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趋向整体性的新视角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基本都是以文选的方式编排,用一篇篇单独的文本架构其整套教材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所有文本在创作之初,并不是纯粹为教学服务的,他们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相对零散,加之课文与课文之间相互割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难以真正运用到自主学习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本文提出教师要认知板块,在相近之处统领整合;链接板块,在开掘罗列中提煉线索;紧扣主线,在串联之中激活内容;联系对比,在共融之处类比迁移。
  关键词:统整视角 阅读教学 整体性
  《黄山奇松》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状物类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却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姿态,可谓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经典范作。简要罗列,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以下教学价值点:1.关注文本中的生字词,侧重理解与积累“情有独钟”“饱经风霜”等核心重点词语;2.积累内化课文的优美语段,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3.感受描写黄山奇松时所采用的比喻、详略安排等写作方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4.感受作者细致描写和概括描写之间的区别,形成紧扣典型事物展开描写的方法;5.感受黄山松树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篇课文具有如此多的教学价值点,如果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展开教学,阅读教学就演变成为所有教学知识点的机械叠加,课堂也必将陷入机械、生硬的泥潭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要形成统整意识,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关联与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交融性。
  一、板块认知,在相近之处统领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文本具体内容以及具体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甄别,去伪存真,保留最能体现文本核心、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教学价值点,并将彼此之间相互接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相同的教学板块中,便于学生从联系、对比的视角进行感知,从而生发出全新的认知体验。
  如对上述罗列出来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整合之后就可以形成两大教学板块:一是细致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内容层面感受三大名松形态上的特点,意识到作者在描写三课名松时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在描写的过程中又有明显的详略之分;二是对比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感受细致分写与总体概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深入意识到细致分写是所选择的对象必须具有典型的价值。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统整,还难以彰显阅读课堂的整体性,细看这两个板块,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但板块之间却是彼此割裂的,看似是在40分钟内完成的任务,但彼此之间毫无关联,本质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课堂。在同一篇课文中,并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存在相近之处,上述方法将众多散乱的价值点聚合起来,成为一个容量更大的板块。而在这篇《黄山奇松》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详略的取舍智慧,都值得统整与关联。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善于从中探寻出一个支撑课堂整体的框架,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发展。
  二、链接板块,在开掘罗列中提炼线索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一条储藏在作者内心意识中的主线串联起来的,一般情况下被称作文章的线索。正是这条线索贯穿文本的始终,使得课文在内容、情感和表达特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只有紧扣这条主线,结合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将所有的关联点串接起来。
  凡是现场观赏过黄山奇松的人都会发现,黄山的松树虽然与其他地域中的松树相比风格独特,但在黄山范围内,其实长得都是差不多的,但经过作者描绘,就呈现出万种风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在于作者语言描写过程中的变化。《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策略上,其展现出来的最鲜明线索就是变化。从这一线索来审视“扣典型”“分详略”这两个关联点,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紧扣典型内容展开描写,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次,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详有略,其所详细描写的部分地位也就自然提升了。如此一来,原本孤立、断裂的两个板块,却在鲜明的逻辑管理下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正是富于变化的语言,让每一种不同的松树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让读者毫无重复之感;而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样都是描写松树的外形,但方法和角度的变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到文本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他们内在的联系,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
  如此,变化已经是文本表达的线索,也更成为关联各个教学板块的主轴。
  三、紧扣主线,在串联之中激活内容
  事实上,构建阅读教学的主线一旦形成,能够与这条直线牵扯上关系的就已经不再是上述两个板块,文本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如在刻画相同姿态时,作者运用的词语是相互变化的;在运用比喻时,作者都将这三种松树比作了人,但选择的人群也是完全不同的,给予了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而对于陪客松的描写,作者却直接省去了姿态的描写,直接运用比喻的方式,其结构上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再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再现了其他松树的八种姿态,修辞方法不同,句式的内在结构也完全不同,读来不仅没有重复之嫌,反而更加具有诗意。这些原本被作者抛弃的内容,在这根主线的串联下,就会生发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附在语言的变化中,教学板块就显得更加充分,同时也让教学内容摆脱了彼此割裂的状态,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紧扣作者表达的变化,引出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学习方法。教师正是通过关联的方式,将原本相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掘出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学主线的串联,使得课文形成了有机整体。最后,再借助这些主线,伸展出全新的关联点,使得板块内容不断丰富,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简洁而高效。
  四、联系对比,在共融之处类比迁移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感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深入调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对比式阅读。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课文,帮助学生从对比的视角进行感知,从而更加强化对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笔者就想起了学生曾经学过的一篇状物类文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会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在文本内容层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注重描写樟树的枝干、枝叶和香气;《黄山奇松》主要描写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三大名松。其次,为何要这样写?樟树的枝干、枝叶和香气,是樟树的典型特征;而三大名松一直以来都是黄山松树,甚至是黄山的代表。最后,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篇是借物喻人,重在赞扬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一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写法上也运用了“扣典型”的策略。学生通过这一策略的感知,已经深入到内在认知中,融入到意识深处。这一认知对于学生学习《黄山奇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学习《黄山奇松》时,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三大名松,就可以充分运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学习所得进行深入感知,让学生在共性对比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总而言之,统整与关联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提高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重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一策略充分运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
其他文献
一、科学搭配、组建小组是成功合作的基础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并且能取得实效,笔者实行大班“小班化”管理。也就是说,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建立学习小组。如班里共有52名同学,将其划分为由4人组成的13个小组。在此之前,笔者会考虑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同时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分成三类,按照1:2:1的比例进行调配即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的调配,不
期刊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心骨。在传统英语课堂中,我们习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生硬地训练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教师输入与学生输出之间的失衡,学生往往脱离了课堂就不会说,脱离了课本就不会写。其实,追根溯源,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创新与实践所致。创作“迷你书”就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
期刊
自江西省“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主题教研活动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并逐渐重视幼儿园过渡环节在一日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教育价值,有意识地尝试开展各种过渡环节的活动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但感觉教师在游戏的选择和设计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宜。下面就以大班过渡环节游戏《占圈》为例简要阐述。  一、安全有序  根据层次理论,我们认为有效的过渡环节能够满
期刊
摘 要: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万变不离字义。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巧妙地将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通过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等直观手段传授给学生,使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在学生脑海中变成一幅幅图画,一段段故事,一首首歌谣,一条条谜语,一个个动作,一张张知识网等。“汉字魔術师”玩转快乐识字、高效识字,成为“低段”识字教学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字义 高效识字 低段教学  汉字是音、形
期刊
一、建构和谐课堂文化,开启奇妙大门  无痕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品味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到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的课堂文化,能让学生产生新鲜和好奇,能使他们在深有感触的过程中释放学习潜能。  越是和谐的文化课堂,越能激活学生的潜能,如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阅读引导后,可围绕“必读”,要求学生主动构思:这本书有怎样的神奇功效?为什么说是男孩?女生不能读吗?带着这样的
期刊
汉字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备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但是,汉字的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热爱汉字,喜欢写汉字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汉字的课堂中努力学习。  一、营造良好氛围,以氛围带动书写汉字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年龄阶段,对于稍有难度的东西,在思想上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有不少在结构上比较复杂。这就要求
期刊
“让学”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让学”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设计问题下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缺少发言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依然有较大的支配性,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依然呈现出被动状态;教师就文本教文本,学生就文本学文本的现象并没有较大的改观。那么如何打破课堂教学中这
期刊
摘 要: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实践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展开多重体验实践,赢得课堂教学主动权。多元激发,从不同视觉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不仅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也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主体意识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期刊
摘 要:蕴含着珍贵文化信息资源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职德育 教学资源开发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德育课是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加强中职德育课程建设,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开发
期刊
摘 要:透过中国古代诗歌形象语言的外衣,解读诗句的言外之意,品味诗歌意境之美,是学生高考应试的必备技能。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中国古诗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二是掌握诗歌从形象语言传达的表象意义升华到哲理意象表达的创作规律;三是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切身情感体验;四是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关联类比,举一反三。  关键词:深入品读 言外之意 意境之美  2017年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