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移居海外,成为华人华桥,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其后历经秦汉以降2000多年,至今已具有6700多万人的规模。他们对所在国(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海外华人华桥的移民史亦饱含血泪。
  关键词:华桥华人;唐人街;猪仔
  海外华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华桥人研究所编撰的《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截,包括新移民在内的我国海外华人华桥有670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所在国(地区)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触角。海外华侨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繁荣、强大,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人何时开始移居海外,众说纷纭。箕子封于朝鲜、徐福东渡日本,在我国世代传为美谈。然而,中国人出国并不一定意味着华侨的形成。“华桥”一词有其特定的内涵,通常是指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古代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不称为华侨,多称为“汉人”“唐人”“华人”“中国人”“中国贾人”“北人”“住处蕃”“中华人”等。鸦片战争以后,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华工”“华民”“华人”“华商”等。“华侨”一词,最早见于1883年郑观应呈李鸿章《禀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古订立合同》:“凡南洋各埠华桥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前往。”1898年,日本横滨华侨学校成立,华桥一词正式见于文字。1903年,梁启超撰《记华工禁约》问世,记述了美国华侨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侨史。从20世纪初起,华侨即成为海外中国人的通称。由于海外华侨形成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现在也将中国古代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移居海外、仍保持有中国国籍的人称为华侨。现在,海外华侨绝大多数人已经加入了居住国国籍,成为海外华人。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背朝隋唐时期
  早在先秦,我国史籍《诗经·商颂·长发》就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和《韩非子·亡征》所谓“羁旅桥士”的记载。据考证,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殷,箕子义不臣周,率其封国(在今山东境内)民众徒居朝鲜。今朝鲜平壤郊外尚有箕子陵、箕子井田古迹,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伐越,一部分“越人”迁到了今越南红河流域一带。秦统一中国,秦始皇遗“徐市(即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徐福渡海到达日本国,并征服了土著,在今日本歌山县、新官町县长住下来。今日本有徐福墓、徐福村。汉代,随着南洋和印度洋航路的开辟,中国商人到了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些商人留居于当地。《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会稽东冶县(今福州)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澶州者。”澶州,有人认为即今菲律宾。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瓜哇和加里曼丹等地,发掘出大量汉代陶瓷用品,证明汉代中国人即到达南洋地区。三国时,东吴孙权曾派人出使湄公河下游的扶南国,有的人并在此定居下来。在印度等地,也有中国僧徒定居学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少中国人侨居朝鲜、阿拉伯和东南亚各地。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引阿拉伯人马素提《黄金牧地》一书:公元943年,马素提途经苏门答腊,见到“有许多中国人耕植于此岛,而尤以巴邻邦(今巨港)区域为多,盖避中国黄巢在乱而至者”。东南亚各国相继发现大量唐代陶瓷器、铜和骨器雕制品等,也证明唐代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各地的事实。唐人杜环著《经行记》记载,在西亚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北人樊淑、刘璟,组织者河东人乐环、吕礼”。中国的造纸术通过移居西亚的唐人传入了中亚、西亚。从唐代开始,海外诸国称侨居当地的中国人为“唐人”,聚居地为“唐人街”,中国产品为“唐货”,中国文字为“唐人书”等。
  二、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宋元时,中国人移居海外出现了一个高潮,并以商人为主体。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加之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针)的发展,以商人为主体的中国人,包括文士、水手、罪犯等,大量移居海外。宋人朱或《萍洲可谈》记载:“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从地区上来说,华商主要集中在高丽(朝鲜)、日本、真腊、暹罗(今泰国境内)、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东部)、占婆(亦作爪哇)等国。赴高丽经商的宋商多为泉州、明州人,定居高丽的宋商则为福建、浙江人。而华商在南洋则以占城较为集中,这时已形成华侨社会雏形。元朝统治者对商业贸易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宋末元初,大批亡国的宋朝臣民流亡到了南洋各地,如交趾、占城和真腊等处,人数当以万计。公元1293年,元朝派兵2万余人征讨爪哇失败,许多士兵流居当地。还有许多人因从事贸易或出洋求生到了南洋。这些人来到南洋,与当地人杂居,生息繁衍,形成中国人村落,有的人终身不再返回中国。明初,统治者组织的郑和下西洋航行,前后7次,历时28年(公元1405—1433年),到过南洋14个国家。郑和下西洋阵营庞大,声威显赫,基信要目的在于“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但他对于华人出国和在当地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朝后期,随着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形成又一华人出国高潮。明末,海外华侨最多的地方是菲律宾。南洋地区的华侨约有10万人。日本的华侨也很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统治者组织大批闽人移民琉球,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明代移居海外的华侨,主要是海商和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而以商人为主。这些华侨以闽人为多,其次是广东、江浙人。缅北的华侨矿工主要来自云南。明末清初,许多明朝臣民逃往越南和缅甸,或由台湾移居南洋,或远渡日本、占城、真腊、马六甲、苏门答腊的旧港,瓜哇的社板、三宝垄,菲律宾的麻逸、苏禄、日本的长崎等地,形成了华侨社区活动中心和居住区。清康乾时期,明令禁止华人出国,但华人仍采取各种方式移居海外。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约有100万华人出国,遍布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在这些出国华人中,商人的比例减少,而贫苦、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占多数。同时,华侨在职业上已开始从以前主要从事商业及辅助性行业转而为从事开矿和种植业等体力较重的行业,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   三、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最多的时期。“海波到处有华侨”的书页而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而华人出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华工成为海外华侨的主体。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文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被迫解除华人出国禁令,允许英、法、美等西文国家到中国任意招募华工,于是出现了大批华工出国潮。契约华工,是这个时期华工出国的主要形式。契约华工又称“苦力”或“猪仔”,它是指破产的劳动者应“慕”到海外做工,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而出国。一旦交易达成,契约就变成了华工的卖身契,华工实际上成为“会说话的工具”,即等于奴隶。契约华工的出国的主要形式是“猪仔贸易”。“猪仔”来源于广东方言,“特之小者曰‘仔’,蓋言被拐者若猪仔之贱,有去无还”。“猪仔”一般采用拐骗或绑架的方式朝廷招募。各国资本家利用在中国设立的“猪仔馆”,委托洋行作为经纪人或雇佣其它专门的“猪仔”贩子朝廷拐运。“猪仔”被“猎获”后即关押在“猪仔馆”内,检查身体,强迫其签订契约合同,然后运到外国口岸,再被拍卖给前来购买的雇主。从入“猪仔馆”内,检查身体,强迫其签订契约合同事,然后运到外国口岸,再被拍卖给前来购买的雇主。从入“猪仔馆”起,到最后被售卖,中间凄惨难以尽述。这些苦力们被贩运到南洋英国、荷兰殖民地,南美的古巴、秘鲁、巴西,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澳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大溪地)、西萨摩亚、斐济、璃鲁、夏威夷各岛等,遍及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英、俄等协约国先后到中国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北等省招慕华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有大量的华人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华侨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华侨社会也逐渐向华人社会转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有大批中华民族子孙出国学习、经商,也有大批华侨回家参加新中国建设。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大批中国人出国学习、经商、华侨的历史不仅继续延续,而且形成华侨空前壮大的高潮。其中,许多华侨加入驻在国国籍,成为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这既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绵延,也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扩散和光大。
  世界各地华人人数排行榜
  排名 国家 华人数量/万人 占比
  1 印度尼西亚 超1000 3.7%
  2 泰国 约1000 约14%
  3 马来西亚 740 23%
  4 美国 508 1.8%
  5 新加坡 298 74%
  6 加拿大 177 5.1%
  7 缅甸 163 约3%
  8 菲律宾 135 1.2%
  9 秘鲁 130 4.1%
  10 澳大利亚 121 3.9%
  作者:四川省文联编审
其他文献
任桂武(1914—1970),字曼棠,号折扶,又号绵上生,也称曼堂、谩覃、桂五,室名静观楼、九存居、三世书画馆。山西介休人,祖籍河南沁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著名的文物鉴定家、收藏家。精于书画鉴定,善鉴各类古籍善本碑帖,对瓷玉铜杂、文物古建皆有涉猎,亦能书画、治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次捐献珍贵历史文物,为祖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任曼棠生平  1914年,任曼棠出生于一个
期刊
书橱里有本万历版《灵石县志》的复印件,数年前跟朋友索要来的。近日闲暇,偶然拿来翻翻。不曾想这一翻,翻出些意思来,也算“开卷有益”。  明代主持纂修这版《灵石县志》的是河北直隶柏乡人(今河北省柏乡县)路一麟。路一麟从万历二十七年到三十二年(1599—1604)在灵石任知县大约六年。主政一县这么长时间,在当时也算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时间,他可以从容不迫地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其中就包括这部令他本人名垂青史
期刊
摘 要:冯广宏新近出版的《李冰传》深入发掘史料并结合出土文物,多维度地论证,展现了李冰所在的时代气象和李冰真实、辉煌的一生。作者针对旧时史家对李冰身世的误读,用翔实的史料,科学地考察出李冰祖籍在楚、生长在晋(运城市盐潮区解州镇郊斜村系李冰故里),为官在秦(主要在秦国为蜀郡守)。  关键词:《李冰传》;蜀主后裔;李冰家谱;郊斜村  冯广宏先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退休前是四川省水利科学
期刊
摘 要:道德学社是民间大儒段正元创办的社会教化组织,具有普世性、民间性、实礼性、实践性、宗教性等诸多特点。它不仅在民国时期吸引了大批各阶层信众,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虽组织形式不复存在,但仍保有实际的影响力。应该说,道德学社具有进步意义,可为今天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德学社;乡间贤者;特点;道德建设  道德学社是顺着明清以来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走势在现代中国异军突起的社会教化组织。
期刊
摘 要:《山海经》中的东海即今山东菏泽市以东的古巨野泽;南海即今湖北荆州、武汉之间的古云梦泽;西海即今晋南临汾古盆湖;北海即今晋北雁门山朔州盆湖。  关键词: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巨野泽;云梦泽  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海内”,在三代时很普遍,如《尚书·虞书》中,“四海”就出现了八遍,在《尚书·周书》则出现了六遍。四海在《论语》中也有记述,事见《论语·颜渊》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在《
期刊
摘 要: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多次表示其宗旨乃“述而不作”,故其辑录历史材料多于个人创作。然《华阳国志》是历史作品,而史学作品是要通过叙事来完成的。《华阳国志》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和时间为中心,由地理志与人物志连缀而成的一部史书,其叙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又往往是常璩直接或间接采自他人之书,其对材料的剪裁表现出作者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叙事能力。  关键词:《华阳国志》;采录史料;艺术加工  《
期刊
摘 要:西汉长安未央宫的“央”,本义是尽,完结的意思,又引申出请求(恳求)和灾祸(祸殃)的意思。而未央宫之“未央”的意思则是未敢登峰造极(是敬畏、也是谦虚)之意或未达顶点,正在发展之意。  关键词:《诗经》;未央宫;《河图》;《洛书》;乾卦  “央”字现在的意思相当于“中”,它的意思就是中心,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或者“央行”,就都是中心的意思。然而成语“长乐未央”的央却不等同于中心意思的“央”。
期刊
9月24日,在四川大学建校125周年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四川大学联合举办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3周年暨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蔡竞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资深馆员谭继和,馆员江玉祥、屈小强、舒大刚,特约馆员潘殊闲、张星誉、王川出席会议。省教育厅科技研究生处(省学位办)处长(主任)唐磊、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
期刊
9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四川大学在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诗书画雅集,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25周年和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3周年。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偕资深馆员谢桃坊,馆员谢季筠、侯开嘉、赵义山、陈曼蓉、周雅玲、姚叶红,特约馆员徐寿鹏、周国林、刘梁经、谭勇等出席雅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馆员舒大刚,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李昆出席
期刊
冯修齐  春游成都植物园  行车廿里作春游,地转天回景物幽。  巧辟园林通大道,欣扶花木上高丘。  山萦曲径丹梯接,云灿霓裳倩影留。  北部新城连绿野,无边图画喜全收。  宿青城山天师洞  洞天春暖伴芳邻,银杏楼头紫气淳。  暮雨敲檐诗韵雅,晨曦入眼画图新。  双遗胜境添佳趣,冠疫狂时念故人。  鸟诵花香胸臆朗,客堂品茗话全真。  彭山江口行  锦江春水涌黄龙,胜境重临烟雨濛。  问道遥追彭祖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