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与儿科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因其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多个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且这种相关性直接或间接与肠道微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肠道微生态系统对儿童重要的生理功能诸如免疫、代谢、营养等的发育成熟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与感染性疾病、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病、治疗、转归有一定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肠道微生态与儿科疾病的相关性,就肠道微生态与儿科部分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探讨,并对其潜在发病机制加以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以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远期康复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DC4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C45与HCC预后的关系,对CDC45作为H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45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DC4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C45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在牙周炎治疗过程中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牙齿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患有三壁骨缺损的单根牙牙周炎拟牙周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10)和对照组(n=10)。试验组术区充填Bio-Oss骨粉后覆盖PRF膜,对照组仅植入Bio-Oss骨粉。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出血指数(BI)和骨缺损(IBD)的影像测量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PD、AL和
目的初步评价胶原蛋白缝线(CS)和胶原蛋白生物膜(CB)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热原实验判断CS和CB中所含热原量是否符合人体要求;分别采用皮肤和皮内刺激实验评价CS和CB对皮肤是否具有刺激作用;通过溶血实验评价CS和CB是否具有溶血作用;通过肌肉埋植实验评价CS和CB植入兔肌肉组织后的刺激和毒性反应。结果热原实验结果显示每组兔的体温升温值均低于0.6℃,且体温升温总和均低于1.4℃,表明CS和CB符合热原检查要求,热原实验合格;CS和CB的皮肤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两种材料对皮肤无刺激作用;CS
目的探究溶质载体家族24成员5(SLC24A5)的表达与皮肤黑色素瘤(SKCM)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关系,对SLC24A5作为SKCM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搜集相关信息,随后建立敲低SLC24A5的MEL-526和SK-HEL-5黑色素瘤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blot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验证SLC24A5的敲低效率,并探讨敲低SLC24A5对SKCM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SLC24A5在SKCM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高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栓塞患者胸部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栓塞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10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症状及合并症。根据是否发生肺栓塞分为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栓塞组(研究组,n=43)和活动性肺结核无肺栓塞组(对照组,n=60)。统计研究组肺栓塞发生时间距离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的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活动性肺结核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并对研究组患者肺栓塞的影像学特征、栓塞分布情况及继发改变进行总结。结果
目的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消化内镜治疗的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正畸牙移动是通过正畸力的刺激作用引起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发生改建而实现的。牙周膜是连接牙骨质与牙槽骨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具有支持牙齿传递、吸收和分散咬合力的作用。当正畸力施加于牙齿上时,载荷通过牙周膜从牙齿传递至牙槽骨,牙周膜的改建与牙槽骨的形成和吸收交替进行且互为作用。作为正畸牙移动的始动因素,牙周膜的应力/应变参与牙槽骨的改建过程,并影响牙齿的移动速度。因此,牙周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受到广泛关注。对正畸牙移动中牙周膜的结构变化和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牙周膜的力学本构模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讨论其力学响应和生物
腹腔粘连(PA)是外科手术后一种高发病率的并发症,临床后果严重并且需要大量的医疗支出。PA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临床上主要通过优化手术方案、采用抗粘连药物及生物材料屏障等进行治疗,虽然展现出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提高。阐明PA形成机制是预防其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多种炎症细胞、炎性因子在PA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旨在从炎症和免疫调节反应在腹腔粘连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PA预防策略的改进提供借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龋病防治意识的加强,釉质再矿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较多的再矿化剂有氟化物、生物活性玻璃和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等,均具有一定的促进釉质再矿化作用。CPP-ACP与氟化物联合应用更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不同研究的结果显示CPP-ACP联合氟化物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就近年来CPP-ACP与氟化物联合应用促进釉质再矿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实验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微小RNA(miRNA)通常指大小为22nt左右的单链非编码RNA,其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RNA沉默和基因表达转录后调节中发挥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包括转录调控、生长繁育、肿瘤、炎症免疫及修复损伤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结果发现,mRNA参与了脊髓损伤(SCI)后的一系列损伤修复过程。这些损伤修复的病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形成及神经再生等。不同的miRNA在脊髓损伤后病生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有的可起到抑制损伤促进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