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的颐和园迎来了它今年最强的“穿越剧”——官方数据统计,仅黄金周7天,万寿山就接待了66.99万位“小主”的临幸。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一只鸭子而来。不是宫廷烤鸭,而是所谓的公共艺术大黄鸭。
国庆后的双十那天,北京的风力到达7级。据相关技术人员曝料大黄鸭只能承受4级风力,若遭遇4级以上大风时不采取放气处理,很可能造成大黄鸭水下的锚绳被拉断,严重时会被吹走。于是工作人员怕大黄鸭不胜7级风力,所以只能预先放气,而当日的园内游客则无可避免地看到大黄鸭继在维多利亚港的变身后再一次成为“鸭蛋黄”。
那天,售票处贴着“今日大黄鸭停展”的告示,游客询问工作人员何时复展,得到的是不太出人意料的仨字儿答案——“看新闻!”于是,“白来一趟了……”、“就是来看鸭子的,不然谁跑来这儿散步?”、“这鸭子质量不行啊……”不绝于耳,一路步行至十七孔桥的短短几百米中,所有的声音都围绕着这只外来萌货。
黄鸭“入侵”慈禧后花园
橡皮鸭作为全球经典的浴盆玩具造型,几乎就是童年的代名词。这只席卷全球的大黄鸭,闯过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4个城市来到慈禧后花园。当充满童趣的“大黄鸭”与端庄古朴的佛香阁出现在同一个空间画面里,俨然就是一组穿越剧。
在颐和园中举办过的展览不多,可查到的大多是和历史有关,这次所展出的大黄鸭可谓是园内第一次这么大动静地迎接一位外国明星。来的人大多不是为了逛园子,基本都是来看鸭的——这对于颐和园来说,恐怕是头一回有了这样的待遇。
1914年 ,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想来早已作古的溥仪先生绝对不会料到,在99年以后,前来参观颐和园的客人关注和聚焦的不再是他家花园里的湖光山色与雕梁画栋的遗迹,而是一只漂洋过海且耳熟能详的橡皮鸭。
真是人怕出名鸭怕黄。有网友作诗曰:“万头攒动不为花,洋客莅临西后家。欲知何故人空巷,昆明湖上一黄鸭。”即使因为受大风影响,也丝毫不影响人们举起手中相机,从对岸佛香阁到十七孔桥360度无死角地拍摄鸭蛋黄的场面。国人历来爱新鲜爱追星,反正这颐和园也不会跑的,黄鸭当红时,还是赶紧追着这个国际明星过把粉丝瘾吧。
看,十七孔桥与佛香阁遥遥相对,原本这安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难得一处美景,却在大黄鸭到来后变得人潮涌动五味杂陈;颐和园,多少历史多少记忆,但那份天大的重量却被大黄鸭的一份天真一份戏谑所轻轻解构暗暗瓦解。因此,这场“穿越”的政治正确性实在值得探讨。
黄鸭收门票与背后的生意经
大黄鸭初到北京时,先在园博园逗留了半个月吸引游客观览,但100元的门票确实令不少人望而却步。相对昂贵的门票不由得让人觉得这是有关部门企图借着公共艺术的展示变向敛财。
后来大黄鸭转战颐和园,单就黄金周颐和园总体67万人次的客流量、每张门票30元来算,7天就有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进账。曾有网友质疑道:“为什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就是免费的,到了北京就得买票呢?”“公共艺术不是应该放在公共空间么,大黄鸭到了北京怎么就收费了?”
据有些媒体报道,“鸭爸”霍夫曼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对收门票这一做法表示过不满,因为大黄鸭在其他地区展览时,都没有门票这档子事。于是咱们只能认命说,任何事物到了国内,都会沾上“中国特色”的光。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谈到过,公共艺术与商业艺术应作出区分,公共艺术不同于商业艺术,不能做商业收费,如果收费,就是放弃了公共属性。大黄鸭是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共空间为公众分享。
另外,在十七孔桥放置大黄鸭的旁边,以及颐和园北门入口附近,还有北京国际设计周贩售小黄鸭的摊点数个。笔者从设计周的正版小黄鸭出售点了解到,这次相关部门专门为大黄鸭进京赶制了10万只无编号的,以及5000只有编号的小黄鸭,分别售价是99元与299元人民币。而在黄金周期间,十七孔桥贩售点出售的限量版有编号小黄鸭所剩无几,而无编号小黄鸭卖出10000多只!
其实,颐和园之类的历史名胜,要开动脑筋努力盈利以保持良好运营和维护也不算难。仔细想想园内,那些慈禧动用万千白银建造的楼阁、佛香阁上的苏式彩画、光绪皇帝在那儿与康有为聊变法、万寿山与昆明湖的无限夕阳……这些都无法变成实物或礼品让游客带回家,而那种一分钟快照和每张十块钱的地图是无法让游客尽兴的。在艺术大行其道、国人富强袋里有钱的形势下,完全可以向故宫学习开发一些有创意有美感的衍生品,就不用光靠着展览大黄鸭这种公共艺术事件来挣钱了。
国庆后的双十那天,北京的风力到达7级。据相关技术人员曝料大黄鸭只能承受4级风力,若遭遇4级以上大风时不采取放气处理,很可能造成大黄鸭水下的锚绳被拉断,严重时会被吹走。于是工作人员怕大黄鸭不胜7级风力,所以只能预先放气,而当日的园内游客则无可避免地看到大黄鸭继在维多利亚港的变身后再一次成为“鸭蛋黄”。
那天,售票处贴着“今日大黄鸭停展”的告示,游客询问工作人员何时复展,得到的是不太出人意料的仨字儿答案——“看新闻!”于是,“白来一趟了……”、“就是来看鸭子的,不然谁跑来这儿散步?”、“这鸭子质量不行啊……”不绝于耳,一路步行至十七孔桥的短短几百米中,所有的声音都围绕着这只外来萌货。
黄鸭“入侵”慈禧后花园
橡皮鸭作为全球经典的浴盆玩具造型,几乎就是童年的代名词。这只席卷全球的大黄鸭,闯过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4个城市来到慈禧后花园。当充满童趣的“大黄鸭”与端庄古朴的佛香阁出现在同一个空间画面里,俨然就是一组穿越剧。
在颐和园中举办过的展览不多,可查到的大多是和历史有关,这次所展出的大黄鸭可谓是园内第一次这么大动静地迎接一位外国明星。来的人大多不是为了逛园子,基本都是来看鸭的——这对于颐和园来说,恐怕是头一回有了这样的待遇。
1914年 ,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想来早已作古的溥仪先生绝对不会料到,在99年以后,前来参观颐和园的客人关注和聚焦的不再是他家花园里的湖光山色与雕梁画栋的遗迹,而是一只漂洋过海且耳熟能详的橡皮鸭。
真是人怕出名鸭怕黄。有网友作诗曰:“万头攒动不为花,洋客莅临西后家。欲知何故人空巷,昆明湖上一黄鸭。”即使因为受大风影响,也丝毫不影响人们举起手中相机,从对岸佛香阁到十七孔桥360度无死角地拍摄鸭蛋黄的场面。国人历来爱新鲜爱追星,反正这颐和园也不会跑的,黄鸭当红时,还是赶紧追着这个国际明星过把粉丝瘾吧。
看,十七孔桥与佛香阁遥遥相对,原本这安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难得一处美景,却在大黄鸭到来后变得人潮涌动五味杂陈;颐和园,多少历史多少记忆,但那份天大的重量却被大黄鸭的一份天真一份戏谑所轻轻解构暗暗瓦解。因此,这场“穿越”的政治正确性实在值得探讨。
黄鸭收门票与背后的生意经
大黄鸭初到北京时,先在园博园逗留了半个月吸引游客观览,但100元的门票确实令不少人望而却步。相对昂贵的门票不由得让人觉得这是有关部门企图借着公共艺术的展示变向敛财。
后来大黄鸭转战颐和园,单就黄金周颐和园总体67万人次的客流量、每张门票30元来算,7天就有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进账。曾有网友质疑道:“为什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就是免费的,到了北京就得买票呢?”“公共艺术不是应该放在公共空间么,大黄鸭到了北京怎么就收费了?”
据有些媒体报道,“鸭爸”霍夫曼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对收门票这一做法表示过不满,因为大黄鸭在其他地区展览时,都没有门票这档子事。于是咱们只能认命说,任何事物到了国内,都会沾上“中国特色”的光。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谈到过,公共艺术与商业艺术应作出区分,公共艺术不同于商业艺术,不能做商业收费,如果收费,就是放弃了公共属性。大黄鸭是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共空间为公众分享。
另外,在十七孔桥放置大黄鸭的旁边,以及颐和园北门入口附近,还有北京国际设计周贩售小黄鸭的摊点数个。笔者从设计周的正版小黄鸭出售点了解到,这次相关部门专门为大黄鸭进京赶制了10万只无编号的,以及5000只有编号的小黄鸭,分别售价是99元与299元人民币。而在黄金周期间,十七孔桥贩售点出售的限量版有编号小黄鸭所剩无几,而无编号小黄鸭卖出10000多只!
其实,颐和园之类的历史名胜,要开动脑筋努力盈利以保持良好运营和维护也不算难。仔细想想园内,那些慈禧动用万千白银建造的楼阁、佛香阁上的苏式彩画、光绪皇帝在那儿与康有为聊变法、万寿山与昆明湖的无限夕阳……这些都无法变成实物或礼品让游客带回家,而那种一分钟快照和每张十块钱的地图是无法让游客尽兴的。在艺术大行其道、国人富强袋里有钱的形势下,完全可以向故宫学习开发一些有创意有美感的衍生品,就不用光靠着展览大黄鸭这种公共艺术事件来挣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