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程序设计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和解是对民事诉讼标的的一种建立在当事人和解基础上的处置程序与方法。通过执行和解,既能有效保证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高度的“意思自治”,维护权利的实现,确保义务的承担,又能低成本无对抗地实现法院判决指向的目标,维护法律的尊严。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通过引进执行和解,恰当处理“检察机关介入、法院判决、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这三方的关系,可有效减少讼累,减轻检察机关办案负担,同时达到法院满意,公平正义得到充分维护的目的。
  
  一、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概念
  
  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过程中,在与人民法院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为前提,本着依法办事、平等尊重、公平合理的原则,主持当事人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内容再次进行协商,达到和解结案的一种办案方式。能够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内容进行再次协商,是民事案件当事人特有的一项权力,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不过是当事人意志和意志分割的记载和调和书。换言之,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必须以当事人的权利终极处置为极限和前提。这不仅给执行和解提供了法理基础和可能,也无疑为我们设置了执行和解的范围。
  
  二、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在不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当事人可以对一切判决、裁定以及调解书要求执行和解,但为了维护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稳定性,对没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当事人要求执行和解,检察机关不予干预,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以及案件的实际情况便宜行事。除此之外,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范围还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和裁定,虽符合抗诉条件,但通过执行和解,变更当事人之间的部分利益,当事人能够自动履行的;
  2、判决、裁定存在一定错误,经过执行和解的“微调”,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自动履行权利义务的;
  3、当事人对于法院出具的调解书申请抗诉,经过检察机关进行执行和解工作,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
  
  三、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注意事项
  
  目前,法律还没有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相关规定,对此项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规定的空白、实践的积累给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为了使相关探索具有有益性和可操作性,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针对内容是存在错误或瑕疵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对于经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正确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不予受理。对存在错误或瑕疵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检察机关可以采取抗诉、提出检察建议和进行执行和解等多种处理措施,抗诉则因其本身的对抗性和周期长以及检法两家认识的不一致等因素,往往达不到当事人期望的理想效果。而检察建议因为建议的柔弱性往往不能引起人民法院的应有重视。执行和解则由于载有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事诉讼原则,使检察机关针对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错误和瑕疵更有监督的力度。
  2、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前置程序是与人民法院的良好沟通。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针对的是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为了表达对法院的尊重以及对法制尊严的共同维护,检察机关在启动执行和解程序前,应充分做好与法院的沟通工作。沟通的形式以向法院送达《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告知书》为宜。具体告知内容应包括:案由以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法院判决、裁定以及调解结论、检察机关审查后结论及其依据和理由、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相关内容等。法院在没有切实依据的反对理由的情形下,应及时函复检察机关,支持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共同维护法制的权威。
  3、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应在法院主导,检察机关监督之下进行。执行和解是一种特殊的执行方式,是执行的深化和继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取得检法两家的共同认可后,通过对当事人权利的部分变更和调整,为最终确认和落实当事人的相关权益奠定了良好基础,圆满结案成为可能,法院主导、检察监督的结案模式使案件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四、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的程序设计
  
  综上所述,办理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案件,一般应经过以下程序:立案、审查、向当事人双方发放执行和解征求意见书、向法院送达《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告知书》、制作《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结案书》。需要说明的是,在发现当事人以执行和解为“技巧”,借故执行和解故意拖延执行时间,并无和解诚意的情况后,应立即终止和解程序,交由法院强制执行,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避免“和而不解”,久拖不决。
  总之,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是办理民事申诉案件的一道“减压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当事人通过执行和解程序,既可充分表达意愿,又能有效实现权利,还可促进日后合作,司法机关既节省了诉讼成本,又实现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于人于己于国家于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民事行政检察执行和解应在探索中推广,在推广中逐步进入立法程序。
其他文献
新律师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并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律师法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主要是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分别体现为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和庭审议论豁免权。其中,涉及刑事侦查程序的主要是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检察机关渎职侵权犯罪侦查部门如何适应新律师法具有极其重
期刊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现代法律意识则是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从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法律意识;培育    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
期刊
讯问中的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产生侥幸、畏罪、对立、悲观的消极心理,它们就象四块巨石,横在犯罪嫌疑人的面前,提醒他:不可以如实交代:但同时,在讯问人员的工作下,犯罪嫌疑人也会产生促其交代的积极心理,这些心理又象磁铁,吸引了犯罪嫌疑人,催促他:还是说了吧。在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的同时作用下,犯罪嫌疑人必须作出选择:交代还是不交代?那么,犯罪嫌疑人权衡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最后抉择的“本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事故、公害事故的大量出现,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几乎不可能,各国基于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和照顾弱者稳定社会的政策考虑,相继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将该原则视为特别原则。本文就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与相关原则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正义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存在价值和立法目的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现代大工业
期刊
摘要:通过对2004年以来查办职务犯罪分析,论证了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提出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推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建议在查办职务犯罪中需要坚持法定主义、便宜主义、底线主义和“抓大放小”主义,做到打防结合、远近结合和德法结合。  关键词:查办职务犯罪;现状分析;党风廉政建设;立法思考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是反
期刊
摘要:近年来,监外执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在执行中由于多种原因,脱管、漏管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较大的不良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对此,本人结合单位多年来的法律实务,就当前监外执行案件监督难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监外执行;执法环境;原因    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的一种,是指对符合法定情形的罪犯采取不予监禁,放在社会上交由基层组织监督和基层公安机关执行相结合的刑罚执行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刑法未对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予以明确规定。基于我国现有刑法体系、立法价值的要求以及考虑到司法实践的需要,过失不能成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应包括“故意加实含的复合罪过形式”。  关键词: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实含的复合罪过形式  我国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
期刊
一、拆迁职务犯罪领域贿赂犯罪发生的原因    拆迁职务犯罪领域贿赂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集中,监督缺失。  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为了方便起见,将一些决定性环节交由一个组织来负责,而且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关键环节的监督,这样给这个负责组织形成权力独占的局面,最终产生了腐败。在拆迁工程的发包、工程量的核定、房屋残值的确定等方面缺乏审查监督措施,也缺乏具体的审核人员
期刊
摘要:检察工作服务大局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即立足检察职能服务大局、立足党的领导服务大局、立足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服务大局。立足检察职能服务大局要求检察机关从自身拥有的法律监督职能出发,强化职能服务大局;立足党的领导服务大局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大局;立足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服务大局要求检察机关建立在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筑牢社会主义检
期刊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的调查收集证据职责范围。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简称法院调查)作为当事人举证的补充,为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我国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现行的案件调查收集证据权(简称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