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扶沟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县域城镇体系存在的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扶沟县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具体方案和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扶沟县;城镇体系
扶沟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西北部,隶属周口市,位于北纬33°51'--34°20',东经114°15'--114°27'之间。东邻太康,两县县城相距45公里;西邻鄢陵,相距17.5公里;南邻西华,相距35公里;北邻通许,相距45公里。东北至杞县县城75公里,西北至尉氏县城45公里。西至许昌56公里,南至周口62公里,北至开封96公里,东南经西华至淮阳72公里,西北至省会郑州127公里。地貌上扶沟地处黄河冲积平面,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50-72m,地表坡降平均为1/6000。县境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1128.52平方公里。贾鲁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许昌至郸城地方铁路,竖岗至扶沟地方铁路,国道G311、省道S210在县城交叉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1、扶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规模等级结构
扶沟县古时县治设在谷平乡(今崔桥)之小扶城(今崔桥南古城村),是汗高帝淮阳王恢的食邑(辖区)。1949年扶沟归属河南省淮阳专区,1953年淮阳专区并入商丘,扶沟归属许昌专区,1965年又设周口专区,扶沟又归周口至今。此后,扶沟县县域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1年末,扶沟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9.1%,城镇化率提升迅速,但现状水平还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51.3%)。
扶沟县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序列呈典型的首位分布。2011年末,扶沟城区人口为12万,第二大城镇练寺镇人口为1.2万,城市首位度达5.49。目前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处于集聚增长阶段。
1.2 职能结构
扶沟城区是扶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辐射力南北向主要沿省道102线延伸,东西向主要沿国道311和至大新镇的高速引线拓展。县域二级城镇,主要包括白潭镇、崔桥镇、练寺镇,均是各乡镇的政治中心或经济文化中心,以综合职能为主。县域其他城镇,主要是地方商贸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
综观扶沟县域城镇,存在产业结构相似、职能单一的现象。多数建制镇甚至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市场,无法承担起区域的流通和服务功能,无法起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 空间结构
扶沟县域城镇的空间地域分布较为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交通干线的空间走向密切相关。如省道102线是扶沟南北交通大动脉,在此线上从北至南有白潭镇、包屯镇、练寺镇等众多县域二级城镇和片区中心城镇连续分布。而在远离交通干线的区域,城镇分布都较为稀疏,规模也较小。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城镇的发展,例如由于城区的带动作用,城区周围的城镇较为发育,韭园镇、练寺镇、大新镇等城镇密集分布于此区。
2、扶沟城镇体系优化设想
2.1 扶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
扶沟城镇体系结构调整主要在于:适当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二级城镇和片区中心城镇,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小城镇和一般建制镇,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城镇在县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潜力,将城镇体系按规模确定为四个等级,到2030年形成由1个一级中心城市,5个二级中心城镇、8个一般镇组成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体系。
2.2 扶沟城镇职能结构完善
基于扶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自然基础,同时根据扶沟地区的发展态势,对县域一、二级城镇的主要职能进一步加以明确,而县域众多的一般城镇作为农村地域的服务中心则需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形成扎根于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色小城镇。
(1) 县域一级城市主要是指扶沟城区,它是全扶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托禹郸铁路、永登高速、大广高速、省道102和国道311,扶沟城区将成为周口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主要职能定位为面向全市的管理中心职能,面向全市的生产中心、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信息扩散中心,以及区域内外的重要联系纽带。
(2) 县域二级城镇主要包括白潭、崔桥、韭园、大新,练寺。考虑到县域地理自然、经济条件,其定位必须在当前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础上有所提升,尤其是练寺、崔桥须向扶沟市的副中心城市发展。
(3) 县域三级城镇。这类城镇主要是指县域各乡镇内形成的小城镇。其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作为农村的低层次农产品交易市场存在。今后,这些小城镇必须进一步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业,成为真正的联系城乡的纽带,充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2.3 扶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
(1) 城镇空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①交通。交通条件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沿省道102沿线,一大批的小城镇如包屯、大李庄等近年来发展较快。②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城区的带动,城区周边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远较市域平均水平为高,大量小规模城镇在此密集分布。
(2 )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扶沟县城镇体系应从当前的自然发展向以交通推动、投资开发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一核、两轴、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突出核心(扶沟城区)。扶沟城区是永登高速、大广高速,以及正在规划升级改造的禹郸铁路等交通干线的交汇点,交通优势明显。同时,周边密集分布的小城镇将形成沿中心城区发展的环形结构。
(3)拓展城市发展轴。
拓展城镇两条发展主轴,东西以国道311、至大新镇的高速引线为城镇发展主轴。联系中心城区和两个中心镇(韭园、大新);南北向沿省道102构成县域城镇发展主轴。联系中心城区、白潭、曹里、练寺。
3、 城镇发展战略建议
3.1 乡(镇)村区划调适与村庄整治
扶沟县域位于国家粮食主产区,这使得其乡镇规模难以扩大。但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及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适当对乡(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对城镇体系的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值得注意是,近年来一些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表现出了较大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集中居住,使居住点与农田间的距离扩大,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常导致“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因此,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村庄整治,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工作。
3.2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城市化
农民工市民化将大大促进县域城镇发展。扶沟约有20万左右的农民工,其生产生活方式正逐渐融入城镇。同时,县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及许多资源开发项目的建设正带动起城镇发展的热潮,二、三产业进步明显,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能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支持。同时,农民工市民化,退出其原有承包地,增加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有助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包小慧.呼和浩特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李小健等.《经济地理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1).30-33.
作者简介:
丁磊,助理工程师,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贺,助理工程师,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扶沟县;城镇体系
扶沟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西北部,隶属周口市,位于北纬33°51'--34°20',东经114°15'--114°27'之间。东邻太康,两县县城相距45公里;西邻鄢陵,相距17.5公里;南邻西华,相距35公里;北邻通许,相距45公里。东北至杞县县城75公里,西北至尉氏县城45公里。西至许昌56公里,南至周口62公里,北至开封96公里,东南经西华至淮阳72公里,西北至省会郑州127公里。地貌上扶沟地处黄河冲积平面,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50-72m,地表坡降平均为1/6000。县境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1128.52平方公里。贾鲁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许昌至郸城地方铁路,竖岗至扶沟地方铁路,国道G311、省道S210在县城交叉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1、扶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规模等级结构
扶沟县古时县治设在谷平乡(今崔桥)之小扶城(今崔桥南古城村),是汗高帝淮阳王恢的食邑(辖区)。1949年扶沟归属河南省淮阳专区,1953年淮阳专区并入商丘,扶沟归属许昌专区,1965年又设周口专区,扶沟又归周口至今。此后,扶沟县县域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1年末,扶沟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9.1%,城镇化率提升迅速,但现状水平还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51.3%)。
扶沟县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序列呈典型的首位分布。2011年末,扶沟城区人口为12万,第二大城镇练寺镇人口为1.2万,城市首位度达5.49。目前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处于集聚增长阶段。
1.2 职能结构
扶沟城区是扶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辐射力南北向主要沿省道102线延伸,东西向主要沿国道311和至大新镇的高速引线拓展。县域二级城镇,主要包括白潭镇、崔桥镇、练寺镇,均是各乡镇的政治中心或经济文化中心,以综合职能为主。县域其他城镇,主要是地方商贸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
综观扶沟县域城镇,存在产业结构相似、职能单一的现象。多数建制镇甚至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市场,无法承担起区域的流通和服务功能,无法起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 空间结构
扶沟县域城镇的空间地域分布较为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交通干线的空间走向密切相关。如省道102线是扶沟南北交通大动脉,在此线上从北至南有白潭镇、包屯镇、练寺镇等众多县域二级城镇和片区中心城镇连续分布。而在远离交通干线的区域,城镇分布都较为稀疏,规模也较小。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城镇的发展,例如由于城区的带动作用,城区周围的城镇较为发育,韭园镇、练寺镇、大新镇等城镇密集分布于此区。
2、扶沟城镇体系优化设想
2.1 扶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
扶沟城镇体系结构调整主要在于:适当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二级城镇和片区中心城镇,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小城镇和一般建制镇,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城镇在县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潜力,将城镇体系按规模确定为四个等级,到2030年形成由1个一级中心城市,5个二级中心城镇、8个一般镇组成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体系。
2.2 扶沟城镇职能结构完善
基于扶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自然基础,同时根据扶沟地区的发展态势,对县域一、二级城镇的主要职能进一步加以明确,而县域众多的一般城镇作为农村地域的服务中心则需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形成扎根于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色小城镇。
(1) 县域一级城市主要是指扶沟城区,它是全扶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托禹郸铁路、永登高速、大广高速、省道102和国道311,扶沟城区将成为周口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主要职能定位为面向全市的管理中心职能,面向全市的生产中心、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信息扩散中心,以及区域内外的重要联系纽带。
(2) 县域二级城镇主要包括白潭、崔桥、韭园、大新,练寺。考虑到县域地理自然、经济条件,其定位必须在当前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础上有所提升,尤其是练寺、崔桥须向扶沟市的副中心城市发展。
(3) 县域三级城镇。这类城镇主要是指县域各乡镇内形成的小城镇。其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作为农村的低层次农产品交易市场存在。今后,这些小城镇必须进一步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业,成为真正的联系城乡的纽带,充分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2.3 扶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
(1) 城镇空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①交通。交通条件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沿省道102沿线,一大批的小城镇如包屯、大李庄等近年来发展较快。②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城区的带动,城区周边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远较市域平均水平为高,大量小规模城镇在此密集分布。
(2 )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扶沟县城镇体系应从当前的自然发展向以交通推动、投资开发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一核、两轴、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突出核心(扶沟城区)。扶沟城区是永登高速、大广高速,以及正在规划升级改造的禹郸铁路等交通干线的交汇点,交通优势明显。同时,周边密集分布的小城镇将形成沿中心城区发展的环形结构。
(3)拓展城市发展轴。
拓展城镇两条发展主轴,东西以国道311、至大新镇的高速引线为城镇发展主轴。联系中心城区和两个中心镇(韭园、大新);南北向沿省道102构成县域城镇发展主轴。联系中心城区、白潭、曹里、练寺。
3、 城镇发展战略建议
3.1 乡(镇)村区划调适与村庄整治
扶沟县域位于国家粮食主产区,这使得其乡镇规模难以扩大。但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及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适当对乡(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对城镇体系的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值得注意是,近年来一些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表现出了较大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集中居住,使居住点与农田间的距离扩大,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常导致“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因此,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强村庄整治,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工作。
3.2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城市化
农民工市民化将大大促进县域城镇发展。扶沟约有20万左右的农民工,其生产生活方式正逐渐融入城镇。同时,县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及许多资源开发项目的建设正带动起城镇发展的热潮,二、三产业进步明显,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能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支持。同时,农民工市民化,退出其原有承包地,增加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有助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包小慧.呼和浩特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李小健等.《经济地理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1).30-33.
作者简介:
丁磊,助理工程师,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贺,助理工程师,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