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环境伦理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其整体辩证的理论品性揭示了与人的本质联系,使环境伦理与人的辩证本性相互耦合,最终实现环境伦理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关切.从人的辩证本性
【机 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1001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伦理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其整体辩证的理论品性揭示了与人的本质联系,使环境伦理与人的辩证本性相互耦合,最终实现环境伦理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关切.从人的辩证本性出发对环境伦理的内在结构进行审视可以清晰地呈现环境伦理的理论属性,形成二者相互认同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关系,揭示环境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展现其理论的应然状态,敞开其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
其他文献
重新梳理清代广东铁业布局的变迁,从分析土炉用途入手,补充《两广盐法志》中相关记载,填补前人使用文献的部分空缺,厘清清代广东铁业开发的空间差异与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的影响
尼采与达尔文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心的话题.21世纪以来,约翰·理查德森重提这一议题,引起了学界争论:尼采是不是达尔文主义者?他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以及
不同于一般物理事物,心理状态通常被认为表征某物或某事态.对于心理现象的表征特征,塞拉斯认为,我们可以依据言语行为的语义学概念来解释.然而,在解释非语言动物的表征现象时
在儒家以及整个东亚的文化传统中,关于人之存在的思考是以家庭为出发点的.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中不仅没有类似的"家哲学"与"家存在论",反而形成了四重贬家的思想传统.这种"贬家"的哲学传统,异化了西方人对于"人-家"这种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的认知,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与社会观.以"家哲学"的视角审视西方文化的盲点与弱点,对于深入理解西方哲学、儒家哲学的当代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谈起"家",一方面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家"文化有着激烈的批判,在现代中国哲学中也没有足够的理论空间来检视"家"的问题.西方近现代"个体-主体"哲学中存有明显的"欠缺",因此在当代哲学中有大量关于"他者"的论述以弥补"个体-主体"哲学的"欠缺",但是这种"他者"哲学依然有其不足之处.来自中国哲学传统的"亲亲"可以对之提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归家"的哲学,为建立一种"温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模态问题研究至今共形成三种理论:世界理论借助“可能世界”和“可及关系”,将可能性和必然性转换到世界中的真;特性理论从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模态现象;随附
生产逻辑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出发考察正义,从生产实践出发解释正义观念,提出一定时期的正义观念应到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去寻找根源,这标志着马克思正义思想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转向,深度介入了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思辨性和抽象性弊端的批判.但通过生产逻辑层面的透视,仍不能清晰地显现马克思正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正义观念之暂时性、过程性和相对性特点的揭示,甚至存在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超历史化、将自由主义正义观永恒化的风险.为了有效透视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迷雾,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资本逻辑的实
马克思很早就捕捉到了现代犬儒主义问题.现代犬儒主义和古代犬儒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启蒙时代的病症,代表着启蒙价值观的内在矛盾.斯洛特戴克和福柯对现代犬儒主义的批判和对古代犬儒主义精神的强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发现了市民社会的矛盾特征,即个体在市民社会中作为双重的主体过着双重的生活,这是对现代犬儒主义观念结构的天才洞见.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斥作只关注物质利益而不关注人的"十足的犬儒主义",尽管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同时,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即2035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根基,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在没有深入考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黑格尔因素的情况下,人为地在唯物辩证法内部制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从根本上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始终沿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