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北京传统美食,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一家名叫“印巷小馆”的餐饮品牌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了行业内一匹令人意想不到的“黑马”。近两年他们开始了更加快速的扩张,并且在2014年奇迹般地创造了20%的净利率,毛利率则高达65%,更是将销售额一路飙升突破了1亿元的大关,仅仅4年,迅速在餐饮行业内站稳脚跟。
印巷的印象之初
说起这个品牌,不如先从创造品牌的老板讲起。不要惊讶,这家店的老板仅仅是一个1986年生人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尹彪。尹彪的家里是厨师世家,遵从父母意愿14岁多就开始进入厨房学习,跟随了面点大师姜波一年,随后帮助自己的表叔经营那家小馆,餐厅进入正轨后尹彪又选择了当兵的道路,后来被分到政府上班。渐渐地,每天重复的上下班生活加上固定不变的工资,让尹彪有了自己下海经商的打算,于是,他又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尹彪在鼓楼附近的胡同找了一处平房,并且将原本50平方米的房子加盖两层变成了110平方米,里面有10张桌子,55个餐位,印巷小馆也便从这里开始诞生。
凭借着当初经营那家小馆的管理经验,尹彪一手打造着印巷小馆的生意,可是开业后的一两个月却几乎没有进账。他赶紧找来圈内好友,通过杂志、电视、飞机、火车的媒介开始铺天盖地的做广告,并且成了鼓楼地区第一家尝试做大众点评团购的商户,投入的广告费甚至超过了开店的费用。仅仅一家店,尹彪就下了如此大的血本在宣传上。尹彪说:“我就是敢干一些别人不敢干的事,别人不干的我愿意干。”之后不到一个月,店内的生意便开始迅速好转,尹彪的投资立刻见到了成效。
迅速拓张的店面
尹彪大胆、大手笔的行事作风常常让人印象深刻,每件事情似乎大家都还没回过劲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第一家店的生意刚刚好转,还没等回本,紧跟着他就通过身边的朋友借钱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店。尹彪格外注重店面的选址,基本开在人多生意好的地方,即使房租成本贵,但生意却可以保证,从开业第一天起就几乎每天都会有人等位,4-5个月时间就能赚回本钱。从第三家店开始开业,印巷小馆便没再做开业打折活动,没有做宣传,但是生意却从不让人发愁,归根结底在于选址,这也源于尹彪自己的一个小诀窍。他按照大众点评的关键词找店面,只要是有关键词的地方生意就肯定会好。同时尹彪发现,假如有食客点一些大店的名称例如海底捞,但是又想看看附近餐厅的时候,旁边就会蹦出印巷小馆的餐厅信息,这样可以根据食客大多的搜索方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增加食客选择印巷小馆的概率。第三家店开业半年,尹彪的所有贷款就全部还清了,再往后的每一家店都进展得十分顺利。
如今印巷小馆已经拥有了12家店面,很多内部的服务员都并不知道确切的店面数,因为他们的开店速度非常之快,有些店甚至只用了3天就开始营业了。关于这家最快店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拥有多家店面的尹彪,获取店面转让的信息居然是58同城。看到信息他直接和亦庄的转让店老板相约见面。去到店里,尹彪发现它家的产品做得不错,但就是没有人,生意经营不下去老板不得已转让。尹彪和老板开始聊了起来,老板问:“你是做什么的?”“我做中餐。”老板问:“单店?”“我做连锁。”老板问:“什么品牌?”“印巷小馆。”尹彪说完后老板乐了,说“你知道吗我这家店的装修就是按照你魏公村那家店装的,一模一样”。于是,很快尹彪接手了店面,连装修都不用动,直接装上收银系统,立刻开工。
为什么要这样快速的开店?当然,尹彪考虑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压缩房租。“比如现在的十几家店,等开到二十几家时再进驻商场,跟之前谈的砝码会有所不同,甚至领导都可以不用亲自去谈。现在的多数地方都希望大型的连锁店面可以帮助地段带动人气,因此提供免租,这样一来店面越多就越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
拓展过程中的波折
尹彪在开店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顺利,开到第二家店面的时候他才开始意识到挣钱有多难。尹彪说:“第一家店是2009年年底开业,2010年干了一年,媒体宣传后生意就一直很好,所以后来就感觉挣钱真容易,人一下子就变得很浮躁。”2011年春节前,尹彪又开始找店面,很快锁定在了燕莎的火焰街,那时火焰街完全没有现在热闹的景象,可店铺转让费依然一张口就要80万元。学餐饮管理出身的尹彪,开始做预算、可行性报告等,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店面肯定能挣钱。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又借钱,和叔叔合伙拿下了店面,再加上400平方米面积的装修,一共投资了300万元,和第一家店相比,前期成本提高了很多。等到店面真正开业,尹彪傻眼了,所谓的挣钱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实际很多东西实践后根本难以达成。生意一直很糟糕,尹彪每天一睁眼就欠下两三千元钱的房租,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朋友来劝,生意是要慢慢做的。渐渐的,两三个月后,尹彪才开始慢慢地把心沉了下来。
这一次的挫败,彻底把尹彪打回了原型。如果店面最后不得已要关门,就不光要交房租,还要把房子抵押,偿还借款。事实已经如此,尹彪开始真的静下来思考,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差?他开始分析这边的人群,分析做什么样的广告和活动最适合他们。用了一个多月,尹彪做出了一套方案,再一次找到报纸、杂志、飞机的头等舱、动车组的杂志等,所有该做的广告全上,加上又借来的20万元总共花费30万元投入宣传。“当时我就想就这一搏了,博起来就起了,起不来就吹了。”尹彪说道。这一次之所以费用高于第一家店面很多,因为尹彪还动用了百度方面的关系,花几万元买关键词。那时百度里的餐饮企业并没有几家,尹彪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价钱极高的百度关键字,其魄力和胆量非同一般。所有的前期宣传工作做好后,尹彪对店内员工说:“都准备妥当,等着迎接客人吧。”果然,很快店里瞬间爆棚,生意一路回升。等开到第四个月时,几乎天天都在排队,已然不用担心回本问题。
稳固发展的根基
作为厨师出身的尹彪,在打拼事业的同时渐渐显露了他作为管理者的头脑,虽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却提前就思考好了很多别人所不敢想的发展前景。面对现在“国八条”的餐饮行情,尹彪依然用自己的风格开拓着市场。
开到第四家店时,为了满足几家店的需求,尹彪在城区内建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可是地方仍然太过狭小,还要在屋内挤出一个冷库的位置,其他存活堆积如山。尹彪发现形势已渐渐跟不上店面发展的速度,于是到开第六家店时在大兴投资兴建了中央厨房。中央厨房共5层,每层有1000平方米大,总共投入2700多万元,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开了6家店后应该建造的中央工厂规模。但是尹彪,永远会想到自己的下一步,甚至很多步之后。尹彪在很多供应商的眼里永远都是大买主,买虾就买2000箱虾,进油进集装箱的金龙鱼油,这样做的他一是从供应商的手里争取到了最低的价格,节省了店内成本,二是便于企业更快发展。中央厨房的产能可以满足尹彪更多的需求,他在购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大手笔的姿态,却在消耗的过程中节约着每一样资源。比如基地内建有专门的控油池,保证所有的油都不会浪费;基地的配菜,剩出的边角料就会再加工供给基地员工作为伙食。
尹彪说:“人流量、菜品都是想办法能做好的,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人员,很多企业应该操心的是这个。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钱建配送中心,因为往后企业要做到不需要技术就可以做菜,招一个没有经验的小孩就可以直接上班。原来一个厨房25个人,现在只需要16个人,可以节省掉很大一部分人力成本。”现在餐饮企业的厨房,按照餐厅比来讲,人员工资通常占到15%,但尹彪的企业做下来不到10%。
中央厨房富余的产能为尹彪后续的很多宏伟计划提供了保障,下一步,他计划继续拓张店面数量,并且为了保证减少对品牌的伤害撤销团购套餐,只提供代金券就餐。同时,尹彪的新品牌猫师傅已开业,计划明年开张30家,陆续铺遍北京城,让店面数量成为品牌最有利的广告宣传。
印巷的印象之初
说起这个品牌,不如先从创造品牌的老板讲起。不要惊讶,这家店的老板仅仅是一个1986年生人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尹彪。尹彪的家里是厨师世家,遵从父母意愿14岁多就开始进入厨房学习,跟随了面点大师姜波一年,随后帮助自己的表叔经营那家小馆,餐厅进入正轨后尹彪又选择了当兵的道路,后来被分到政府上班。渐渐地,每天重复的上下班生活加上固定不变的工资,让尹彪有了自己下海经商的打算,于是,他又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尹彪在鼓楼附近的胡同找了一处平房,并且将原本50平方米的房子加盖两层变成了110平方米,里面有10张桌子,55个餐位,印巷小馆也便从这里开始诞生。
凭借着当初经营那家小馆的管理经验,尹彪一手打造着印巷小馆的生意,可是开业后的一两个月却几乎没有进账。他赶紧找来圈内好友,通过杂志、电视、飞机、火车的媒介开始铺天盖地的做广告,并且成了鼓楼地区第一家尝试做大众点评团购的商户,投入的广告费甚至超过了开店的费用。仅仅一家店,尹彪就下了如此大的血本在宣传上。尹彪说:“我就是敢干一些别人不敢干的事,别人不干的我愿意干。”之后不到一个月,店内的生意便开始迅速好转,尹彪的投资立刻见到了成效。
迅速拓张的店面
尹彪大胆、大手笔的行事作风常常让人印象深刻,每件事情似乎大家都还没回过劲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第一家店的生意刚刚好转,还没等回本,紧跟着他就通过身边的朋友借钱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店。尹彪格外注重店面的选址,基本开在人多生意好的地方,即使房租成本贵,但生意却可以保证,从开业第一天起就几乎每天都会有人等位,4-5个月时间就能赚回本钱。从第三家店开始开业,印巷小馆便没再做开业打折活动,没有做宣传,但是生意却从不让人发愁,归根结底在于选址,这也源于尹彪自己的一个小诀窍。他按照大众点评的关键词找店面,只要是有关键词的地方生意就肯定会好。同时尹彪发现,假如有食客点一些大店的名称例如海底捞,但是又想看看附近餐厅的时候,旁边就会蹦出印巷小馆的餐厅信息,这样可以根据食客大多的搜索方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增加食客选择印巷小馆的概率。第三家店开业半年,尹彪的所有贷款就全部还清了,再往后的每一家店都进展得十分顺利。
如今印巷小馆已经拥有了12家店面,很多内部的服务员都并不知道确切的店面数,因为他们的开店速度非常之快,有些店甚至只用了3天就开始营业了。关于这家最快店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拥有多家店面的尹彪,获取店面转让的信息居然是58同城。看到信息他直接和亦庄的转让店老板相约见面。去到店里,尹彪发现它家的产品做得不错,但就是没有人,生意经营不下去老板不得已转让。尹彪和老板开始聊了起来,老板问:“你是做什么的?”“我做中餐。”老板问:“单店?”“我做连锁。”老板问:“什么品牌?”“印巷小馆。”尹彪说完后老板乐了,说“你知道吗我这家店的装修就是按照你魏公村那家店装的,一模一样”。于是,很快尹彪接手了店面,连装修都不用动,直接装上收银系统,立刻开工。
为什么要这样快速的开店?当然,尹彪考虑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压缩房租。“比如现在的十几家店,等开到二十几家时再进驻商场,跟之前谈的砝码会有所不同,甚至领导都可以不用亲自去谈。现在的多数地方都希望大型的连锁店面可以帮助地段带动人气,因此提供免租,这样一来店面越多就越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
拓展过程中的波折
尹彪在开店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顺利,开到第二家店面的时候他才开始意识到挣钱有多难。尹彪说:“第一家店是2009年年底开业,2010年干了一年,媒体宣传后生意就一直很好,所以后来就感觉挣钱真容易,人一下子就变得很浮躁。”2011年春节前,尹彪又开始找店面,很快锁定在了燕莎的火焰街,那时火焰街完全没有现在热闹的景象,可店铺转让费依然一张口就要80万元。学餐饮管理出身的尹彪,开始做预算、可行性报告等,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店面肯定能挣钱。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又借钱,和叔叔合伙拿下了店面,再加上400平方米面积的装修,一共投资了300万元,和第一家店相比,前期成本提高了很多。等到店面真正开业,尹彪傻眼了,所谓的挣钱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实际很多东西实践后根本难以达成。生意一直很糟糕,尹彪每天一睁眼就欠下两三千元钱的房租,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朋友来劝,生意是要慢慢做的。渐渐的,两三个月后,尹彪才开始慢慢地把心沉了下来。
这一次的挫败,彻底把尹彪打回了原型。如果店面最后不得已要关门,就不光要交房租,还要把房子抵押,偿还借款。事实已经如此,尹彪开始真的静下来思考,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差?他开始分析这边的人群,分析做什么样的广告和活动最适合他们。用了一个多月,尹彪做出了一套方案,再一次找到报纸、杂志、飞机的头等舱、动车组的杂志等,所有该做的广告全上,加上又借来的20万元总共花费30万元投入宣传。“当时我就想就这一搏了,博起来就起了,起不来就吹了。”尹彪说道。这一次之所以费用高于第一家店面很多,因为尹彪还动用了百度方面的关系,花几万元买关键词。那时百度里的餐饮企业并没有几家,尹彪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价钱极高的百度关键字,其魄力和胆量非同一般。所有的前期宣传工作做好后,尹彪对店内员工说:“都准备妥当,等着迎接客人吧。”果然,很快店里瞬间爆棚,生意一路回升。等开到第四个月时,几乎天天都在排队,已然不用担心回本问题。
稳固发展的根基
作为厨师出身的尹彪,在打拼事业的同时渐渐显露了他作为管理者的头脑,虽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却提前就思考好了很多别人所不敢想的发展前景。面对现在“国八条”的餐饮行情,尹彪依然用自己的风格开拓着市场。
开到第四家店时,为了满足几家店的需求,尹彪在城区内建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可是地方仍然太过狭小,还要在屋内挤出一个冷库的位置,其他存活堆积如山。尹彪发现形势已渐渐跟不上店面发展的速度,于是到开第六家店时在大兴投资兴建了中央厨房。中央厨房共5层,每层有1000平方米大,总共投入2700多万元,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开了6家店后应该建造的中央工厂规模。但是尹彪,永远会想到自己的下一步,甚至很多步之后。尹彪在很多供应商的眼里永远都是大买主,买虾就买2000箱虾,进油进集装箱的金龙鱼油,这样做的他一是从供应商的手里争取到了最低的价格,节省了店内成本,二是便于企业更快发展。中央厨房的产能可以满足尹彪更多的需求,他在购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大手笔的姿态,却在消耗的过程中节约着每一样资源。比如基地内建有专门的控油池,保证所有的油都不会浪费;基地的配菜,剩出的边角料就会再加工供给基地员工作为伙食。
尹彪说:“人流量、菜品都是想办法能做好的,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人员,很多企业应该操心的是这个。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钱建配送中心,因为往后企业要做到不需要技术就可以做菜,招一个没有经验的小孩就可以直接上班。原来一个厨房25个人,现在只需要16个人,可以节省掉很大一部分人力成本。”现在餐饮企业的厨房,按照餐厅比来讲,人员工资通常占到15%,但尹彪的企业做下来不到10%。
中央厨房富余的产能为尹彪后续的很多宏伟计划提供了保障,下一步,他计划继续拓张店面数量,并且为了保证减少对品牌的伤害撤销团购套餐,只提供代金券就餐。同时,尹彪的新品牌猫师傅已开业,计划明年开张30家,陆续铺遍北京城,让店面数量成为品牌最有利的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