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制定阅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提示”来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教与学的重点,同时提示了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一篇课文不管具体目标有多少,都应该是对“阅读提示”这一目标的具体分解。例如《雷电颂》一文的“阅读提示”中写道:“调动你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课后练习题是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具体落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好课后练习题,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二、根据学生特点,寻找激趣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让学生沉浸在《童年》的音乐中,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幻想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物外之趣”文段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展开阅读,领会课文中“观夏蚊”、“观虫斗”、“驱蛤蟆”三幅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四、重视“读”的教学,培养语感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言语手段。
五、适当课外延伸,开阔阅读面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倡导课外阅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其地位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开拓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精美的文字能使人的心境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以张扬。只有让孩子们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舒展自由的心灵,在书香浸润的童年中成长,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在勤奋读书中体验美妙的境界,逐渐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要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自赏、自学、自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探寻,到无边的语文丛林中自己觅食,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为传承母语做出贡献。
一、制定阅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提示”来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教与学的重点,同时提示了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一篇课文不管具体目标有多少,都应该是对“阅读提示”这一目标的具体分解。例如《雷电颂》一文的“阅读提示”中写道:“调动你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课后练习题是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具体落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好课后练习题,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二、根据学生特点,寻找激趣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让学生沉浸在《童年》的音乐中,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幻想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物外之趣”文段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展开阅读,领会课文中“观夏蚊”、“观虫斗”、“驱蛤蟆”三幅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四、重视“读”的教学,培养语感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言语手段。
五、适当课外延伸,开阔阅读面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倡导课外阅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其地位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开拓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精美的文字能使人的心境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以张扬。只有让孩子们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舒展自由的心灵,在书香浸润的童年中成长,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在勤奋读书中体验美妙的境界,逐渐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要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自赏、自学、自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探寻,到无边的语文丛林中自己觅食,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为传承母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