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穿越颐和园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的颐和园迎来了它今年最强的“穿越剧”——官方数据统计,仅黄金周7天,万寿山就接待了66.99万位“小主”的临幸。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一只鸭子而来。不是宫廷烤鸭,而是所谓的公共艺术大黄鸭。
  国庆后的双十那天,北京的风力到达7级。据相关技术人员曝料大黄鸭只能承受4级风力,若遭遇4级以上大风时不采取放气处理,很可能造成大黄鸭水下的锚绳被拉断,严重时会被吹走。于是工作人员怕大黄鸭不胜7级风力,所以只能预先放气,而当日的园内游客则无可避免地看到大黄鸭继在维多利亚港的变身后再一次成为“鸭蛋黄”。
  那天,售票处贴着“今日大黄鸭停展”的告示,游客询问工作人员何时复展,得到的是不太出人意料的仨字儿答案——“看新闻!”于是,“白来一趟了……”、“就是来看鸭子的,不然谁跑来这儿散步?”、“这鸭子质量不行啊……”不绝于耳,一路步行至十七孔桥的短短几百米中,所有的声音都围绕着这只外来萌货。
  黄鸭“入侵”慈禧后花园
  橡皮鸭作为全球经典的浴盆玩具造型,几乎就是童年的代名词。这只席卷全球的大黄鸭,闯过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4个城市来到慈禧后花园。当充满童趣的“大黄鸭”与端庄古朴的佛香阁出现在同一个空间画面里,俨然就是一组穿越剧。
  在颐和园中举办过的展览不多,可查到的大多是和历史有关,这次所展出的大黄鸭可谓是园内第一次这么大动静地迎接一位外国明星。来的人大多不是为了逛园子,基本都是来看鸭的——这对于颐和园来说,恐怕是头一回有了这样的待遇。
  1914年 ,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想来早已作古的溥仪先生绝对不会料到,在99年以后,前来参观颐和园的客人关注和聚焦的不再是他家花园里的湖光山色与雕梁画栋的遗迹,而是一只漂洋过海且耳熟能详的橡皮鸭。
  真是人怕出名鸭怕黄。有网友作诗曰:“万头攒动不为花,洋客莅临西后家。欲知何故人空巷,昆明湖上一黄鸭。”即使因为受大风影响,也丝毫不影响人们举起手中相机,从对岸佛香阁到十七孔桥360度无死角地拍摄鸭蛋黄的场面。国人历来爱新鲜爱追星,反正这颐和园也不会跑的,黄鸭当红时,还是赶紧追着这个国际明星过把粉丝瘾吧。
  看,十七孔桥与佛香阁遥遥相对,原本这安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难得一处美景,却在大黄鸭到来后变得人潮涌动五味杂陈;颐和园,多少历史多少记忆,但那份天大的重量却被大黄鸭的一份天真一份戏谑所轻轻解构暗暗瓦解。因此,这场“穿越”的政治正确性实在值得探讨。
  黄鸭收门票与背后的生意经
  大黄鸭初到北京时,先在园博园逗留了半个月吸引游客观览,但100元的门票确实令不少人望而却步。相对昂贵的门票不由得让人觉得这是有关部门企图借着公共艺术的展示变向敛财。
  后来大黄鸭转战颐和园,单就黄金周颐和园总体67万人次的客流量、每张门票30元来算,7天就有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进账。曾有网友质疑道:“为什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就是免费的,到了北京就得买票呢?”“公共艺术不是应该放在公共空间么,大黄鸭到了北京怎么就收费了?”
  据有些媒体报道,“鸭爸”霍夫曼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对收门票这一做法表示过不满,因为大黄鸭在其他地区展览时,都没有门票这档子事。于是咱们只能认命说,任何事物到了国内,都会沾上“中国特色”的光。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谈到过,公共艺术与商业艺术应作出区分,公共艺术不同于商业艺术,不能做商业收费,如果收费,就是放弃了公共属性。大黄鸭是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共空间为公众分享。
  另外,在十七孔桥放置大黄鸭的旁边,以及颐和园北门入口附近,还有北京国际设计周贩售小黄鸭的摊点数个。笔者从设计周的正版小黄鸭出售点了解到,这次相关部门专门为大黄鸭进京赶制了10万只无编号的,以及5000只有编号的小黄鸭,分别售价是99元与299元人民币。而在黄金周期间,十七孔桥贩售点出售的限量版有编号小黄鸭所剩无几,而无编号小黄鸭卖出10000多只!
  其实,颐和园之类的历史名胜,要开动脑筋努力盈利以保持良好运营和维护也不算难。仔细想想园内,那些慈禧动用万千白银建造的楼阁、佛香阁上的苏式彩画、光绪皇帝在那儿与康有为聊变法、万寿山与昆明湖的无限夕阳……这些都无法变成实物或礼品让游客带回家,而那种一分钟快照和每张十块钱的地图是无法让游客尽兴的。在艺术大行其道、国人富强袋里有钱的形势下,完全可以向故宫学习开发一些有创意有美感的衍生品,就不用光靠着展览大黄鸭这种公共艺术事件来挣钱了。
其他文献
《财富堂》:您读书的时候学习的是钢琴,为什么后来没有走上音乐之路?  靳羽西:如果你不是郎朗,为什么要一直弹钢琴。我努力过,发现自己成不了朗朗,就决定放弃,探索其他的天赋。  《财富堂》:您被人们奉为“时尚教主”,您自己怎么理解时尚?  靳羽西:其实适合你的就是时尚,人要想美丽,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气质风格,现在经常看到很多人,一整个身体都穿着贵得不得了的衣服,但是并不漂亮。  《财富堂》:您个人
期刊
她化精致的妆,穿大红色的丝绸袍子,留着永远不变的“童花头”。第一眼见到靳羽西,有种颇不真实的感觉——在她流淌着艺术气息的上海豪宅里,她像一个被精心呵护的艺术品,时光的痕迹无处可寻。举手投足间,当年电视节目里神采飞扬的笑脸依稀可辨,她总是带着满满的自信,“你好,我是靳羽西!”  这是工作严格不怠惰的羽西  整个采访过程中,她非常放松。虽然还带着“倒时差”的困顿和疲乏,她仍一边接受着采访,一边用手机更
期刊
佳士得于9月26日晚举行了第一次在中国内地的拍卖会。  此次拍卖规模并不大,39件拍品包含画作、雕塑、珠宝、名表和红酒,  总成交额约合1.54亿元人民币。  这是国际拍卖公司首次获准在中国内地独立举办拍卖活动,  但它引人注目的地方却远远不止这一点。  拍卖会后的一个多月里此举持续在网络上引发各方热议。  本刊特邀两位熟悉艺术市场的资深人士撰写眼光独特的评论文章,  同时摘选了网上的种种言论,以
期刊
“2013年中国收藏界艺术界最大的事情之一便是苏富比、佳士得相继开进内地市场,开启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国际化大幕。这是一种类似官方的语言,但对于普通围观者来说,只是想看看这场国际大戏的开场会给之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  佳士得的上海成交提不上嘴吗?  佳士得今年9月份内地首拍在上海成交了1.5个亿,这是什么概念?10月份,香港苏富比成交一张曾梵志代表作《最后的晚餐》,1.8亿港币,折算成
期刊
快一年了都没再对艺术市场指手画脚了,今天佳士得来到了家门口,忍不住要出手一次,纯粹个人观点,好叫诸位知道,佳士得是怎样在布一个局。  佳士得上海首拍最大的特点,是拍品非常混搭,有红酒、珠宝、钟表,还有主打的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里又包含不少显眼的西方作品。不少人会以为这是佳士得被限制拍卖文物之后,不得已的选择,但在我看来,即便政策对外资拍卖行开放,佳士得内地的首秀很可能依然是一个大杂烩。  用一句话
期刊
来自电视主持人行业的金铃小姐担纲首拍的拍卖师。这位曾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全国十佳主持人现在已成为国内顶级拍卖师。她火红火红的套装、铿锵有力的中英双语报价、诙谐幽默的谈吐,均给本场拍卖带来额外关注。  预展期间,佳士得的媒体预展也做得非常详细。各个部门的专家都一一介绍了相关展品,当轮到佳士得外籍专家用英语介绍的话,就会特地安排内部管理人员再次进行中文口译。  不少媒体拿到了这样的灰色邀请函,到了静
期刊
@金楚浩  昨天晚上,和许多媒体人和收藏家一样,你和我,人在“香格里拉大酒店”现场,但并没有真正参加“佳士得”中国首拍,因为始终被拒之门外……收看视频,如同在家里看电视和上网,实际是在“隔岸观火”而已!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佳士得希望建立中西艺术对话的平台。从上周“首秀”来看,双向交流的平台能真正建立吗?一些艺术圈资深人士认为,佳士得只注重自己的口味,并不关注理解中国收藏家的口味,一些收藏家因
期刊
才女具惠善  具惠善,当今韩国最红的女影星之一,2002年,具惠善被韩国一知名网站推举成为网络“五大美女”之一,从此步入演艺界。  长得漂亮的女星也没什么稀罕,可是同时是影星、歌手、导演、画家和作家,将诸多领域的才华集于一身的才女加美女,你见过吗?  2010年,她导演的处女作《妖术》上映了,她一人身兼四职,集导演、演员、编剧、作曲于一身。2013年8月17日,具惠善又出席了韩国驻上海文化院举办的
期刊
韩天衡简介  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出版有《韩天衡书画印选》、《中国篆刻艺术》等四十余种。  首先衷心祝贺韩天衡美术馆于10月24日正式开馆。这个美术馆将成为“人文嘉定”的文化新地标,它虽然坐落于上海的西北
期刊
苏富比的首次“北京艺术周”带来了英国古董珠宝商  S. J. Phillips Ltd.五件难得一见的镇店之宝,均是举世闻名的欧洲皇室珠宝,  包括19世纪法国欧仁妮皇后珍珠配钻石吊坠胸针、18世纪俄罗斯皇室古董钻石花卉别针等。  其实在国际拍场上,每年也会有几件皇家古董珠宝格外夺目。  这些来自昔日荣耀女子的珍宝,每一件背后都诉说者曾经主人的跌宕故事。  在苏富比北京艺术周展览现场,最令人赞叹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