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防的高层次智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来源 :软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迎来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我国人工智能近年发展突飞猛进,但仍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在智能技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塑造学生品格;如何开拓国内外资源、拓展培养渠道、鼓励创新实践,提升学生能力;如何融入国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报国奉献,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学科特色优势出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防军工精神和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品格塑造—知识汇聚—技能实践—场景应用”的四维培养空间,探索建立“奉献国防、国际协同、实践引领”的智能技术研究生培养体系,达成为国家培养面向国防、追求卓越的智能技术合格人才目标.
其他文献
为解决当前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抽象、算法复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困难等问题,以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为基础,完善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从教学大纲、教材和网络资源入手进行知识点提取、知识点属性设计、知识点关联以及多模态知识图谱可视化,构建人工智能课程领域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知识图谱驱动的实践教学、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等课堂教学应用.在人工智能引论课程采用知识图谱教学方法的实践结果表明,知识图谱可有效辅助教师授课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知识图谱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与方
为改善现有车型识别算法在参数量较大时训练时间较长等缺点,提出基于原有YOLOv4的改进算法.通过使用MobileNetV3替换YOLOv4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替换标准卷积的方式削减模型参数量,然后使用K-means算法设置预选框用以提升模型最终识别精度,其中MobileNetV3部分在训练模型时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加快了整个模型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BIT-Vehicle数据集上的车型识别准确率为96.17%,参数量约为53.77MB,检测速度较YOLOv4提升了26%.改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与数据科学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探索构建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围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和平台、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实践,将沉浸式实践项目、校外学科竞赛与传统的线下课程、优质线上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平台进行优化融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项目沉浸式教学和学科竞赛驱动的混合式创新教育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卓越项目管理体系是一套包含战略目标系统、目标分解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激励系统和支持系统五大部分的完整项目管理体系.同时,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类专业新兴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文章对如何利用卓越项目管理体系提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具体而言,将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转换为基于卓越项目管理体系的工程实践,通过多角色协同完成人工智能项目从整体规划到完整开发的全流程监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立对于培养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人工智能课程知识体系繁杂、覆盖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提出构建基于学者网的协同教学环境与平台,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层阶梯式协同交互方式,包括教学协同、过程协同和科研协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协同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了人工智能知识,还激发了其科研与实践的创新动力.
针对嵌入式系统与网络设备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性过强、新技术实例不足、较少涉及网络设备与原理等问题,基于无人机系统软件、硬件与通信技术,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分析无人机与该课程需要掌握知识点的关系,分解出一系列教学内容模块,进而基于无人机系统结构重新设计该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无人机系统各模块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最后将各教学模块组合成为完整的无人机介绍体系,不仅可使学生熟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还可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所在学校大数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建设机器学习金课,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等资源的建设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在线学习资源,构建机器学习课程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理论学习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练习,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线上实践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不仅节省了学校购置大型服务器所需经费,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机器学习课程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考试和竞赛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在方法、内容和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变趋势,提出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混合,在教学评价上实现人工与智能混合.经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效率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解决社会急需大量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在前期针对特定专业学生进行大数据通识课程实践的基础上,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展大数据通识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围绕大数据通识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混合式教学理念,结合通识课程一般为大班教学的特点,提出一种大数据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案,包括建立专题式教学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及重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2%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大数据有一定甚至深度理解.研究表明,课程的开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大数据素养和大数据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应用愈发普遍.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其符合软件应用的需求.首先通过对当前相关技术的研究,分析了目前的应用需求与大学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应用需求与大学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评估方法和评测模式.实际案例结果表明:此教学改革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措施与教学手段,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