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才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文章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以期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石建华(1970-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南阳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055-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就业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由原来的 “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主权。据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道德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意愿、可塑性,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同时,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合作沟通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非常认可诚信、敬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品质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品质才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品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4年中央召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包括核心、重点、基础和目标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正确的方向,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思想问题
1.理想信念动摇,道德观念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的远大理想逐渐动摇,致使有些人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的学生在求职材料中弄虚作假,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崇高的理想;有的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惜利用一切社会关系,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此外,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恶意违约,缺乏基本的诚信原则和法律意识;还有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做到爱岗敬业,不顾企业利益,随意“跳槽”。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大幅下降。
2.就业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不能很好地兼顾家庭、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大学生纷纷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而不愿意为家乡做贡献;在选择求职单位时,大学生多愿意选择国家机关、大型国有或外资企业,而对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农村基层单位不感兴趣。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依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思想,缺乏求职的积极性。在自主创业方面,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7年我国高校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而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2%~3%。这种状况若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给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一部分毕业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他们经常以找工作为由逃课,有的甚至整个学年都不到校,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3.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模糊。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及评价。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存在两个极端,或者盲目乐观,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悲观消极,不敢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又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相结合,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了他们职业定位的模糊。在找工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逐渐在就业过程中迷失自我。
4.就业压力大,心理障碍严重。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态度消极,信心不足。部分毕业生不主动了解就业信息,不主动寻求应聘机会,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亲人、朋友身上,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有些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名气而非自身的能力,导致他们求职时信心不足。二是理想目标与就业现实的落差太大,产生就业障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往往抱着理想主义的观念,既要求工作轻松,又想获得较高的报酬。这种心理显然与就业的严峻形势是不相符的。这些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往往又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意志不够坚定。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一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吃苦耐劳,难以承受工作压力,最终从就业人口又变为待业人口。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类课程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集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围绕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形式灵活的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和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同时,因为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通过法制讲座、印发法律宣传资料来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奖惩制度。
3.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机会不多,并且思想政治类课程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此,建立一个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党员干部为补充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有必要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生活则更能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到思想引领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此外,一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较易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加强心理学科知识的宣传,开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
4.以思想教育为引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出路。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应首先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满足国家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就业方向上,要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中西部地区等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的观念,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军入伍,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5.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应仅传授理论,更多的是要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低下、诚信度不高等问题使不少毕业生遭遇了挫折。在低年级时就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就业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品质,为学生走上社会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另外,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兼职。创造大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使学生真切体验社会生活,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弥补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总而言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新形势下,所有高校教师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罗艳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韦吉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提高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含金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5]唐邦勤,周平.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商场现代化,2009(33).
[6]朱国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石建华(1970-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南阳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055-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就业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由原来的 “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主权。据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道德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意愿、可塑性,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同时,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合作沟通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非常认可诚信、敬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品质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品质才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品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4年中央召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包括核心、重点、基础和目标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正确的方向,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思想问题
1.理想信念动摇,道德观念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的远大理想逐渐动摇,致使有些人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的学生在求职材料中弄虚作假,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崇高的理想;有的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惜利用一切社会关系,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此外,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恶意违约,缺乏基本的诚信原则和法律意识;还有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做到爱岗敬业,不顾企业利益,随意“跳槽”。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大幅下降。
2.就业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不能很好地兼顾家庭、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大学生纷纷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而不愿意为家乡做贡献;在选择求职单位时,大学生多愿意选择国家机关、大型国有或外资企业,而对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农村基层单位不感兴趣。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依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思想,缺乏求职的积极性。在自主创业方面,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7年我国高校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而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2%~3%。这种状况若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给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一部分毕业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他们经常以找工作为由逃课,有的甚至整个学年都不到校,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3.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模糊。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及评价。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存在两个极端,或者盲目乐观,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悲观消极,不敢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又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相结合,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了他们职业定位的模糊。在找工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逐渐在就业过程中迷失自我。
4.就业压力大,心理障碍严重。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态度消极,信心不足。部分毕业生不主动了解就业信息,不主动寻求应聘机会,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亲人、朋友身上,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有些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名气而非自身的能力,导致他们求职时信心不足。二是理想目标与就业现实的落差太大,产生就业障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往往抱着理想主义的观念,既要求工作轻松,又想获得较高的报酬。这种心理显然与就业的严峻形势是不相符的。这些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往往又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意志不够坚定。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一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吃苦耐劳,难以承受工作压力,最终从就业人口又变为待业人口。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类课程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集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围绕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形式灵活的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和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同时,因为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通过法制讲座、印发法律宣传资料来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奖惩制度。
3.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机会不多,并且思想政治类课程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此,建立一个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党员干部为补充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有必要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生活则更能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在学生中起到思想引领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此外,一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较易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加强心理学科知识的宣传,开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
4.以思想教育为引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出路。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应首先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满足国家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就业方向上,要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中西部地区等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的观念,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军入伍,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5.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应仅传授理论,更多的是要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低下、诚信度不高等问题使不少毕业生遭遇了挫折。在低年级时就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就业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品质,为学生走上社会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另外,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兼职。创造大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使学生真切体验社会生活,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弥补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总而言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新形势下,所有高校教师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罗艳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韦吉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提高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含金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5]唐邦勤,周平.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商场现代化,2009(33).
[6]朱国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