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l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背景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和内容脱离实际等原因,引起了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学没有很好地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问题。学生们对“大道理”的反感,并不是由于道理上不接受,而是对这套话语系统反感。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同样引发授课教师的深思:为什么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领情甚至反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了问题。不是思政课教师没水平、没经验、不努力,而是我们应该改变思政课的“大道理”盛气凌人却又肤浅呆板、空洞枯燥的面目。
  作为高职院校,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课改革,必须将 “立德树人 ”的政治责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岗位上。思政课教师必须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必须体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生活化,必须注意课程的政治性、政策性、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改革出路,就是要实施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方式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志愿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理念
  1.遵循思政课教学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统一
  社会转型的冲击,已成为高校思政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经偏离了传统道德规范。学生中出现了集体观念差、缺少合作意识、同学关系冷漠、交往功利化、学习目标狭隘、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道德层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忽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诉求,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程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社会功能,二是课程的个体功能。课程教学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政策理解能力、政策消化吸收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这一社会功能必须以大学生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为前提。
  2.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的有益有趣原则
  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现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有益有趣。在有益的基础上尽可能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有益”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和启发性,“有趣”体现教学的有用性和实效性。有益无趣学生不配合,浪费教学资源;有趣无益偏离教学目标,实现不了教育功能。因此,课程教学资料的运用,既要对学生有启发又要学生感兴趣。
  3.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具体施行和操作过程中,细化每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单目标,分别提炼出单元、模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训练任务相对应,通过多样化学生活动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对应的能力和素质。
  4.教学内容的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从学生未来作为职业人角度来讲,严谨的工作作风、自觉的规则意识、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判断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将是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关键,也只有在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5.注重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培养
  从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角度,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在更加需要每个公民的现代教养,这是社会的期待。理性精神、民主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尊重、守法、民主、宽容、理性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选择提高现代公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现代教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与社会的零对接。
  6.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侧重于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没有把相应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素质。但是,健全人性、高尚人格等基本素质,会通过学生个体行为,首先体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其次表现在各类社会团体成员关系中,最后表现在社会一般性人际关系之中。因此,这部分内容选择最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人生价值导向社会价值,是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石,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因此,概论课教学内容应当突出学生高尚的情怀、乐观的态度、优美的情趣、健全的心理、正确的价值取向、远大的理想目标、广阔的视野、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三、“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思政课改革,至今已有四年时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学方法手段、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从教学管理到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实质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教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强调在教学环节中,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重心在“融”和“合”上,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素质训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   1.成立机构
  学校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意见》([2010]河职院党字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理实相融、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2011]河职院党字8号),制定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思政课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和几位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思政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学校思政课改革机构的成立,为学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明确目标
  我院的思政课改革主要是明确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在管理体制上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从简单互动、相互渗透直至融合的三步走目标。学校要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既能上好思政课,又能带好学生,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既有益又有趣”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树信仰、学做人”的教学目标。我们坚持从现实问题入手,做到贴近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思想实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每一堂课既有趣又有益,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侧重于学生世界观、政治观的培养;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上突出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和政策性;在教育的个体功能上,重在学生实践性、适应性、现代性、民主性培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侧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突出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教育,重在学生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现代公民素质;在个体功能上注重情感、态度的培育,增强学生对“怎样做好人,做好什么样的人”的全面把握和深切体悟。
  3.转换体系
  在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基础上,基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要求和学生自身成长要求与课程功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角色进行转化。我们在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再创造,将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概论》课程分“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方法的受益者”三个模块。《基础》课程角色分别是好儿女(孝心、孝行)、好学生(理想、信念、友谊)、好职员(规范、价值)、好公民(爱国、守法),并将情、理、法贯穿始终,另加课程入门、课程总结、课程讲座等内容。按照学生不同角色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在教学过程具体施行和操作过程中,分别提炼出模块、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多样化项目活动和任务训练,提升相对应的能力和素质。另开设《职业习惯》《职业情商》《职业通识》《宗教文化》《现代哲学》和《伦理学》等校级公共选修课程。2011年,在党委书记亲自牵头下,开设专门进行女性素质教育的《现代淑女》和专门针对男生的《现代君子》等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至此,我们构建了涵盖入学教育与军训、概论课、基础课、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德育实践和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等内容的“大德育”课程体系。
  4.创新方法
  我院思政课改革的实质是进行方法创新。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提出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政课改革的操作办法。具体来说,就是以活动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同时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校编训练手册和校编辅助读本,进行“三明治”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引导知行合一,坚持素质训练,尝试课程内容更有价值的外延;体验式、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调研式以及开设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并用,努力营造精彩生动的课堂氛围。
  我们精心设计训练任务,依据职业能力需要设置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的、能够考评的、能够提高能力的任务载体,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由学生具体负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项目,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锻炼职业核心能力。
  我们完善了思政课考核,考核方面突出四点:一是突出理论实践环节考核,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过程性考核,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把握和运用能力;三是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通过课程项目任务训练,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四是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考核,通过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考核,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目的。
  5.团队攻坚
  主要以团队攻坚和项目运作的方式推进改革。我们动员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组建模块及单元的教研团队并明确相应的教研任务,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校本教材和网络课程的立项。同时,我们确立了评改捆绑的具体操作办法,将思政课深化改革工作与思政课教师遴选、校内外培训与职教能力测评捆绑进行。具体做法有集体备课、示范带动、听课评课、结对帮扶、在OA系统开设“概论学堂”和“思修学堂”互动栏目等。
  四、改革成效
  “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转变理念是根本,明晰思路是基石,团队攻坚是关键。我们认为,我院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确立了“树信仰,学做人”的教学目标,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二是按照“既有趣,又有益”的基本要求,探索了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人生必修课的有效途经;三是建立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一岗双职”的队伍建设机制,紧密融合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教学内容;四是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大力拓展了德育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课改固化成果丰硕;德育资源深度拓展。
  五、结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思政课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有待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仍需不断努力。为此,我们真诚希望全体思政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把思政课改革推向深入。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2014年第1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对教材中王阳明心学内容的一点质疑》的论文,文中郭井生老师对人教版必修三第18页“历史纵横”版块所引的王阳明心学的一段材料的理解提出质疑,该材料内容如下。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日益凸显出来。“以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为主要标志的大教育体系正在逐渐构成,其纵向特点是全人生教育,或称终身教育;其横向特点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家校合作,就是这个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在现代教育的生态环境中显得非常薄弱,单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已无力撑起一个完美无缺
期刊
一、问题引出  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学生写作规律的探究,努力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给学生一点一滴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写作水平。从所任教学生平时的习作及年级各班各次大考作文看,当前,相当部分学生在叙事类作文中存在以下问题:叙事粗略,篇幅不长;语言空泛,缺说服力;情感失真,欠感染力。这些,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不足取的。  二、典型示例  下面,选取两位学生的习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高中数学学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学习效率低下为代表。数学学习效率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与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所形成的比例关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与水平可以通过数学学习效率体现出来,而数学学习效率低下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困扰。  一、高中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  
期刊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内部动力。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第一,愉快教学激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富于启发性和想象性,并且难度适中,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快感,这无论是对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还是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自学自想,激发创造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所以,教师要做
期刊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我们一定要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它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初中生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积极开展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脑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教材中给
期刊
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随着我国新课  标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是要付出一定心血的。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呢
期刊
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类型  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多数人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不同教师上课,气氛往往不同。有的教师上课,气氛活跃、生动活泼;有的教师上课单调、乏味 、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新设计地理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其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地理科课堂内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知识的欲望,达到课堂上就能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效果。那么,如何设置高中的地理课堂作业呢?  一、功夫在诗外—发散思维一举三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所以课堂的地理作业必须有发散学生思维的功能。让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