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本课是浙江省信息技术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一课,分析学生心理需求和课程特点,采用实例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激起学习课程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安排,第一章的基本内容是:算法概念、算法特征及算法表示。几年的实践证明,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都会存在几个疑问:程序是什么样的?程序怎么做到所要的功能?程序难吗?而这些都不是第一章内容能回答的。新课程鼓励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因此,作为起始课,笔者大胆借助三个程序实例,尽可能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并传递几层意思:一、程序并不难,就像一篇文章一样,娓娓道来;二、程序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应用广泛;三、程序并不特别,其实就是算法步骤的表达。尽可能地挖掘课程的趣味性和功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引课部分
  “我来自东海之滨的浙江,来到李白的故乡,也想吟诗一句,‘三千里路山和水,来回只需一瞬间’,这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来到绵阳,一点都没有陌生感,相反见到同学们感觉特别亲切。那好,我们先来亲密接触一下。”
  设计意图和效果: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使学生安静下来,进入课题,并由此引入亲密接触环节,即“求一元二次方程”。
  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大概15分钟)
  出示几个两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4=0和x2-8x+15=0
  师:请大家快速地告诉我答案是多少?
  生(齐):2,3和5。
  出示三个方程111x2+666x+333=0、123x2+456x+789=0、1949x2+12345x+2009=0
  师:那这三个方程的解是多少?
  教室不安静了,学生纷纷表示太麻烦了!
  师:“我们虽然不能快速求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用求根公式求出来。”(学生表示认可)“但是计算量会比较大,其实从小学开始,我们不知道求了多少个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方便地求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那就好了!这样的方法有吗?”(学生比较茫然)“有!而且我们现在马上就可以做出来。”
  以上环节通过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引出程序。
  教师启动VB,在VB窗体上放上五个文本框,一个按钮,直接双击按钮进入代码窗口,输入第一条语句a=text1.text。
  师:“这是把第一个框输入的数值取过来作为一元二次方程系数a的值,那么要获得系数b、c的值,应该怎么办?”
  学生(齐):b=text2.text,c=text3.text。
  老师键入语句b=text2.text和c=text3.text,跟着键入d=b*b-4*a*c,并问:“这个式子干什么用呢?”
  学生(齐):求根公式△
  接着老师一边键入字符,一边请学生说明其含义。If (生齐说“如果”)d>=0(生齐说“d大于等于0”)then(生齐说“那么”), Text4.text=(-b+sqr(d))/(2*a),在输入sqr之前,先请学生找一找键盘上有没有开根号,得到回答“没有”后,引出sqr表示根号。理解这一句后,让学生说出后面的语句Text5.text=(-b-sqr(d))/(2*a),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输。然后输入else(生齐说“其它”),引出两句Text4.text="无解"和Text5.text="无解",最后加上end if(生齐说“结束”) 。
  完整程序代码及VB界面如下:
  a=text1.text
  b=text2.text
  c=text3.text
  If d>=0 then
  Text4.text=(-b+sqr(d))/(2*a)
  Text5.text=(-b-sqr(d))/(2*a)
  Else
  Text4.text="无解"
  Text5.text="无解"
  End if
  待上述完成后,运行程序,计算刚才的方程的解。学生不由惊呼“好强啊!”,给学生2分钟时间试试这个程序,完后引出后面环节。
  设计意图和效果:首先不提出“程序”的概念,因为一说起新名词“程序”,学生会感觉陌生,感觉是新知识,就会抱着被动接受的心态参加学习,也就不敢像上面这样参与到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来。如此,整个过程像是在打一篇英文文章,很亲切,学生体会到程序的人情味,感受到程序并不难学。
  三、提出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
  刚才输入的代码就是程序,出示程序的概念“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用于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系列指令”,引导学生得出程序的特点“高速、准确”。
  师: “如果学会了计算机语言,我们能完成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程序吗?”
  (大部分)学生:“能。”
  师:“请大家再思考、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
  部分学生开始犹豫,有的学生说“不能”。
  师:“对,还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如果没有求根公式,我们也设计不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程序。求根公式在求一元二次方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是这里的算法。”
  出示“算法”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与学生一起分析“算法”与“程序”的关系:先有算法,才能设计程序,介绍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
  设计意图和效果:从学生最熟悉的数学计算出发,边讲边打入小小的程序代码,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算法”和“程序”的面目,感受到程序解题的优势。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遵循认知规律,娓娓道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算法和程序的应用“智擒小偷” (大概10分钟)
  出示问题:一、警察局抓了ABCD四个偷窃嫌疑犯,其中只有一人是小偷。审问中:A说:“我不是小偷。”B说:“C是小偷。”C说:“小偷肯定是D。”D说:“C冤枉人。”现在知道四人中,有一人说的是假话,请你帮助警察说出谁是小偷。
  师:“谁是小偷呢?请说明理由。”
  学生A:“C是小偷,C跟D说话矛盾,因此他们中有一人说假话,案件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因此B说的一定是真话,B说‘C是小偷’,所以答案是C。”
  学生B:“可以用反证法。假设A是小偷,去判断是否有一个人说假话,如果是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B,依此类推。”
  不得不佩服南山中学学生的优秀,表扬一番后,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学生A的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但如果问题更复杂可能很难得出答案,比如有10个或更多的小偷,比如每个小偷说的不止一句话,比如说假话的人数不止一个,可能会把人转晕掉。学生B的方法的优点是,对于更复杂的案情,此方法也一定能得到答案,但他的缺点是什么?”
  生(议论):“有点烦!”
  师:“对,这么有效的方法那么烦真是可惜了,可是今天我们不怕,我们有程序,对我们来说烦,对计算机来说这是小意思。”
  老师继续讲解:“为了说明的方便,给A,B,C,D分别一个编号1,2,3,4,假设A为小偷,表示为xt=1,那么A说‘我不是小偷’,表达出来就是xt<>1,如果此式子成立,表示A说真话,用语句if xt<>1 then s=s+1表示,含义是A说的是真话,则真话数s值增加1,那么B,C,D说的话怎么表示?”
  学生(齐):“If xt = 3 Then s = s + 1,If xt = 4 Then s = s + 1,If xt <> 4 Then s = s + 1” 。
  师:“好,上面4句都判断之后,看s的值,s是说真话的人数,那么最后什么情况下,假设成立?程序怎么表示?”
  生:“如果s值为3,if s=3。”
  师:“那好,我们再加一条语句Ifs = 3 Then Text1.Text = xt,同时因为还要假设B,C,D是小偷,我们在外面加上一个语句for xt=1 to 4 …next xt。”
  运行程序,得到答案为3,即C,证明程序有效。为加深学生对程序的认识,将问题稍加修改,“三个人说假话,一个人说真话”,请学生在现有程序的基础上修改并完成求解。
  设计意图与效果:此例比上一例难一些,因为其中有for语句,同时程序的功能更强,对学生的触动更大,学生没想到程序还能破案。在处理上,对for语句不进行详细介绍,只是说明它可以从1到4一个个试过去,降低理解难度。后面的三条if语句,学生居然可以自己说出来,而且敢大胆地说出来,说明有了前面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学生对程序并不陌生了。这节课主要在于让学生认识程序及程序的功能,并不要求准确掌握具体的语句,只要学生理解其含义就够了,学生有了一些基本知识的框架后,以后的学习就轻松了。
  五、用程序帮助“骑士”过河 (大概15分钟)
  出示游戏“骑士过河”(见图1),解释游戏规则,请学生试玩5分钟。等大部分同学至少一次通过了游戏后,提出新问题:“很高兴有很多同学成功过河了,然而,花费代价挺大的,尤其在这寒冷日子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冰水里颤抖的身影。那么谁能一次性成功过河呢?”大约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我请他试试看,结果可能是比较紧张的缘故,没有成功,于是趁机提出“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一起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过河的方法,甚至全部的方法”。边讲解边引导学生得出搜索的方法,即在棋盘上一个个试跳。学生纷纷感叹“太麻烦了!”,我趁机提示“麻烦的事交给计算机来做”,公布事先准备好的程序,并请学生运行程序,得到方案,并通过游戏验证结果是否全部正确。
  设计意图和效果:游戏作为载体去体验算法和程序,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应用转移到游戏领域,拓展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想,想中玩。通过有条理的讲解,学生认可了算法的可行性,感受到了程序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应用空间。
  六、总结提升环节
  师:“这节课叫“算法与程序设计”好,还是叫“程序设计与算法”好,为什么?”
  学生A:“程序设计与算法”好,理由是程序设计重要些。”
  他话音未落,几乎大部分学生都发出了反对声音,其中有一位女学生主动举手说,“不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好。因为从顺序上讲有算法后才能设计程序,程序是根据算法来设计的,其次程序只是一种表达,只要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就不会难了……”后面还举了上课的实例来说明。此学生的发言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概括得非常到位,省去了老师的概括。而且由学生概括出来,更能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说完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了赞同,还不约而同地鼓掌祝贺。
  最后,结合课前给学生播放的超人片段提升情感:“电影里的超人能上天入地,打抱不平,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做到;然而,我们面前的这台计算机,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它同样能帮助我们登月亮上星星,惩奸除恶。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它,岂不是暴餮天物嘛!”学生发出认可声“嗯”。“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齐声:“好好学习计算机。”
  设计意图和效果:本环节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升情感价值观。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概括得那么到位;也许是本节课给学生的刺激够大,从全班学生的反应中,感觉达到了吸引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经验和教训
  本课以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为主线,每个问题中,学生要经历遇到困难,获得方法,再用程序解决,这三个情感和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通过这三个实例,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特点及其优势,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打入程序的过程中,以学生最熟悉的方式解释每条语句的含义,使学生会觉得原本陌生的程序像一篇文章一样,娓娓道来,非常亲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对程序解决时发出的感叹来看,达到了吸引学生学习新课的目的。
  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比如引课阶段,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很好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如果设计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小幽默,或者小活动,效果会更好;在游戏环节中,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己找到搜索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其他文献
电子白板系列专题(三)  层技术是指在活动挂图课件制作过程中,针对对象分层放置的特点,利用层与层之间相互遮盖,对象在层之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对置于不同层之间对象的隐藏、锁定、色差等的设置而实现不同教学需要的课件制作技术。常用于同一页面中多个对象需要随机实现交互操作的教学实例中。     在ActivInspire活动挂图中,同一页面上的对象是分层堆叠在一起的,具体分为顶层、中间层、底层与背景层四个层。
期刊
我校电脑机房原来都采用某电子教室软件,但这个版本在Windows高版本中,就水土不服了,且只能用于800×600分辨率,而现在电脑显示器分辨率都在1024×768像素以上。所以我们就改用《四海屏幕广播系统》进行教学。  利用《四海屏幕广播系统》,在现有局部网轻松组建一个实用多媒体教学网(可以省下一笔购买投影机及投影幕的钱),教师可利用图、文、声等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无
期刊
这是吴向东老师写在鸢尾花课堂志上(http://blog.iiris.cn/)的题记,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从教宣言。他对信息时代的科学教育的探索,对综合课程实践的研究,对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尝试都浸润着他对教育的思索,对儿童的关爱,一篇篇研究论文均是力透纸背的厚重之作。从他的作品、实验、博客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的热情和对事业的执著。  科学课的探索与重构  小学科学课并非主流学科,学校、家
期刊
到了颁奖的时刻,“三好学生”、“优秀班干”、“优秀少先队员”、“进步之星”……如雪花般飞向了获奖学生的手上。教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获奖的孩子一脸的兴奋与自豪,相互展示着奖品和奖状。  在众多获奖的孩子中,余果同学的进步最值得记忆:上学期因他经常打架,我班与文明班级无缘;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均不及格。可是,这学期他的表现非常突出:婷婷同学突然呕吐,同学们都用双手捂着鼻子和嘴巴,用眼直盯着我时,他却拿
期刊
读者来信  与《信息教研周刊》结缘  贺全荣  我与《信息教研周刊》应该说很有渊源,记得《信息教研周刊》正式创刊前,我通过李编拿到一期试刊,看了很激动。我的第一篇文章《Internet上信息搜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就被编辑选上。从那时候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每一期都是充满期待的,认真阅读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那时候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收获比较大,无论是教学还是技术方面。记得有一次公开课
期刊
刚接新生一个多学期,居然发现一年级的小孩子也结伙拉派!领头的是小涵,他率领几个人组成了什么“小五义”,自号为“蜂王”。  我决定利用班会课对“五义”们吹吹风。先领着孩子们观看了画本《三个和尚》,正准备让他们谈体会,忽然听小涵叫起来:“哎呀,蜂子!蜂子!”只见他蜷缩着身子,眼睛惊恐地盯着桌面,一只小小的蜜蜂正在书边蠕动。周围的同学都跟着叫起来:“我怕!”、“我也怕!”  没想到孩子们竟然这么害怕小小
期刊
自西汉初期第一张手抄的《邸报》问世,媒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然而,历史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媒介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所能拥有的媒介只有书籍和报纸。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气时代的来临,纸质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结束,广播、电话、电视、手机、电脑、网络……一一进入人们的视野。  各种各样的媒介在悄无声息中形塑着我们的认识,全方位地改变着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今天的人们都
期刊
离开学校教师的支持与努力,实验课很难取得成功,记者采访了黑小的杨毅老师。    为时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给课题组发来了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的评价和期望。(应家长的要求,均采用孩子们的小名)    信息教研周刊:2008年媒介素养课程进入黑小,请问,您当时对媒介素养是如何理解的?是否支持杜校长的做法?  杨毅:2008年6月,我校五年级学生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媒介与
期刊
与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之前的人相比,我们真的是越来越“耳聪目明”、信息灵通。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但是,你发现了吗?与前人相比,我们也正变得越来越“与世隔绝”!这个隔在你、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各种各样的“媒介”。   ——摘自《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手册》    数字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介也由传统的报纸、广播发展到了电视、网络、手机……媒
期刊
雷人的“小升初”百页简历    教育的天职就是发现学生兴趣所在,激发起学生的潜能,为其天性的成长铺平道路,扫清障碍,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渐渐显露出来,让学生的“天生丽质”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    一份份制作精美的简历内,包含自荐信和各种获奖证明,最厚的达上百页。4月23 日,在武昌区粮道街厚朴中学,不少家长前来咨询小学生升初中政策,投递的小学生简历有的比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还厚、还精美!“这份简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