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身三重雪,更似白衣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y_1012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时河山大定,未及弱冠的解缙着一袭磊落青衫,从翰墨书房步入朝堂。这一路他走得太顺畅,尚在稚龄便于父亲的教导下识文断字,千字文章诵之不忘,吟诗作对文采斐然,十多岁时已誉满乡里。
  解家一门三进士,引得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召见,指柳为题,命作诗一首。解缙略一思量,即成两首七绝,诗作质朴天然、意蕴深远,引太祖欣然称赞。多少人白首为功名,而十九岁的解缙青云直上,官拜庶吉士,随侍皇帝近旁。他的才识深得爱重,不久又迁翰林学士。
  为了稳固江山,帝王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朝堂。锦衣卫倾巢而出,君心难测,人人自危。“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解缙在浩浩青史中早已窥得,但朝令夕改绝非臣民之幸,他觉得起草诏令愈发艰难。
  那日,太祖捧着茶盏与侍立身侧的解缙闲话。两鬓苍苍的君王望着才华横溢的少年,想听听他对朝政的看法,“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虽然皇帝金口玉言,但谁都知晓伴君如伴虎,为人臣子终要懂得分寸。
  少年畢竟是少年,解缙的心底压着太多攸关天下的谏言。他用素笔蘸上浓墨,写成一篇酣畅淋漓的《大庖西室封事》,在众人噤若寒蝉时呈于天子。这奏章针砭时弊、直言不讳,解缙亦知此举冒天下之大不韪,或将触怒龙颜。但他并未等来预料之中的责罚,太祖阅后连声褒奖,说他是不可多得的良才。
  在无情政局面前日渐寒凉的心忽然被暖化,他将太祖视作当世唐太宗,虚怀纳谏的君主是士子践行理想的希望。此后不久,他又呈上《太平十策》,以报帝王的知遇之恩,也为使黎民百姓真正安宁。
  他入仕不求富贵,不慕声名,为的不过少时挑灯夜读的那句“达则兼济天下”。他心心念念的太平盛世不是王族公卿的鲜衣怒马,而是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解缙以一首简短的《桑》写尽农人辛劳、世情炎凉。穿着粗布衣衫的少女昼夜事农桑,待蚕吐出洁白的丝线,织成锦绣绸缎送入朱门,裁成达官贵胄的华服,而辛勤的姑娘直到垂垂老矣亦不曾换上罗裙。
  宦海沉浮,总有人借“水至清则无鱼”的托词,心安理得地背离初衷,而解缙奉行的为官之道是清正廉明,以仁义致道德。他在宫门外救下被鞭打的无辜百姓,亦上疏请求废除株连酷刑。他始终不忘君王昔日那句“知无不言”,历陈朝中积弊,弹劾奸佞。他就像一尾曳动的鱼,只求拨开萍藻,一见海晏河清。
  他要做忠言逆耳的良臣,却阻了旁人的前程,一道道诬告的奏折入了宫门。解缙曾因触怒权臣被诬陷遭贬,可他耿直的性情并未收敛。太祖摇首叹息,这年轻的才俊没能明白官场玄机。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召解父入京,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于是解缙随父归乡,褪去官服,重返书房。他闭门著述,校《元史》,补《宋书》,删定《礼记》。窗外云卷云舒,不知不觉八载春秋已逝。十年之期未至,太祖已溘然长辞。伯乐逝去,唯有长歌当哭。时光给少年的眉眼添上几分成熟,沉淀了心志,磨去了棱角,却始终不能摧折他内心的坚持。
  解缙进京吊唁,初见建文帝便接到了贬谪旨意,西去河州,出任小小卫吏。他写信求援,经友人周旋,终于得以返京。那已是建文四年,他的才华还来不及施展,如画江山已改换乾坤。燕王朱棣攻下了应天府,即位为帝,称明成祖。
  有人说臣子当有不事二主的气节,可他在建文一朝灰了心,期望在成祖治下等来盛世光明。或许在那些沉湎文字的岁月里,他唯一悟出的道理便是一切只为黎民。他的抱负是家国天下,无关皇权倾轧。
  就这样,他的仕途又畅通无阻,官至内阁首辅。他奉命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这是一部旷世典籍,包罗万象,将前人智慧尽收其中。才学过人的解缙得到成祖赏识,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应当竭尽所能以酬君王。
  心忧天下的良臣,愿听谏言的明君,那是解缙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变故的开端在永乐三年,那日他奉诏入宫,磋商立储之事。皇帝偏爱次子,而他坚守长幼有序的礼法,以一句“好圣孙”扭转了格局。他无意间便踏入了夺嫡的泥潭,被皇次子朱高煦记恨在心,从此愈陷愈深,君臣之间生出罅隙便再难弥合。
  如果他懂得明哲保身和官场逢迎,荣华富贵便唾手可得,可他偏偏学不来。他把朝政看得通透,可如竹如松的脊梁不能弯折。文人傲骨终拗不过朝堂算计,他的谏言被当作离间计,他的忠心被屡屡构陷,当成祖对他的信任不复往昔,许多年前太祖的担忧终于成真了。
  避不开纷争的棋局,躲不过暗涌的风云,解缙被一贬再贬,驾着车马离开了帝京。山高水长,此去南境路途千里,他已不再年轻。彼时的激昂情怀经年洗磨,他对君王的憧憬慢慢淡去,但初衷不曾更改。当他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峻,百姓颗粒无收,立即上疏请求水通南北。尽管他知道,皇帝想必不愿再见他的笔迹。
  这是解缙的最后一封奏疏,此后便被囚禁狱中,仍是昔年立储时种下的祸根。狱中五年,他看见一起入狱的同僚接连病逝,一卷草席了却平生。背倚灰墙,他的心渐渐冷却。谁不曾有过鸿鹄志向,到头来却被锁入方寸之地,多少人身不由己,多少人言不由衷。
  他曾劝阻太子讨伐安南,太子仍一意孤行;他曾进言皇帝待次子不可逾越礼秩,皇帝以离间骨肉的猜忌质疑他的真心。后来安南屡次谋反,太子为帝位起兵,落得被诛灭的结局。只是这些,他都看不到了。
  又是一年正月,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欢愉之中,解缙却被烈酒灌透愁肠。天地苍茫,他枕着寒凉的积雪,醉梦里的浮生掠影转瞬寂灭。他等不来春天了,冷暖尝尽,长眠不醒。
其他文献
巴蜀才女,好山乐水。爱红尘,喜文学,煮字慰一梦,天涯觅知音。浮生百戏,信仰与美好的一切相逢。  我等过一次未开的花宴,非常美,像聆听一场音乐盛会,天上的月光落下来,迸发出掷地有声的花拆之响。  那个朗月稀星的夏日凌晨,人语寂寂,唯独虫鸣聒耳。夜色那样好看,低垂的昙花也因此显出神秘的气息。我抱膝席地而坐,没有困意,兴奋与好奇的目光将那紧阖的花朵环绕。等一朵花开的夜晚,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仿佛外界静止
期刊
戴望舒的爱恋断在那场江南烟雨里。睁开眼,那座江南庭院再也不会有凄婉忧伤的姑娘。丁香花将他愁闷的心锁进雨巷,仿佛永远不愿在这梅雨季节里打开。  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为了施绛年,他曾忘了自己,为她写诗,为她出国,为她做疯狂的事。虽然没有结果,但遇见她就是刻骨铭心。  犹记当年初见时,她从雨巷撑着油纸伞走来,那惊鸿一瞥的惊艳令他心动至今。他仿佛看见古画里走出一朵清芬的丁香,古典文雅,气质忧郁。身后那场
期刊
潇湘女子,迷恋温静古雅的事物,偶尔行走于山水之间,现居长沙,做一枚安静的写作者。  女子的首饰盒中必有一枚梳篦,细细的梳齿如女子千回百转的心事。  梳篦又称栉,齿稀为“梳”,用于梳理头发;齿密为“篦”,用来拂去发垢,保持头发清洁柔亮。梳篦还有一个古静清雅的名字唤作“落尘”,又名“洛成”,令人不由想起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  梳篦由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成。普通人家多用木梳,富贵人家则用玉梳、
期刊
在诗词歌赋中展现算术细胞,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卓文君的“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来数字还可以这么玩儿~当古风歌词承袭了这番妙处,又会惊现怎样的画风呢?  一色风帘翠幕 不遮浮望眼  抖落衣上风月 两三买花钱  四顾云上鹤 人间看炊烟  五更披衣画梅花 清浅  —《缘生意转》  作词/照墨 演唱/河图、司夏  剪雪: 请用山东话朗诵歌词,最后一句务必表现出“三句
期刊
东篱长歌有时尽,唯愿现世君所安。  —致古风音乐人东篱  我来时烟花落满古道,你已然隐退。也是,你与这纷纷扰扰的名利场原无太多瓜葛,既不愿留下多余的痕迹,我又何必苦心追寻。  我不曾遗憾在最好的年纪与你擦肩而过,却暗恨没能陪伴你的青葱韶华。你可知,我多么羡慕那些与你及早相遇的人,他们见过你在歌友会上的傻气与傲娇,对你在网络上的零星踪迹如数家珍,在期许与等待中盼来你一曲又一曲古调。他们对你的眷恋绵长
期刊
有人爬個小山包都费劲,有人登顶后还要入海上天,自带光环好比哪吒的乾坤圈—差距就是这么大,不服憋着!虽说演艺圈声色浮华,但能熬成中流砥柱的爱豆绝对藏着N把刷子,分分钟炫给你看。膜拜一下演艺圈中的跨界小能手吧~
期刊
八大山人不是他的名,亦非他的字。这个称号于他,更像是故国旧梦中、残山剩水间的一枚篆印,心志所托,行路几何。  悠远的琴音、瓦色的苍穹、如泣如诉的风雨声、清瘦剪影下孤寂的长叹,在交织,萦绕,激荡。明朝终于毁于清兵的铁蹄之下,如红日沉沉欲坠。明朝的子民于雄鸡唱彻时如梦初醒,才发觉窗外已然改朝换代。  朱耷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只能徒生悲叹。他想效仿伯夷、叔齊长歌采薇,以怀故国,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世道
期刊
范蠡初到定陶时就喜欢当地的泥土。位居“天下之中”,定陶坐拥遍地锦绣,也见惯了过往繁华。宝马香车迤逦而过,裂开辙痕的泥土依然沉实,顾念着入尘的落花。无论草木清雅抑或妖娆,泥土始终静默,以温厚绵软的黏性护着它们嚣张的根系。  范蠡用当地的泥土制陶,引领一方富庶,百姓誉其为“陶朱公”。“朱”字明艳却也刺目,他更喜欢自己最初经商时的名号“鸱夷子皮”,也就是“酒囊皮子”,是再俗不过的物件,却可用来盛酒,稍加
期刊
初始一段悱恻琴音入耳,如泠泠清泉溅碎银瓶。敛目细听,有风穿林拂叶而来。残烛摇曳,红泪滴落处似有人倾尽杯盏,相思成殇。  你可曾画过风?风走闲尘,纸卷空落。你可曾忘不掉一个人?人走茶凉,徒染一身寂寞。  《画风》是《天行九歌》的片尾曲。伴着曲调,片尾画面缓缓浮现,斜卧轻舟的浅醉少女轻点绿水,眸色潋滟。  本以为是首清幽恬静的曲子,可细细品来,却听到了一折缘起缘灭的爱情悲剧。  彼时,他是香山深处的隐
期刊
我曾路过一个戏园子。一曲旧戏,三两句惹人垂泪的唱詞,四五声锣鼓,六七个小花旦踱步在朱红的台面儿上,水袖撩开,露出半截似霜雪的腕,一亮嗓子便穿越了前世今生。  孩提时,我听不懂戏但爱看。  唱念做打全然不通,十年功夫入耳皆成了呕哑嘲哳。但我喜欢凑这人潮拥挤的热闹,捧着一碟瓜子,挤入窄小的座位,便心满意足了。待锣鼓声响,呼吸慢下来,往嘴里送瓜子的手也停下来,凝神望着台上佳人。那种美如毒有瘾,以静谧的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