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MIBI显像诊断灵敏度的影响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其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灵敏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28~73(50.77±8.7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99Tcm -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按切除的病灶重量将全部病灶分为两组,A组:病灶重量≤1.00 g,B组:病灶重量>1.00 g。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不同重量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

22例患者中,共切除病灶58个。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7.83%(11/23)和84.0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08);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26%(18/23)和85.19%(2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5)。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3)。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B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06)。

结论

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诊断灵敏度有影响,当病灶重量较小时,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其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而病灶重量对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评估MR波谱(RS)在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的诊断性能。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获得MRS诊断胶质瘤IDH突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时间至2020年1月。采用Stata和Meta-Disc软件评估MR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基于I2进一步评估研究异质性。Deek'
目的旨在探索黑色素瘤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2019年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脑转移的局部治疗包括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疗。全身治疗手段则分为化疗、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及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
笔者报道了1例以心肾联合损害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全身软组织广泛摄取99Tcm-MDP的病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考虑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当全身骨扫描出现软组织广泛性、对称性普遍摄取骨显像剂时,应高度怀疑软组织淀粉样变性,提示临床作进一步检查。
期刊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其在多种生物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信号转导及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miRNA可以担任抑癌基因或者癌基因,与肿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与甲状腺癌关系密切,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与其具有的高侵袭性特征也存在相关性。笔者主要综述miRNA在不同类型甲状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病,也称为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伴有大量淋巴结肿大。典型表现为双侧颈部无痛淋巴结病,也可能发生淋巴结外性器官受累,包括皮肤、上呼吸道和骨骼。约8%的患者可发生骨受累。放射学检查对该病缺乏特异性,单纯依靠放射学检查很难确诊,病变的活检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途径。笔者报道了1例右腿间歇性疼痛的36岁Rosai-Dorfman病患者的18F-FDG PET/
期刊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视觉和半定量分析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5例颅内PCNSL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7.49±2.54)岁]的影像资料,并分别与52例脑胶质瘤和60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对比,采用视觉分析3组患者的病灶分布和形态
目的探讨眼内转移瘤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或临床确诊的眼内转移瘤患者53例(54只眼睛,其中1例为双眼转移),其中男性23例、女性30例,年龄22~73(52.7±11.6)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常规手段之一,但由于其存在高辐射剂量损伤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辐射抵抗性强等问题,导致治疗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提高放疗疗效,并且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作用,探索新型放疗增敏剂及放化疗联合的新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高分子纳米材料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理稳定性等优点,为提高肿瘤放疗效果开拓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高分子纳米材料用于放疗增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放疗抵抗是影响肿瘤患者放疗疗效及预后的一大难题。由于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机制十分复杂,所以至今还未找到特别有效的调控放疗敏感性的开关分子。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通过反式剪接使得3'末端与5'末端共价结合的闭合circRNA分子,具有丰度高、结构稳定和特异性强等特征。circRNA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可以作为新型肿瘤分子标志物和潜在
转移性肾癌(mRCC)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预后差。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多种靶向药物极大地改善了mRCC的预后,但靶向治疗对部分患者的疗效不佳,靶向药物还可能引起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早期无创性评估肿瘤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外的研究者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功能影像,PET/CT在许多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已被认可,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