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田野 文化中的自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i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坐落于高校林立、人才济济的北京海淀区西南部,占地1.63公顷,是一所隶属于海淀区教委的公立小学,其前身田村中心小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历经漫长风雨岁月的悠久老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人在中央”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田有界,春无限”的核心价值与校训。学校以建设“面向未来的优质学校”为发展目标,以“培养好学、自信、包容的健康少年”为育人目标,开展了“学生站前排”与“教师站前排”的行动研究,开发了“四领域三层级课程体系”,设计了“道法自然”系列特色教育实践,形成了“自然、饱满、愉悦”的校园文化。
  如今,文化建设、教学改革和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三大办学特色。学校发展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构建了以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办学队伍。近几年,学校学业质量居海淀区第一集团,并且被评为海淀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和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学校承办了全市艺术教育现场会,还组建了全市第一支笛鼓行进管乐团,其演出曲目曾多次获北京市一等奖和全国金奖。
  一、校园文化,语默动静体自然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建设让学生身心愉悦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打造出了一个充满灵性的校园环境。校园里,有不停转动的水车和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学生可以与飞鸟、游鱼和谐共处;有充满特色的天井、“成功园”,学生可以休憩、谈天和嬉戏;教学楼内墙壁上独有的叶子造型从葱绿过渡到橙黄,象征着学生的不断成长、逐渐成熟;一楼的星空走廊是学生们课间、午间席地而坐,放松、聊天和读书的专属空间;白色的小鸟、立体的鸟巢班牌、立体的树干、叶片形状的桌椅,共同营造着在大自然中轻松阅读、随时阅读、自由阅读的文化氛围……校园各处,无一不在自然而然地营造着学校独有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自然校园环境
  文化。
  学校的徽标 “”则用凝固的画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自由与灵动。徽标的设计灵感来自孩童时期玩的“东南西北”游戏,并赋予了它新的寓意。第一,它像汉字“田”,象征着田村,也象征学习的土壤;第二,它是成功教育的四个板块;第三,四种颜色象征着四季;第四,它预示着学生在学校6年,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第五,它象征由学校、师长、家庭、社会四股力量共同构筑的成长沃土,共同托起飞鸟;第六,徽标的中间白色部分是一只飞翔的鸟,这既是一种积极、饱满、愉悦的状态,也预示着我们只有坚持飞翔才能到达更广阔的天空,表达了教育者的教育期待。更有趣的是,这样一个独具魅力的徽标设计是全体师生经过头脑风暴达成共识所取得的成果。这样动静结合的行动本身就是爱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建立灵性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文化深入人心、影响教育行为的过程。
  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校园文化的诠释者,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校园文化的体验者,在动静结合、语默相融之中体现着“崇尚自然,人在中央”的办学理念。
  二、“学生站前排”,自信面向世界
  伴随着城市半径的延展,田村地区不断有新居民迁入,学校周边的环境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也带来了生源的结构性改变。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童年时期享受到不流于平庸的教育,一直是学校努力达成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有着热切的渴望,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其前提是让学生们与教师同样拥有话语权,同样拥有展示自我风采的空间。
  “用实际行动记录每一天的进步”“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认真听,会思考”……这是出现在教学班黑板上方的班级口号,全校34个班,班班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切实可行的班级目标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建立的,它们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向往与凝聚,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
  森林中有鸟巢,每个教室门口也有鸟巢式立体班标,上面有每个班级的名称。小小的洞口精彩无限,有的探出一只小猴,有的摆上一个自制的钟表,有的坐着一只熊猫,有的则钻出一条小蛇,不一而足。形态各异的班级标志,述说着不同的班级理想与故事,“通过阅读做聪明的学生”“做珍惜时间的好学生”“营养好,身体壮”“老师和学生在蛇年相遇”……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表达。学校鼓励学生践行“班级文化我来讲”,向来访客人介绍校园环境,宣讲自己班级的特色,介绍班级文化墙上的内容,回答客人的各种问题,与客人进行友善的交流沟通。
  另外,还有英语嘉年华、科技畅想日、戏剧嘉年华、冰雪节、亲子运动会、“大眼睛走读三村”研究性学习的校级展讲策划与调查、专家走进校园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做学校的小讲解员、小主持人,为学校表达,也大声为自己表达。
  学校深知,学生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学有所成,还可以勇敢地大步向前走,充满自信阳光。所以,学校组织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制定实施的一系列培养策略,都以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例如“好品格塑造”“好习惯养成”“好方法形成”等活动,希望学生从晨扫中学习责任担当,从午餐分饭服务中学习自我管理与关心他人,从早晨问好知礼仪中塑造好品格,从运动管理、时间规划等方面认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
  无时无刻,学校都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教室里三色三高的班级特色课桌,也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关爱无处不在。新生的课桌分为粉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高度分为三个档次。课桌的形状是梯形,方便学生自由组合,进行4~6人合作学习的有趣探索。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从课桌颜色、高度开始;交流沟通,团队效应,则从合作学习开始。
  此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储物柜,从入学伊始,教师便指导学生自己管理钥匙,自己确定哪些物品可以放在柜子里,哪些要记得带回家。从这些点滴小事入手,学生们养成了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学生站前排”,不仅在老师心中扎根,而且也在学生心中逐渐发芽、开花,学生们站到前排,面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向未来迈出了第一步。   三、“教师站前排”,自然绽放魅力
  21世纪的时代背景,对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素养、职业与生活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向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挖掘教育者的潜能、更好地为培养未来人才而努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站前排”的教育思想与策略可以很好地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到渠成地静待教师自然魅力的绽放。
  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唤醒和激发、涵养与赋权、融入学校发展的人生,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思想引领力量,能够让更多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校长亲自引领行政团队,分别深入到不同项目之中,适时对老师的工作生活进行指导、鼓励与支持。“学校项目认领”“读书分享”“小肖说事”“学习归来话收获”等专题项目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做事、体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地走向前台,承担任务。教师有了对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有了对教育思想的新认识,体验到了承担的快乐。这些实践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团队建设和学校文化的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起草人之一、博士生导师郑国民教授带领两位博士走进学校,带领语文教师们开展了语文课例的研究。一个学期下来进行了四轮课例实践,沉淀下了55万字的研究记录,每个语文教师都发生了变化。丁玉茹老师说:“学生被我们无知了。”李薇老师说:“课堂不是展示教师的秀场,课堂是学生的。”赵辉老师说:“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好,原来我觉得课堂上不起眼的学生也会那么精彩。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我们没有提供适宜的方法。”语文课例研究激发了教师底蕴的升发,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读书和讨论成为教师自觉的研究行为,初步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以学习的态度看课,每个人都要发言,内容不重复,发言要有具体案例,少说空话,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5分钟,每次活动轮换做主持人、记录人、计时员,关注课堂中的教学关键事件,每次活动后每人一句话的总结。交流时由一人进行板书记录,并进行发言总结。”这是学校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操作性很强的教研公约,在每次活动中,教师都收获满满,既虚心倾听专家意见,又不拘泥于专家意见,在个人的思辨中改变教学策略,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更是把听评课的话语权、评判权交给老师,为教师营造宽松、安全的教研氛围,逐步形成研究习惯与教研新文化。
  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是促进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策略。上海校长团来校参观考察期间,教师们变身校长助理,策划主持活动并回答校长们提出的问题,教师们站在了前排;在“知校史·访谈老校长”活动中,教师们再次变身校长助理,和校长们零距离接触;学校办学思想研讨,同样也让老师深度参与……让教师站在前排,帮助每个教师发现自身潜能,是学校对教师信任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
  “教师站前排”,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担当责任,在细微的变化之中不断塑造自我、提升自我。“教师站前排”诠释着学校对教师发展规律、发展节奏的尊重,激发着教师们内在的活力和潜力。行走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在自然绽放,学校自然、饱满、愉悦的新文化逐渐形成。
  四、特色课程,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学校以“崇尚自然,人在中央”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自信、好学、包容、健康的好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了“四领域三层级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以基础学科为起点,从品德与审美、数学与科技、运动与健康、语言与文学四个领域,突出人文特点,设计了立足田村的学科校本研修基础课程、知晓中关村的主题研究性拓展学习课程、放眼地球村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理解综合课程等三级体系,努力打造全面育人、扎实稳健、自信好学、包容健康好少年的课程文化。
  立足田村,“田有界,春无限”。在每学年近80次的课程研修中,师生首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画思维导图、高互动反馈的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思考力、思辨力;其次,结合“我的家乡”“校园足球”“音乐启蒙”“校园戏剧节”“创意科技节”“英语嘉年华”“电影欣赏节”“运动健身节”“校园冰雪节”和“新年狂欢节”等校园节日课程和升旗仪式课程,凸显从课程中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特点,激发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爱生活、展活力、乐观向上的快乐健康心态。
  北京是一座集科技、文化、政治和经济功能于一身的城市,学校又地处科技文化领先的海淀区,因此学校开展了不同主题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知晓中关村着手,增长智慧。学校带领学生走进中关村科技园区,访谈科学家,走进中国科技馆,在科学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魔力,激发其质疑、思考、探究的欲望;通过画北京教育学院地图、访谈身边教院人、给院长画漫画、大眼睛走进北京教育学院、实地考察、采访、展讲、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感受高校历史的博大精深,感受校园更名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达到师生、家长、社会同仁共谋学校发展愿景的深远意义;学校以高校和社会图书馆为基地,带领学生学习图书结构、图书分类法、图书知识,了解世界图书馆种类,开展“分类检索图书”的实践学习体验,进行“未来图书”“未来图书馆”“未来读书卡”等内容的研究性延展学习。让学生既爱读书,又爱图书,同时锻炼培养其撰写、使用读书卡与快速提炼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奠定了
  基础。
  学校以建设“面向未来的优质学校”为目标,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综合课程,开展了课堂语音与国外文化、英语绘本灵活结合的课堂活动以及嘉年华英语导游与英语游艺活动,还接待了香港、中国、美国、加拿大的校长参观团……课程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学生“走出去,看世界之精彩”的欲望,也体现出学校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文化追求,展现出为搭建适合师生成长的“顺天性、成个性、达人性”的成长平台、建设自由飞翔的课程新文化而奋力前行的步伐。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3—4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综合处处长黄贵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杨灿灿女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苏天明(Tim Sutton)、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处长苏利文(Margo
数据处理类实验是小学科学探究的常态模式。数据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结果的呈现,蕴含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揭示规律,形成结论,建构概念。因此,数据处理类实验是指利用探究活动获取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揭示事物规律,推导探究结论,验证实验假设,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极为普遍。获取、呈现、分析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其主要的探究活动形式是利用实验数据揭示规律,在学生数
“读书是福”“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用阅读拯救自己”……透过这些温馨、质朴的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的慈祥智者。他曾说,做教师要做明师,明白地做人、做事。他也一直走在成为“明师”的路上,不断地鞭策自己。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荣誉获得者高万祥,先后任张家港一中、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是
赵桂霞,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历任潍坊一中教师,潍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等职,现任潍坊广文中学校长,潍坊文华国际学校校长。  对广文中学的印象,首先来自这位一直坚持开博客、永远带着探究和思考目光、在改革路上风尘仆仆的赵桂霞校长。其次,是一些注定会成为经典的广文故事。  享誉齐鲁大地的广文中学和这位神情中透着一股韧劲和钻研精神的校长,早已成为潍
元宵花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依托元宵节开展赏灯活动是幼儿了解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莆仙地区的元宵灯会有着它浓厚的地域特色,除了和其他地区一样的张灯、观灯外,其更具特色的是游灯。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灯是流动的,并把灯节精品与历史文化、时代文明以及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构成灯节的独特风格,给人们带来一种颇为独特的美感和力量。在浩如长龙的游灯队伍中,姓氏灯、福首灯、塔灯、龙灯、彩架灯、宫灯、菜头灯、六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周博士您好,最近我们学校让我们搞翻转课堂,可是,我又不会操作那些移动终端,都快愁死了。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移动终端?谁说翻转课堂一定要使用移动终端?  王老师:我们学校给学生和老师每人配置了一台iPad,说是翻转课堂上要用。既然用了iPad就是翻转课堂,那我要是不用的话,不就还是传统课堂吗?  周博士:还真不是这样。所谓翻转课堂,学界通常把它看作
“听说今天过来宣讲的学校,本科生到手能拿20w ,研究生能拿23w ,还可以申请公租房……”“我也听说了,什么学校能给刚入职的新手教师这么高的薪资……”“这所学校在深圳,是一所新办校,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学,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程红兵……”  一路同行,时不时听着他们谈论这所学校的情况,校长如何,环境怎样……笔者会心一笑,没有搭话。不过,我们的目的地是同一个,就是11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深圳明
上周,本校女教授协会会长王静爱教授给我布置了讲座的任务,当时我正在出租车上,车外人声嘈杂,还没等听清楚她具体说什么,我就答应了,原因有两条:一是我跟王教授有过很多谈话,她在处理教学科研、家庭婚姻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上,有很多经验都是绝妙的,让我心服口服。她谈感受,都不是从别处抄来的,而是自己提炼出来的,对此我也很欣赏。一个人,首先要被别人的经验感动了,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经验对自己的好处。二是她说的大意我
本刊讯 7月12日—13日,第三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暨“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创新是当代教育家办学的神圣使命”,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来自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教师10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设置了主旨报告、八个主题论坛、八个案例论坛和特别访谈等内容,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一场教育创新盛宴。  开幕式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
编者按: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何今天读起来却让人感到些许陌生而又深受触动?也许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审视当下的一些教育现象,总会引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如何实现好的教育?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慕名走访了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尽管正下着雨、天气有些冷,可学校盎然的生机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