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保培训转化效果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效果转化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环保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环保培训转移效果的途径,对全面提升环保培训质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环保培训 转移效果 建议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普遍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有责任感、素质高的环境保护队伍,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在这支强大的环保队伍中,环保工作者和污染排放企业毫无疑问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如何才能不断的对环保知识进行更新,如何才能长期地树立环保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环保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 、提升环保培训转移效果的必要性
  目前,环保培训工作在不断完善,环保培训种类也在不断细化、内容在不断丰富,然而,在环保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环保培训的转化效果却不十分明显。
  效果转化是参加培训的人员把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述、研讨、制定并实施改进方案等方法进行课程要领的运用,使培训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调查,目前,环保工作者和企业相关人员接受培训后,培训内容转化为受训人员环保意识、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程度非常有限,提升环保培训的质量、加强培训的转移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二、环保培训效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效果转化效果率低原因来自方方面面,如各级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不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缺乏效果转化机制;学员自身学习意愿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弱等等,其中关键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理念存在偏差
  环保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和员工往往更偏重工作升迁和调动等,忽视了培训和再教育,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或培训力度不够大,不愿意花费资金对员工参加培训。此外,一些环保相关从业人员认为自己已接受过正规、科学、系统的教育,没有必要在工作中再继续教育,导致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加培训的单位和员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在工作时间中的转化。
  2、培训体系有待健全
  培训体系及培训效果转移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也是导致环保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健全完善的,培训者对学员的需求了解不够,也就无法因材施教。缺乏培训制度体系及培训效果转化方面的量化细则,也使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热情不高。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员工在工作方式、精神状态等方面往往变化不大。长此以往,受训单位会认为培训效果不理想,浪费资源,导致环保培训方和受训方由合作共赢走向恶性循环。
  3、培训考核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培训侧重于抓培训学习的布置、安排,并将其作为员工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工作重视不足。通常情况下,培训方设置的考试或考核方式往往比较简单,通过考核相对容易,无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衡量。同时,在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管理,导致员工在工作管理中将理论知识运用转化为实践行动的程度就非常有限,出现了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 培训成绩好坏一个样的现象,降低了参训单位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有些单位虽然注重培训,但不注重创造培训效果转化的条件,培训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大多无法得以运用,培训效果转化程度较低。
  4、培训后缺乏具体的行动规划
  环保培训和许多培训一样,目的是指导、提升参训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详细的行动规划。行动规划是一项明确的书面描述——让受训者以可量化的方式,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培训知识和技能做出具体陈述。目前,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组织方大多没有要求学员完成学习心得或,也没有为学员提供再次为同事讲授所学知识的机会,制定计划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则更少。这样的培训现状均不利于环保培训效果的转化。
  学员能否更好的将技能转化为工作成果,及时的指导、纠错和鼓励也非常重要。因此,在环保培训中的反馈机制与强化功能的构建是实现培训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只有建立了考学、评学、考核、奖罚等制度,细化量化指标、设置科学的奖惩措施,才能促进培训知识的有效转化。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偏差,反馈的信息越及时、准确,培训的效果也就越好。关注不同阶段的培训强化,是实现培训效果有效转化的关键。
  三、加强环保培训效果转化的途径
  1、开展培训需求调查
  任何一项培训活动,都要经多方协调最终才能得以实施,这中间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训作为一项投资是有风险的,因此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做到有的放矢,把培训风险降到最低是每个培训管理者的首要职责。
  培训需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地分析。要了解培训职能应分担的责任是什么。通过分析了解员工将要增加的知识与技能、员工达到理想工作绩效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哪些人员需要用什么方法培训哪些内容。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环保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中选聘专业水平较
  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领导干部培训教学大纲,修订、编写、出版实用性强、具有权威性的培训系列教材,在统一规划、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组织编写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教材。
  3、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目前,环保部门、党政领导、企业领导对培训是否重视,把培训放在什么地位,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培训理念是培训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许多培训没有产生效果,往往是缺乏可应用的工作环境,使学习的内容无法进行转移。所以,环保培训工作得到各级环保部门和各行业支持的有效途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让领导坐进课堂或者把他们推上讲台,只有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环保培训才能得到他们最有效的支持。此外,环保培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有了各方支持,才能为环保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受训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环境中。
  4、制定具体方案,学以致用
  在传授知识和进行练习的前、中、后期,培训师应清晰地向受训者传达岗位绩效期望——传授内容在被应用到实际岗位上所应取得的效果,或公司期望的应用效果,真正将培训内容内化为学员理解和心得。培训师应简单明了地告知培训期望,并且尽可能早和尽可能多地告知。这会让受训者明确地知道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利于大幅提高培训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正新.解析企业培训目标的三个层次[EB/OL].2008-2-21.
  [2] 胡庆喜.企业投资员工培训的机制探析[EB/OL].天下论文网,2009.
  [3] 陈志华.完善培训开发系统 促进培训效果转化[J].培训,2011,(10).
  [4] 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何承金.人力资本管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6] 郭小龙,李剑,谢舜.员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7] 陈钢,吴焕明.员工管理方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8] 颜爱民等.员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9] 孙宗虎,李晓颖.工作岗位说明书[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侯卫婷 女 汉族 新疆乌鲁木齐 1983年生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其他文献
建邦为人直率、谦恭、真诚。以前在展览上经常看到他魏碑一路的作品,字如核桃大小,整体稳健而不乏新奇,他的作品中反映最多的是传统基础。他师法古人,对笔法的掌握有自己的心得,看得出来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可以说是一个书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建邦坚守探索,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他临帖细微缜密,精确观察、准确运笔、细心体味着“精、准、细”的学习方法,这让他很快就投入了行草的海洋。从他的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正文分为五部分:绪言、第一章“大护国仁王寺的名称、地点及其与皇室和藏传佛教的关系”、第二章“有关大护国仁王寺寺产的探讨”、第三章“寺产的经营管理及官署、官员
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英国的经济地理也随工业革命的展开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新兴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工厂制雇佣大量劳动力的需要也为工
春夏之交,食用菌病虫的多发季节,不少朋友抱怨:好好的菌袋一夜之间就被病虫毁了……,损失惨重。在此,笔者将多年以来春夏之交易发病害的防治经验总结出来,供广大菇农朋友参考
刘少奇为何被打倒? “文革”开始前夕,刘少奇在探索中国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的过程中,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 刘少奇认为,当时农村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1920年前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府确立了联美外交,美国在中国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的国际地位自鸦片战争以来也第一次有了回升的势头,颜惠庆、顾维钧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小镇街道的上空挂满了七彩的雨伞,其实这些美丽的照片,偶尔都会在网上看得见,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葡萄牙城市阿格达(Agueda)每年盛夏都会举办的“Agitagueda”——个主题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