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问题探析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了社区治理改革的探索,其目标是推动社区自治,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等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社区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困境,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社区自治;治理模式
  所谓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与机制。
  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管理者政府,也包括由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各类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公民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社区仍然有党和政府派出机构。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社区建设起步以来,我国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力量架构由原来的政府—公民的线性结构转变为以政府为根基、以公民及其他各类组织为枝叶的树状结构。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不同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多地积极开展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出现了以城市命名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天津模式、南京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江汉模式、镇江模式、四平模式、铜陵模式等多样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就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些形形色色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自治型模式以及合作治理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以上海为典型代表。在社区管理体制上,全国多地都进行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改革探索。上海正是依托这种改革思路,以党和政府的指导为基础,形成了以行政主导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其内容是:将一个街道的管辖范围作为一个社区,一方面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授权范围内,扩大街道办事处管理职权,除了承担社区内部分的管理权外,还作为联系区级政府与居委会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街道与居委会的联动性,居委会也要相应承担更多的职能,配合街道进行基层社区的管理。
  2.自治型模式
  自治型模式以沈阳为典型代表。沈阳在进行社区体制改革过程中以政府逐步退出社区管理,逐渐形成以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新型社区为改革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沈阳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区组织按照“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创造性地构造了社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执行层(社区管理委员会)、议事监督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从而形成‘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其改革措施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区范围一般要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办事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域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其二,政府与公民社会在社区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公民社会特别是自治性社会组织主导社区事务的管理,而政府作为“掌舵者”,只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规章来规范其行为和提供相应指导。从社区治理的长远发展来看,沈阳模式更加符合社区自治化的目标。
  3.合作治理模式
  合作治理模式以武汉江汉区为典型代表。2000年,为了解决基层社区治理困境,武汉市江汉区在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社区的范围沿袭了沈阳模式对社区的划分标准,面积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改革的核心是:“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效能、公共服务效能、社区自治效能为依归,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社区体制和街道行政体制创新,建立一种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有机衔接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江汉模式将政府与社区组织当做平等的社区治理主体,其“治理主体表现为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区组织、辖区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各自治理主体因为掌握的资源不同,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权力运作不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参与的过程”。
  除了上述三种模式,还有诸如深圳市盐田区的社区工作站模式、深圳市桃源居社区的桃源居模式等,它们都为社区治理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行政与自治关系粘连性强,界线模糊。一般而言,在合作治理中,治理的主体“均具有正式组织的特征,但它们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社会组织能否真正做到与政府划清权界,理清关系,最大限度地独立行使自治权,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改革能否完全实现自治或部分实现自治。但在我国社区治理改革中,政府必然是社区治理改革的推手。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主导者与职能单位的关系”,这也是所有关系中的核心。那些新生的、具有自治功能的社会组织几乎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的,由政府赋予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行使某项具体的自治权的权利,这使得这些自治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粘连性不可谓不深。社会组织成立的原动力如果不是来源于公民内心的需求,那么由这些组织参与的“自治”是否是公民的自治就值得商榷了,公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也就难以持续。虽然沈阳模式的初衷是实现社区自治,将政府影响降到最低,其改革也比较彻底,但政府依然在各个环节对社区管理施加影响,政府对社区的指导变为领导,很多行政人员自然而然地将社会组织当做是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或间接干涉他们行使自治权。这一问题在江汉模式中也有明显体现,即作为自治组织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行使职能时面临着如何协调公民、党、政府、企业等主体之间关系的难题;同时低社区参与度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治理职能,自治建设的推进陷入瓶颈。   其次,社区治理实践中政府往往“越权”。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规模还相当弱小,过早地让其承担某些管理义务具有客观上的困难以及风险,使得政府有时候不得不越权代为管理;二是政府的行政权力难以有效限制,公权力自身带有一种不断扩张的属性,再加上传统上公民普遍的观念是政府应该什么都管,导致政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职权的限度进行管理。上海模式以 “四级网络”为建设目标之一,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实际上是把社区居民委员会纳入了政府管理的体系之中”,使居委会承担了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行政职能,行政色彩浓厚;与之相对应,居委会的一些自主权利,比如对开展社区活动很重要的财政自主权,则由街道完全掌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体现出一种相当大的被动性,导致行政力量过于强大。因此,政府越权甚至滥用权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区自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规范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对策思考
  理论上,我国社区治理改革虽有明确的方向,但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处理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被动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为此,亟须通过规范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以保证社区治理改革的健康发展。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初期,各级政府都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治理改革的相关文件,但是仅依靠这些文件的规范效力是远远不够的,亟须从立法上明确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权力的大小、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赋予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监督政府的权利,以及建立一套从政府的决策、执行到反馈评估的完整的监督体系等,为社区治理建设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同时,还要立法规范和严格执行基层民主协商治理的程序,强调程序正义在社区治理中的红线作用。
  其次,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治理形式。应积极引入“互联网+”的社区治理形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社区信息发布机制和沟通渠道,拉近治理的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使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行使权力更加公开透明,并且做到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运行。
  再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评价体系。社区治理改革过程中,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秉着客观中立的原则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组织的自治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出具权威的评价报告,并提交同级权力机关作为审核政府和社会组织工作的参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双方的责任意识。
  最后,从自治的角度上来说,要发展社区自治,其根本还是要培育公民社会。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社区治理改革是希望通过行政引导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方式来缩短这一过程,但需要警惕拔苗助长的危险。理论界一般认为培育公民社会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如卢爱国认为培育公民意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公民社会的完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要逐步推进。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区治理改革从20世纪末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处理行政与自治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依旧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的过程就是对这两者关系的探索过程,相信政府和社会这两驾马车能够寻找到协调共治的路径,以维护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2]汪大海,魏 娜,郇建立.社区管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金永利.沈阳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J].经济师,2003(1).
  [4]陈伟东,孔娜娜.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衔接:社区发展战略[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5]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其他文献
针对选矿成本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间存在耦合和非线性关系以及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数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与黄金分割法改进BP神经网络的成本预测法。首
[摘 要] 本文在剖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内在原因,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缺陷 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范、发现和纠正错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控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管理
摘 要:“压强”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对此采取了以下四个优化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压强;优化;实验  一、情境引入的优化  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8年级下册“压强”这一节的内容中,老师在引入时为了创设情境,往往是从压强的作用效果出发,做一个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需求探索IT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9  一、合作背景  1.
摘 要:高校“教工之家”建设已经成为工会工作的重点,但在目前形势下,建设“教工之家”工作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如制度和文化内涵建设匮乏,教职工参与度不高,基础薄弱、特色不明。要将“教工之家”建设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和育人工作的着力点之一,这些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工之家;工会  随着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变,无论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教
摘 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农业气象学在大学本科实验课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课中引入翻转课堂的优势作了介绍,并分析了翻转课堂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为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农业气象学;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  1.时间短,实验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低  农业气象学实验课程一般
摘 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其教学成效直接会影响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能力。但是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本文总结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黄万东,男,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以我国经济伦理正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经济人”的工具性和“道德人”的价值性张力曰趋增大而导致社会上出现部分人以经济思维模式作为
我国钨矿山企业大多数仍然保留了手选工序,为提高效率需要在手选皮带传送过程中进行匀矿。现有的匀矿方法是人工操作扒齿将矿石左右扒开,存在劳动强度较大、用工多、均匀性差等
[摘要] 本文针对南昌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及发展的需要,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点建议: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质量;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关键词] 物流人才 培养 建议    当今世界全球信息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