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现象
栏目主持/鲍 红
本刊讯 8月13日,由书业营销策划人沙龙发起举办的“社店营销企划研讨会”拉开“战幕”。北京地区出版单位与近40家新华书店及民营书店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就社店营销唇枪舌战。
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互不了解,书业营销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出版社出版的书卖不出去,造成很多退货;另一方面,读者想买的书又买不到。目前,很少出版社实现了公司化运作,营销明显滞后于市场,出版社与书店很难在营销上实现对接。
书店:你不了解我们
“目前,其实大多出版社并不了解我们。”浙江图书大厦总经理徐冲有些情绪地说,“大多数出版社对书店的了解小于书店对出版社的了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书店营销人士纷纷响应:“我们书店有自己的定位,少儿和文教是经营的重点,但却接到很多出版社的经管励志书订单。”
国林风书店总经理李松指出,一些出版社不但对书店不了解,其业务人员甚至对自己的产品都不怎么了解。新书一出来,就开始“通发”,而“发非所发”,往往把书发到了并不卖这类书的书店。结果,书没上架就被退了回去,出版社不知是怎么回事,还抱怨书店的不是。
还有出版社将自己的重点书强加给书店,但是,“你的重点书,不见得就是我们的重点书。你的重点书,并非所有书店的重点书。重点书不见得就好卖,好卖不见得就是好书。”
书业营销:沟通第一重要
多数书店营销策划人士认为,营销最重要的是沟通,是互相了解的过程,是“沟通+互动=连动”。
怎么沟通呢?方式有很多。比如,多搞些宣传活动。搞活动除了看现实意义,还要看到它的战略意义。比如,有时候搞一次签售,可能并没卖出几本书,但它拉近了出版社、书店、读者三者的距离,而三者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有的出版社已经走出这一步,并在与书店的沟通中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书店要清楚所属消费对象的组成、构成特点、消费水平,等等,出版社也应该清楚。而这点不沟通就很难知道。比如中关村图书大厦,地处文化教育圈,消费对象主要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公司职工等组成,开学前后是销售的高峰时段。如果出版社对此不了解,就很难在那块区域市场把营销做好。
店社之间:应加强对话
“社店营销沟通应该是一个全过程。”中关村图书大厦总经理孟凡洪说。这个过程中,营销宣传当然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有与会人士指出,社店之间必要的对话很多。相当一部分读者在书店买不到想要的书,主要是由于流通渠道和产品信息不畅。有的出版社不太在意图书的基本信息,或提供的销售图书信息混乱,没有统一标准,给书店整理带来巨大负担。出现断货时,还会贻误销售时机。而且,许多出版社对添货不够重视,供货速度太慢,一般是读者等着买,而书始终没到。据统计,目前图书市场的二次添货,满足率仅为34%。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出版社已向书店派驻店编辑,收集图书销售信息,直接与书店对话。发现自己提供的书名、版别、作者、定价零乱后马上改进,实行标准化制作。有的还在订单上附一条形码,大大方便了检索。
在流通方面,出版社还没什么动作。不过,有的书店已开始建设自动化物流生产线,可保证外埠24小时内到货,内埠最快6小时以内。尽管如此,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书店——他们一般24小时供货,外埠能6小时内到货。
总之,出版社应该同书店一起行动起来,减少重印的流程,加快供货的节奏,从而有效扩大销售。
栏目主持/鲍 红
本刊讯 8月13日,由书业营销策划人沙龙发起举办的“社店营销企划研讨会”拉开“战幕”。北京地区出版单位与近40家新华书店及民营书店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就社店营销唇枪舌战。
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互不了解,书业营销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出版社出版的书卖不出去,造成很多退货;另一方面,读者想买的书又买不到。目前,很少出版社实现了公司化运作,营销明显滞后于市场,出版社与书店很难在营销上实现对接。
书店:你不了解我们
“目前,其实大多出版社并不了解我们。”浙江图书大厦总经理徐冲有些情绪地说,“大多数出版社对书店的了解小于书店对出版社的了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书店营销人士纷纷响应:“我们书店有自己的定位,少儿和文教是经营的重点,但却接到很多出版社的经管励志书订单。”
国林风书店总经理李松指出,一些出版社不但对书店不了解,其业务人员甚至对自己的产品都不怎么了解。新书一出来,就开始“通发”,而“发非所发”,往往把书发到了并不卖这类书的书店。结果,书没上架就被退了回去,出版社不知是怎么回事,还抱怨书店的不是。
还有出版社将自己的重点书强加给书店,但是,“你的重点书,不见得就是我们的重点书。你的重点书,并非所有书店的重点书。重点书不见得就好卖,好卖不见得就是好书。”
书业营销:沟通第一重要
多数书店营销策划人士认为,营销最重要的是沟通,是互相了解的过程,是“沟通+互动=连动”。
怎么沟通呢?方式有很多。比如,多搞些宣传活动。搞活动除了看现实意义,还要看到它的战略意义。比如,有时候搞一次签售,可能并没卖出几本书,但它拉近了出版社、书店、读者三者的距离,而三者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有的出版社已经走出这一步,并在与书店的沟通中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书店要清楚所属消费对象的组成、构成特点、消费水平,等等,出版社也应该清楚。而这点不沟通就很难知道。比如中关村图书大厦,地处文化教育圈,消费对象主要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公司职工等组成,开学前后是销售的高峰时段。如果出版社对此不了解,就很难在那块区域市场把营销做好。
店社之间:应加强对话
“社店营销沟通应该是一个全过程。”中关村图书大厦总经理孟凡洪说。这个过程中,营销宣传当然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有与会人士指出,社店之间必要的对话很多。相当一部分读者在书店买不到想要的书,主要是由于流通渠道和产品信息不畅。有的出版社不太在意图书的基本信息,或提供的销售图书信息混乱,没有统一标准,给书店整理带来巨大负担。出现断货时,还会贻误销售时机。而且,许多出版社对添货不够重视,供货速度太慢,一般是读者等着买,而书始终没到。据统计,目前图书市场的二次添货,满足率仅为34%。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出版社已向书店派驻店编辑,收集图书销售信息,直接与书店对话。发现自己提供的书名、版别、作者、定价零乱后马上改进,实行标准化制作。有的还在订单上附一条形码,大大方便了检索。
在流通方面,出版社还没什么动作。不过,有的书店已开始建设自动化物流生产线,可保证外埠24小时内到货,内埠最快6小时以内。尽管如此,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书店——他们一般24小时供货,外埠能6小时内到货。
总之,出版社应该同书店一起行动起来,减少重印的流程,加快供货的节奏,从而有效扩大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