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个词语:一是积累,二是运用。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虽然不少,会用的却不多。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词过留声”“句过留影”呢?
一、有声的课堂赏析之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美妙的语文课堂是文本的真情演绎,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摇篮。
1.读中觅芳踪,说中留倩影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词语,在理解中巩固词语,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诵读赏析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词句。
《荷花》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荷花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读、表演读,在读中感受荷花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荷池的美景。学生心通其意,即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生动的词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至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我们如此教学,就是告诉学生对好词佳句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将范文中的语句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
2.《园地》话积累,迁移学运用
教材的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精心安排了“日积月累”,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如果教学只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怎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感地带”呢?
《语文园地》中有许多要求“读读背背”或“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我总是在学生读对、理解、背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如第七册教材《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的“读读记记”中有这样一些成语:四面八方、七嘴八舌、成千上万、人山人海、诚心诚意、异口同声……读、解、背之后,我们班一个留心生活的学生脱口而出:“当听到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献爱心支援灾区。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诚心诚意地向灾区送去捐助物品。几天时间,灾区人山人海,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灾后重建的问题。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哪。”
二、美妙的自然酿蜜之旅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我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尤其是开展新教育实验后,学生的阅读量迅猛增长。实验中,我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准备一个积累本,称其为“采蜜集”“拾贝集”“词语套餐”等,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各类词语、佳句,并在学生中进行传阅交流、观摩、评比。
在积累了名句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运用,让学生亲历口头和书面语言交际的实践,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写话训练。
1.让日记成为学生“表情”的载体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日记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展台,是我和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也是开展语言训练的最好舞台。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真实的表达也需要“妆饰”。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课内外积累的名句巧妙地运用到写话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我的爸爸舌头短,说话时吐字不清,汉语说得不利索,说英语更是不伦不类,给我听写单词时可谓“洋腔怪调”,我决定帮助爸爸……我耐心地教爸爸,“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父女俩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的听写,可谓一举两得呀!
2.让评价成为学生“达意”的作料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引发兴趣并培养兴趣,是形成学生经久不衰的写话动力的源泉。写话训练刚进行时,学生没有经验,写不出东西,有的写成流水账,有的只写了一两句话,错字却很多。我想,这是学生一生中写作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已经迈出的这一小步。
学生写完话,我总是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他们的“杰作”,这在学生心中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这种评价都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互评,学生知道哪些是该吸取的优点,哪些是该避免的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还给他们写上鼓励性的批语,小心地呵护他们写话的自尊心,让他们明白“我能行”。长此以往,学生说得日益精彩,听得津津有味,评得见解精辟,在听、说、评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或烂漫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在兴趣课上组织成语接龙;利用午饭后与学生闲聊的机会,让学生说说上学路上、校园清晨等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使用积累的词语……多少个词语仿佛远在天边,忽一下飞至眼前,仿佛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间被唤醒一般。
总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万卷书,赏无数语,词过留“声”,句过留“影”,“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千种情感自然与人倾诉,语文素养必然得到提高。
一、有声的课堂赏析之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美妙的语文课堂是文本的真情演绎,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摇篮。
1.读中觅芳踪,说中留倩影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词语,在理解中巩固词语,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诵读赏析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词句。
《荷花》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荷花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读、表演读,在读中感受荷花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荷池的美景。学生心通其意,即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生动的词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至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我们如此教学,就是告诉学生对好词佳句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将范文中的语句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
2.《园地》话积累,迁移学运用
教材的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精心安排了“日积月累”,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如果教学只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怎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感地带”呢?
《语文园地》中有许多要求“读读背背”或“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我总是在学生读对、理解、背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如第七册教材《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的“读读记记”中有这样一些成语:四面八方、七嘴八舌、成千上万、人山人海、诚心诚意、异口同声……读、解、背之后,我们班一个留心生活的学生脱口而出:“当听到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献爱心支援灾区。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诚心诚意地向灾区送去捐助物品。几天时间,灾区人山人海,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灾后重建的问题。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哪。”
二、美妙的自然酿蜜之旅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我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尤其是开展新教育实验后,学生的阅读量迅猛增长。实验中,我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准备一个积累本,称其为“采蜜集”“拾贝集”“词语套餐”等,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各类词语、佳句,并在学生中进行传阅交流、观摩、评比。
在积累了名句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运用,让学生亲历口头和书面语言交际的实践,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写话训练。
1.让日记成为学生“表情”的载体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日记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展台,是我和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也是开展语言训练的最好舞台。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真实的表达也需要“妆饰”。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课内外积累的名句巧妙地运用到写话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我的爸爸舌头短,说话时吐字不清,汉语说得不利索,说英语更是不伦不类,给我听写单词时可谓“洋腔怪调”,我决定帮助爸爸……我耐心地教爸爸,“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父女俩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的听写,可谓一举两得呀!
2.让评价成为学生“达意”的作料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引发兴趣并培养兴趣,是形成学生经久不衰的写话动力的源泉。写话训练刚进行时,学生没有经验,写不出东西,有的写成流水账,有的只写了一两句话,错字却很多。我想,这是学生一生中写作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已经迈出的这一小步。
学生写完话,我总是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他们的“杰作”,这在学生心中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这种评价都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互评,学生知道哪些是该吸取的优点,哪些是该避免的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还给他们写上鼓励性的批语,小心地呵护他们写话的自尊心,让他们明白“我能行”。长此以往,学生说得日益精彩,听得津津有味,评得见解精辟,在听、说、评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或烂漫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在兴趣课上组织成语接龙;利用午饭后与学生闲聊的机会,让学生说说上学路上、校园清晨等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使用积累的词语……多少个词语仿佛远在天边,忽一下飞至眼前,仿佛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间被唤醒一般。
总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万卷书,赏无数语,词过留“声”,句过留“影”,“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千种情感自然与人倾诉,语文素养必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