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谱]
听倪一珍(丰子恺曾外孙女、中国爱乐乐团长笛首席)讲丰子恺(漫画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的家族故事
丰子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倪一珍:
现任中国爱乐乐团长笛首席、中国音乐学院长笛教师。曾出过专辑《金笛》、《春天的歌》。
“我的外婆是阿宝,太外公亲自教她小学课程”
桃红色的短款羽绒服、牛仔裤、雪地靴、双肩包,还有被大风吹乱的头发,学生气的倪一珍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中国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中国音乐学院的长笛教师。
倪一珍刚从乐团排练回来,顾不上吃口饭,就领着我们去了琴房。她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采访。
倪一珍的外婆是丰子恺的长女丰陈宝,也就是漫画《阿宝赤膊》、《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双脚》里的“阿宝”。“那些画里的情形都是真的。有一次,外婆脱了自己的鞋帮凳子穿上,太外婆大声阻止,太外公却说:别动别动。就给画下来了。”
倪一珍是外婆带大的,外婆会抄写古诗词,写好注解,给她讲解;等她大了些,外婆又开始教她英语、法语。“外婆特别厉害,懂七国语言。”倪一珍特别自豪地说道。但外婆小时候没怎么上小学,都是丰子恺亲自教的,而且教育方法也很独特。
“教数学就讲个道理,不多说,看着例题自己做。教语文就更有趣。大家都坐好准备仔细听,没想到太外公说今天先不上课,我们一起学打麻将。孩子们兴趣盎然,听懂了游戏规则大家就玩起来。玩好麻将,太外公开始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说明文——《怎样打麻将》。”
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丰子恺能背诵几千首古诗词,自然也会教孩子们一些。于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没什么娱乐项目就比赛背古诗,就连最小的儿子还没怎么会说话,都会接下句:“万人冢上哭呦呦……”(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
倪一珍说自己喜欢旅行,太外公也喜欢旅行。“他走了好多地方,出门总爱带外婆一道去。有时他一人出门,孩子们都在家眼巴巴地等他回家,因为太外公会带来乡村孩子从未看到的吃食和玩具。”
因为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比别人了不起,外婆几乎从来不给孩子们讲太外公的故事。倪一珍只记得家里有些太外公的画,就在墙上挂着。“我们看着总觉得那是有仙气的,能保佑我们。但绝不会把那些画和金钱画等号。”
“我有个潮妈妈,太外公画画曾经还征求过她的意见”
对于丰子恺,倪一珍的妈妈杨朝婴要了解得多。如今,退休后的妈妈和舅舅、舅妈一起在上海陕西南路丰子恺“日月楼”旧居当讲解员。旧居是丰子恺的幼子丰新枚之子丰羽买回来的,并把它恢复成了原貌。一大家子人轮流来值班,义务讲解。
倪一珍眉飞色舞地说道,妈妈是个“潮女”。“六十多岁,像个年轻人似的。MSN、QQ、人人网、开心网、微博、飞信、微信,什么流行玩什么,淘宝买家都快一个钻了,苹果产品几乎每样都玩过。PS、Ai、lnDesign也做得很好,旧居里所有展板和纪念品也都是我妈妈设计的。”
杨妈妈记得,外公总是纸笔不离身。疼爱孩子的丰子恺总能捕捉一些充满乐趣的瞬间,简单几笔便勾勒得特别传神。
“平时他在二楼工作,孩子们都在楼下玩耍。偶尔上楼会放轻脚步。看外公画画,外公会问:‘这幅画好看吗?好在哪里?’我童言无忌,会说:‘好看,因为这女孩有小辫子,戴蝴蝶结’或者‘不好看,衣服颜色不好,没有蝴蝶结’。外公都照单全收。”
在杨妈妈的记忆中,从未见过外公动怒。追随老师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丰子恺心静如水。疼爱孩子的丰子恺常常唱小曲哄孩子睡觉,唱的最多的是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催眠曲也是杨妈妈小时听得最多的,到了倪一珍出生后,听的还是这首歌。
丰子恺是浙江人,自然也爱饮黄酒。杨妈妈记得,吃饭前总能看到太外公提前坐在餐桌旁小酌。“一铜壶烫烫的黄酒,就着一小碟花生米、茴香豆之类的,一边吟诗一边饮酒。孩子们过去,还能分得花生米若干粒。”
虽然信佛,但丰子恺也吃荤,酷爱大螃蟹。“文革”后期,杨妈妈每次出差到江浙,都必定带上几只大闸蟹送到外公家。但丰子恺生活极其简朴,高能成、低能就。就连毛笔、砚台都是再普通不过了。
倪一珍打趣道:“你别看我穿得不太讲究,我妈、外婆就更不讲究了。外公外婆沿袭了太外公艰苦朴素的传统,吃饭在里弄食堂,穿衣不破就行。”
“音乐给了我一个纯净的世界”
每周五天上午去乐团排练,每周有三个下午上课,从4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丈夫为此调侃她是“拼命三郎”。
小时候,倪一珍学过画。因为家里总是放着古典音乐,备受熏陶的倪一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于是,又跟着上海顶级的钢琴大师学了钢琴。直到小学六年级,才改了长笛。
19岁高中毕业后,倪一珍去巴黎留学。当时家里并不宽裕,但妈妈还是非常尊重女儿的选择,最后有人赞助了一年学费才去成了。成绩优异的倪一珍第二年就拿到了法国政府奖学金。在巴黎,倪一珍师从著名法国长笛教育家阿赫多教授。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同时,倪一珍还在意大利Lorenzo国际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瑞士长笛大师格拉夫。巴黎求学期间,倪一珍五次参加国际长笛比赛并获奖。回国后,倪一珍跟着爱乐乐团进行过很多演出,外婆都会守在电视前看,但很少会夸她。
“外婆总是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不会给自己制定很高很高的目标,但会做自己该做的。”
在同事眼里,上海姑娘倪一珍却是神经很大条而且极其爽快的人;在学生眼里,又是无话不能谈的朋友。“他们找了女朋友会来和我说,我们还会很八卦地看面相;有时候我也会请学生去我家里上课,给他们做好吃的。我和外婆一样,虽然不凶,但是能做到让学生觉得学不好会很愧疚。”
因为亲戚大多在上海,倪一珍很少有机会参加家庭大聚会了,但却格外怀念。“我外婆那辈老人都健在的时候,我们会有家庭大联欢,而且是有节目单的。每人带几样菜,大家一起自助餐,节目最后还有个环节,大家抓阄互送礼品,我们管它叫‘除夜福物’,但规定不能超过几十块钱。”
“如果要说丰家人的共性,我想最大的—点是和太外公—样很有爱吧。有时候我感觉—把椅子、一架琴都是有生命的,你拍它—下它会疼。我们家养花,我每天都会对着它说好话,说它真漂亮,我总感觉它们能听到。”倪一珍很感谢在这个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更庆幸自己能有一片纯净的音乐小天地。
听倪一珍(丰子恺曾外孙女、中国爱乐乐团长笛首席)讲丰子恺(漫画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的家族故事
丰子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倪一珍:
现任中国爱乐乐团长笛首席、中国音乐学院长笛教师。曾出过专辑《金笛》、《春天的歌》。
“我的外婆是阿宝,太外公亲自教她小学课程”
桃红色的短款羽绒服、牛仔裤、雪地靴、双肩包,还有被大风吹乱的头发,学生气的倪一珍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中国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中国音乐学院的长笛教师。
倪一珍刚从乐团排练回来,顾不上吃口饭,就领着我们去了琴房。她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采访。
倪一珍的外婆是丰子恺的长女丰陈宝,也就是漫画《阿宝赤膊》、《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双脚》里的“阿宝”。“那些画里的情形都是真的。有一次,外婆脱了自己的鞋帮凳子穿上,太外婆大声阻止,太外公却说:别动别动。就给画下来了。”
倪一珍是外婆带大的,外婆会抄写古诗词,写好注解,给她讲解;等她大了些,外婆又开始教她英语、法语。“外婆特别厉害,懂七国语言。”倪一珍特别自豪地说道。但外婆小时候没怎么上小学,都是丰子恺亲自教的,而且教育方法也很独特。
“教数学就讲个道理,不多说,看着例题自己做。教语文就更有趣。大家都坐好准备仔细听,没想到太外公说今天先不上课,我们一起学打麻将。孩子们兴趣盎然,听懂了游戏规则大家就玩起来。玩好麻将,太外公开始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说明文——《怎样打麻将》。”
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丰子恺能背诵几千首古诗词,自然也会教孩子们一些。于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没什么娱乐项目就比赛背古诗,就连最小的儿子还没怎么会说话,都会接下句:“万人冢上哭呦呦……”(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
倪一珍说自己喜欢旅行,太外公也喜欢旅行。“他走了好多地方,出门总爱带外婆一道去。有时他一人出门,孩子们都在家眼巴巴地等他回家,因为太外公会带来乡村孩子从未看到的吃食和玩具。”
因为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比别人了不起,外婆几乎从来不给孩子们讲太外公的故事。倪一珍只记得家里有些太外公的画,就在墙上挂着。“我们看着总觉得那是有仙气的,能保佑我们。但绝不会把那些画和金钱画等号。”
“我有个潮妈妈,太外公画画曾经还征求过她的意见”
对于丰子恺,倪一珍的妈妈杨朝婴要了解得多。如今,退休后的妈妈和舅舅、舅妈一起在上海陕西南路丰子恺“日月楼”旧居当讲解员。旧居是丰子恺的幼子丰新枚之子丰羽买回来的,并把它恢复成了原貌。一大家子人轮流来值班,义务讲解。
倪一珍眉飞色舞地说道,妈妈是个“潮女”。“六十多岁,像个年轻人似的。MSN、QQ、人人网、开心网、微博、飞信、微信,什么流行玩什么,淘宝买家都快一个钻了,苹果产品几乎每样都玩过。PS、Ai、lnDesign也做得很好,旧居里所有展板和纪念品也都是我妈妈设计的。”
杨妈妈记得,外公总是纸笔不离身。疼爱孩子的丰子恺总能捕捉一些充满乐趣的瞬间,简单几笔便勾勒得特别传神。
“平时他在二楼工作,孩子们都在楼下玩耍。偶尔上楼会放轻脚步。看外公画画,外公会问:‘这幅画好看吗?好在哪里?’我童言无忌,会说:‘好看,因为这女孩有小辫子,戴蝴蝶结’或者‘不好看,衣服颜色不好,没有蝴蝶结’。外公都照单全收。”
在杨妈妈的记忆中,从未见过外公动怒。追随老师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丰子恺心静如水。疼爱孩子的丰子恺常常唱小曲哄孩子睡觉,唱的最多的是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催眠曲也是杨妈妈小时听得最多的,到了倪一珍出生后,听的还是这首歌。
丰子恺是浙江人,自然也爱饮黄酒。杨妈妈记得,吃饭前总能看到太外公提前坐在餐桌旁小酌。“一铜壶烫烫的黄酒,就着一小碟花生米、茴香豆之类的,一边吟诗一边饮酒。孩子们过去,还能分得花生米若干粒。”
虽然信佛,但丰子恺也吃荤,酷爱大螃蟹。“文革”后期,杨妈妈每次出差到江浙,都必定带上几只大闸蟹送到外公家。但丰子恺生活极其简朴,高能成、低能就。就连毛笔、砚台都是再普通不过了。
倪一珍打趣道:“你别看我穿得不太讲究,我妈、外婆就更不讲究了。外公外婆沿袭了太外公艰苦朴素的传统,吃饭在里弄食堂,穿衣不破就行。”
“音乐给了我一个纯净的世界”
每周五天上午去乐团排练,每周有三个下午上课,从4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丈夫为此调侃她是“拼命三郎”。
小时候,倪一珍学过画。因为家里总是放着古典音乐,备受熏陶的倪一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于是,又跟着上海顶级的钢琴大师学了钢琴。直到小学六年级,才改了长笛。
19岁高中毕业后,倪一珍去巴黎留学。当时家里并不宽裕,但妈妈还是非常尊重女儿的选择,最后有人赞助了一年学费才去成了。成绩优异的倪一珍第二年就拿到了法国政府奖学金。在巴黎,倪一珍师从著名法国长笛教育家阿赫多教授。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同时,倪一珍还在意大利Lorenzo国际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瑞士长笛大师格拉夫。巴黎求学期间,倪一珍五次参加国际长笛比赛并获奖。回国后,倪一珍跟着爱乐乐团进行过很多演出,外婆都会守在电视前看,但很少会夸她。
“外婆总是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不会给自己制定很高很高的目标,但会做自己该做的。”
在同事眼里,上海姑娘倪一珍却是神经很大条而且极其爽快的人;在学生眼里,又是无话不能谈的朋友。“他们找了女朋友会来和我说,我们还会很八卦地看面相;有时候我也会请学生去我家里上课,给他们做好吃的。我和外婆一样,虽然不凶,但是能做到让学生觉得学不好会很愧疚。”
因为亲戚大多在上海,倪一珍很少有机会参加家庭大聚会了,但却格外怀念。“我外婆那辈老人都健在的时候,我们会有家庭大联欢,而且是有节目单的。每人带几样菜,大家一起自助餐,节目最后还有个环节,大家抓阄互送礼品,我们管它叫‘除夜福物’,但规定不能超过几十块钱。”
“如果要说丰家人的共性,我想最大的—点是和太外公—样很有爱吧。有时候我感觉—把椅子、一架琴都是有生命的,你拍它—下它会疼。我们家养花,我每天都会对着它说好话,说它真漂亮,我总感觉它们能听到。”倪一珍很感谢在这个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更庆幸自己能有一片纯净的音乐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