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掌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69-02
课堂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之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中历史课堂的成色,而现实课堂提问还常有不如意之处。如提问过多过烂的现象,过少过于集中的现象,过难过易现象,过于主观性现象,过于理性与感性的现象,过于呆板与程式化现象,过于随意的现象,过于形式化和刻意追求的现象等等。说明我们还疏于对它的掌控,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一 提问的时间维度
提问是放于课之初,还是课之中,还是课之尾,还是兼而有之,这些对于教者而言应有预案与准备,而且这种预案又因课堂的具体进行情况需作调整的心理准备。当然,一堂课提问的整体时间长度和个体提问的时间长度对于课堂对于学生都应有个理想的尺度──应与课堂与学生与问题相对应相谐调,当然也存在灵活随机处理的问题。
二 提问的对象
提问的是个体的学生还是面向整体学生?提问什么样的个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是否采用不同的提问思路、方式、方法、尺度、策略?被提问的学生心理特征状况如何?老师对此是否心中有数?被提问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可能会怎样?可能产生的答案会如何?教者下一步应对的策略与办法是什么等等,如此诸多问题应成为老师思考准备的范畴,而不是问题的简单抛出。当然这些问题既取决于学生又取决于老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问不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而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现实基础,知识客观基础,思维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答,而教者需即时及时进行调整,以求最大化有益于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发展。
三 提问的时机问题
如:先提出问题再找出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先点出学生再抛出问题,两者虽只是出场次序的问题,但很明显,对于学生的反映与产生的心理效果和可能回答出的结论成色及学生获得的在这一过程的锻练,肯定是不同的。如:学生回答问题过程表现出的不同状况,老师在临机状态下就需要掌控,或指导,或肯定,或激励,或延深,或斧正,或补充……。如:学生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思维情境,表现出或压抑或亢奋或跃跃欲试……教者就需极高的观察与掌控能力,更好地促成学生智慧的迸发和内心体验的满足。
四 提问的难度,提问的深度,提问的梯度,提问的坡度
什么样难度的问题对于学生是恰当的,恰当之于不同的学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是学生决定提问的难度,老师引导难度层次的提升或下降,老师所要达到的只不过是通过提问促成学生思维的锻练与智慧的成长。达到这一要求,也就解决了提问中的诸多技巧疑难。难度与深度总是一个令多数学生畏惧的概念,对于提问而言更为如此,更何况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接受问题的考验,使本有的难度与深度也就更向正方向加剧,当然我们知道难度与深度往往是孪生,所以课堂提问的难度与深度是需要审慎的。梯度是提出一组问题在质量难度上向上(下)层次间距,也可以理解为提出的问题本身之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间隔距,它往往表现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层级,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梯次思考。很明显这里有向上的梯度性还是向下的梯度性的要求,是提升还是降低就得依具体的提问情境了,也就是针对什么样的学业学生,还是什么样的群体学生的问题。使问题得到不断的推进,学生得到相宜的锻练与提高,这在提问中是个学问和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问的坡度与梯度有些相似,但又存在着不同,因为坡度更多地强调同一问题沿着怎样的难度持续上升与下降,重心在于问题的连延性。很明显这类问题设计的质量对于学生持续性思维能力培养拓展加深是非常重要的。
五 提问的质量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最关键的是所提出的问题的水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的以原因、性质、特点、实质、认识、评价等等为出发与依托,从而有利于历史益智性、启发性、思辨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开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与重现,这更符合与贴近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第六,提问是预设的还是在新的情境下灵感促成的。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多的是预设的,或者说全部是预设。我们尚不多见灵感促成性提问,即课堂提问过程中师生相互激发智慧撞击生成了新的问题,是问题中升成问题,包括教师讲课过程中因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探究形成的智慧生态下的灵感激扬,当然也有学生在回答提出的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智慧,甚或出乎于预设之外,出现新的问题并具有着事先不曾想到的新意,使人震憾心生豁然激发探讨。这种情境下的提问,迸发出了更多的智慧和真诚,是课堂达到更高境界的标志。如这种情形在历史课堂教学经常性出现,说明我们是真情投入教学,是对学生真正尊重了,是课堂的重大收获。当然,这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全情投入才会撞击出的提問情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提问很难掌控,但值得我们追求,因为此时师生都会很快乐!
七 所提问题的属性问题
即提出的问题是单一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是孤立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是仅为个体的问题。)还是组合式的问题。一般意义上讲,组合式问题保持所提问题的连续性、连贯性,保持问题向深刻方向发展,在时间容度允许情况下,更应为课堂所设计与常用,对于课堂和学生会更有意义。
八 提问的方式问题
在提问中同学间的比较性与相互的指正补充是必要的,会激发很好的提问效果,有益有助于学生。如将pk的方式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提问,使同学们在回答的多少、深浅、优劣等等方面处于pk比较中,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需要事先的准备和过程中的调动等大量工作,当然教师的素养与能力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是要有相当的标准与尺度。
九 提问的氛围──多维性、民主性、平等性
也就是说问题是可以确定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师生环境及课堂环境不见得确定,应允许提问多情境的出现,应允许多元回答,多向、多项回答,多角度回答,应允许活跃气氛的出现与保持……。因为历史课堂需要如此,高中历史课堂需要如此,历史学科需要如此。师生立于民主平等互动角度,老师不应孤立于问题之外,应成为深化问题的要素与因素,共同深入到问题之中,共同推动问题的探究深化解决。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掌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69-02
课堂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之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中历史课堂的成色,而现实课堂提问还常有不如意之处。如提问过多过烂的现象,过少过于集中的现象,过难过易现象,过于主观性现象,过于理性与感性的现象,过于呆板与程式化现象,过于随意的现象,过于形式化和刻意追求的现象等等。说明我们还疏于对它的掌控,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一 提问的时间维度
提问是放于课之初,还是课之中,还是课之尾,还是兼而有之,这些对于教者而言应有预案与准备,而且这种预案又因课堂的具体进行情况需作调整的心理准备。当然,一堂课提问的整体时间长度和个体提问的时间长度对于课堂对于学生都应有个理想的尺度──应与课堂与学生与问题相对应相谐调,当然也存在灵活随机处理的问题。
二 提问的对象
提问的是个体的学生还是面向整体学生?提问什么样的个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是否采用不同的提问思路、方式、方法、尺度、策略?被提问的学生心理特征状况如何?老师对此是否心中有数?被提问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可能会怎样?可能产生的答案会如何?教者下一步应对的策略与办法是什么等等,如此诸多问题应成为老师思考准备的范畴,而不是问题的简单抛出。当然这些问题既取决于学生又取决于老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问不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而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现实基础,知识客观基础,思维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答,而教者需即时及时进行调整,以求最大化有益于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发展。
三 提问的时机问题
如:先提出问题再找出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先点出学生再抛出问题,两者虽只是出场次序的问题,但很明显,对于学生的反映与产生的心理效果和可能回答出的结论成色及学生获得的在这一过程的锻练,肯定是不同的。如:学生回答问题过程表现出的不同状况,老师在临机状态下就需要掌控,或指导,或肯定,或激励,或延深,或斧正,或补充……。如:学生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思维情境,表现出或压抑或亢奋或跃跃欲试……教者就需极高的观察与掌控能力,更好地促成学生智慧的迸发和内心体验的满足。
四 提问的难度,提问的深度,提问的梯度,提问的坡度
什么样难度的问题对于学生是恰当的,恰当之于不同的学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是学生决定提问的难度,老师引导难度层次的提升或下降,老师所要达到的只不过是通过提问促成学生思维的锻练与智慧的成长。达到这一要求,也就解决了提问中的诸多技巧疑难。难度与深度总是一个令多数学生畏惧的概念,对于提问而言更为如此,更何况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接受问题的考验,使本有的难度与深度也就更向正方向加剧,当然我们知道难度与深度往往是孪生,所以课堂提问的难度与深度是需要审慎的。梯度是提出一组问题在质量难度上向上(下)层次间距,也可以理解为提出的问题本身之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间隔距,它往往表现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层级,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梯次思考。很明显这里有向上的梯度性还是向下的梯度性的要求,是提升还是降低就得依具体的提问情境了,也就是针对什么样的学业学生,还是什么样的群体学生的问题。使问题得到不断的推进,学生得到相宜的锻练与提高,这在提问中是个学问和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问的坡度与梯度有些相似,但又存在着不同,因为坡度更多地强调同一问题沿着怎样的难度持续上升与下降,重心在于问题的连延性。很明显这类问题设计的质量对于学生持续性思维能力培养拓展加深是非常重要的。
五 提问的质量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最关键的是所提出的问题的水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的以原因、性质、特点、实质、认识、评价等等为出发与依托,从而有利于历史益智性、启发性、思辨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开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与重现,这更符合与贴近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第六,提问是预设的还是在新的情境下灵感促成的。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多的是预设的,或者说全部是预设。我们尚不多见灵感促成性提问,即课堂提问过程中师生相互激发智慧撞击生成了新的问题,是问题中升成问题,包括教师讲课过程中因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探究形成的智慧生态下的灵感激扬,当然也有学生在回答提出的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智慧,甚或出乎于预设之外,出现新的问题并具有着事先不曾想到的新意,使人震憾心生豁然激发探讨。这种情境下的提问,迸发出了更多的智慧和真诚,是课堂达到更高境界的标志。如这种情形在历史课堂教学经常性出现,说明我们是真情投入教学,是对学生真正尊重了,是课堂的重大收获。当然,这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全情投入才会撞击出的提問情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提问很难掌控,但值得我们追求,因为此时师生都会很快乐!
七 所提问题的属性问题
即提出的问题是单一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是孤立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是仅为个体的问题。)还是组合式的问题。一般意义上讲,组合式问题保持所提问题的连续性、连贯性,保持问题向深刻方向发展,在时间容度允许情况下,更应为课堂所设计与常用,对于课堂和学生会更有意义。
八 提问的方式问题
在提问中同学间的比较性与相互的指正补充是必要的,会激发很好的提问效果,有益有助于学生。如将pk的方式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提问,使同学们在回答的多少、深浅、优劣等等方面处于pk比较中,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需要事先的准备和过程中的调动等大量工作,当然教师的素养与能力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是要有相当的标准与尺度。
九 提问的氛围──多维性、民主性、平等性
也就是说问题是可以确定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与师生环境及课堂环境不见得确定,应允许提问多情境的出现,应允许多元回答,多向、多项回答,多角度回答,应允许活跃气氛的出现与保持……。因为历史课堂需要如此,高中历史课堂需要如此,历史学科需要如此。师生立于民主平等互动角度,老师不应孤立于问题之外,应成为深化问题的要素与因素,共同深入到问题之中,共同推动问题的探究深化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