文艺》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出版《血色往事》《神手》《并非走眼》小说集三部。  1  何静怎么也没料到社长陈然会让她去采访郝歌生。  七天前,龙州发生了一起人质绑架案,龙湖分局民警郝歌生因为解救一名人质,身中数刀,险些丧命,目前还在医院里。郝歌生的事迹已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朋友圈
期刊
李为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山花》《江南》《长江文艺》等期刊,作品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期刊转载,出版小说集《从明天起》《每个人都有秘密》等。  1  陶平和吴燕吵了一架。  那晚他俩坐在防洪堤的旧石阶上,斜对面老海关的机械钟整整敲了12下。吴燕拎起酒瓶又灌了一口,伴着剧烈地咳嗽说,我决定给自己
期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概念最初是苏轼夸贊王维诗歌时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诗画理论的了解,其中包含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然后分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蕴藏的美学思想。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诗画理论”最直接的评述,表达了对王维诗歌的喜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