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如颗颗珍珠,闪熠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联,以它那严谨缜密的结构,铿锵流畅的节奏,平衡对称的和谐美,赏心悦目的装饰美,无不令人怦然心动,将其串入语文课堂,如画似歌,美轮美奂,余音袅袅,常驻学生心扉。如果我们从教材中汲取一些精华,将课文上升为一种力量,一副对联,就会给学生打开一扇精神之门;一副对联,就会给学生留有深刻的记忆;一副对联,更会把学生领进一番新天地,激发情怀,心怀天下。在教学中串入对联,这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学生能乐在其中!
对联,中华独具,不可丢弃;
对联,串入课文,趣味课堂!
我们的课堂,如何使对联串课文既大众化又不乏平庸,既有生活气息又不乏时代特色,既语言精练又不乏通俗易懂呢?清代袁枚说过:“盖破其卷而取起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我们教学时,通透教材至关重要,取其精华,无论是写人、叙事、状物、描景等不同题材的文章,都要明重点、抓主线,统观全文,布局谋篇。要不,郭沫若怎会在同意袁枚的意见后,总结提炼出这样的话来:“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他在透彻理解袁枚话的同时,概括修改,致使他的解释又远远超过了袁枚。
然而,我们又如何将对联串入课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回味无穷呢?这还得从以下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谈起:
串词悟情,步步为营
【案例1】苏教版第五册第6课《西湖》
这是一篇文字清新优美、结构严谨的课文。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景物,使西湖那独特秀丽的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课堂如何带学生旅游,了解西湖景点,的确有些困难。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算将西湖风景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雾里看花,越看越花”。如何使学生“雾里看景,越看越醒”呢?我尝试了“对联串文”的方式。
由于本文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我便在备熟教材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开场白: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正如有副对联写道: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游。走!我们去画中游览一番,游览的方式有:远眺、近赏、夜游。为了押韵,我将“月下”改成了“夜游”,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游览路线开始了选择,但要求是:游览后将看到的风光介绍给大家……首先,我将书中及变化后的方位词串成了上联的前半部分:远眺近赏夜游。
学生喜欢自主,自主选景点,自主选朗读方式,我就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景点去观看图片,学完“远眺—近赏—夜游”每一小节后,学生会根据看到的景点告诉大家西湖这三个游览地什么最美。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了下联的前半部分:山美水秀情浓。
然而,这样板书并不能成为工整的对联呀。在学生有疑惑的时候,我便这样总结:西湖是美的,美在西湖水;西湖是美的,美在群山翠;西湖是美的,美在文化久;真是:远眺近赏美不同,夜游西湖显风流;比喻描写甚是好,湖光山色心中留;户外风光千帆秀,莫忘书海尽遨游。捧起书,我们再来配乐读一读。真是美哉西湖!我边说边板书上联的后半部分及下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完整的对联写成了:
上联:远眺近赏夜游 景不相同
下联:山美水秀情浓 陶醉其中
串题读书,提升感悟
【案例2】苏教版第五册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
这是一篇描写历史人物故事的课文,课文围绕孙中山破除的是什么陋习、为什么破陋习、怎么破陋习进行了描写,叙述了小时候的孙中山目睹姐姐受封建陋习的残害而被迫缠足,使其心灵和肉体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与妈妈反抗,长大后最终破除陋习的经过。文章表达了孙中山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既然课题是中心,何不将课题这一主线串成对联,使学生感悟出真谛呢?于是,课前我将板书竖着写,学生均感不解。其实,我是利用“课题”出示了上联的前半部分,紧接着又围绕“课题”中的“破”字,让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提出的破什么、为什么破、怎样破一一展开教学。当然,关键是怎么破?这一过程要明确体现出小时候的孙中山就有一股抗争精神。通过妈妈与姐姐的对话朗读,课本插图的说话练习,句子的比较感悟,在讲解到孙中山与妈妈争论时,我出示了孙中山的名言: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学生读了名言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孙中山破陋习就是社会的进步。因为缠足改变了姐姐的性格,使她由健康、自由的女孩,变成了封建陋习的牺牲品。孙中山爱姐姐,更关心天下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广大妇女,从小就表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可见孙中山破陋习敢于抗争。这时,我出示了上联的后半部分:敢于抗争。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学语文,读好书是为了什么呢?我趁热打铁出示了下联的后半部分:同学们好读书 心怀国家。其实,孙中山又说过另一句话: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根据对联的展示,学生将课题牢牢记在了心坎上,这副对联就是:
上联:孙中山破陋习 敢于抗争
下联:同学们好读书 心怀国家
【我的思考】
对联,似一朵奇葩盛开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在很多场合被运用,何不让它也静静地开放在语文教学之中呢?如何巧用对联串起课文,绽放教学方式的创新之花,让学生乐在课堂、趣在课堂呢?我的思考如下:
“标新立异”为人之常情,朴实中求一点“新”,便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万沙之中一清泉”,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问:怎样新?
1.可紧扣中心,设置悬念,找字连词,逐步展示对联:设置悬念往往能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文的艺术效果,就像《西湖》一文,分步展示。
2.可围绕结构,巧用数字,先展示数字再添加文字:枯燥的文字融合数字的简洁,对联韵味也独特:如《哪吒闹海》一文中就可在一、二、三之间分别添加“闹”字,便可形成上联:一闹二闹三闹为民除害;下联:龙王夜叉太子求饶悔改。
3.可前后连贯,看故事,读情节,突出关键,形成对联:先要在文章中找准关键事物进行提炼,如《谁的本领大》,主要事物是“风和太阳”,根据故事情节,可得上联是:日晒人脱衣毫不费力,下联是:风吹舟速行轻松自如,横批是:各有本领,获得的道理是:取长补短。
……
对联串入课文,寥寥数语,寓意深刻,精妙绝伦,能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让学生反复读几遍,产生过目不忘之效,何乐而不为呢?音乐有强弱之分,轻重缓急的节奏美;对联有平仄交替,长短不一的对仗美,何不:
对联串课文美哉
趣味在课堂自在
对联,中华独具,不可丢弃;
对联,串入课文,趣味课堂!
我们的课堂,如何使对联串课文既大众化又不乏平庸,既有生活气息又不乏时代特色,既语言精练又不乏通俗易懂呢?清代袁枚说过:“盖破其卷而取起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我们教学时,通透教材至关重要,取其精华,无论是写人、叙事、状物、描景等不同题材的文章,都要明重点、抓主线,统观全文,布局谋篇。要不,郭沫若怎会在同意袁枚的意见后,总结提炼出这样的话来:“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他在透彻理解袁枚话的同时,概括修改,致使他的解释又远远超过了袁枚。
然而,我们又如何将对联串入课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回味无穷呢?这还得从以下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谈起:
串词悟情,步步为营
【案例1】苏教版第五册第6课《西湖》
这是一篇文字清新优美、结构严谨的课文。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景物,使西湖那独特秀丽的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课堂如何带学生旅游,了解西湖景点,的确有些困难。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算将西湖风景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雾里看花,越看越花”。如何使学生“雾里看景,越看越醒”呢?我尝试了“对联串文”的方式。
由于本文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我便在备熟教材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开场白: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正如有副对联写道: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游。走!我们去画中游览一番,游览的方式有:远眺、近赏、夜游。为了押韵,我将“月下”改成了“夜游”,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游览路线开始了选择,但要求是:游览后将看到的风光介绍给大家……首先,我将书中及变化后的方位词串成了上联的前半部分:远眺近赏夜游。
学生喜欢自主,自主选景点,自主选朗读方式,我就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景点去观看图片,学完“远眺—近赏—夜游”每一小节后,学生会根据看到的景点告诉大家西湖这三个游览地什么最美。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了下联的前半部分:山美水秀情浓。
然而,这样板书并不能成为工整的对联呀。在学生有疑惑的时候,我便这样总结:西湖是美的,美在西湖水;西湖是美的,美在群山翠;西湖是美的,美在文化久;真是:远眺近赏美不同,夜游西湖显风流;比喻描写甚是好,湖光山色心中留;户外风光千帆秀,莫忘书海尽遨游。捧起书,我们再来配乐读一读。真是美哉西湖!我边说边板书上联的后半部分及下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完整的对联写成了:
上联:远眺近赏夜游 景不相同
下联:山美水秀情浓 陶醉其中
串题读书,提升感悟
【案例2】苏教版第五册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
这是一篇描写历史人物故事的课文,课文围绕孙中山破除的是什么陋习、为什么破陋习、怎么破陋习进行了描写,叙述了小时候的孙中山目睹姐姐受封建陋习的残害而被迫缠足,使其心灵和肉体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与妈妈反抗,长大后最终破除陋习的经过。文章表达了孙中山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既然课题是中心,何不将课题这一主线串成对联,使学生感悟出真谛呢?于是,课前我将板书竖着写,学生均感不解。其实,我是利用“课题”出示了上联的前半部分,紧接着又围绕“课题”中的“破”字,让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提出的破什么、为什么破、怎样破一一展开教学。当然,关键是怎么破?这一过程要明确体现出小时候的孙中山就有一股抗争精神。通过妈妈与姐姐的对话朗读,课本插图的说话练习,句子的比较感悟,在讲解到孙中山与妈妈争论时,我出示了孙中山的名言: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学生读了名言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孙中山破陋习就是社会的进步。因为缠足改变了姐姐的性格,使她由健康、自由的女孩,变成了封建陋习的牺牲品。孙中山爱姐姐,更关心天下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广大妇女,从小就表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可见孙中山破陋习敢于抗争。这时,我出示了上联的后半部分:敢于抗争。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学语文,读好书是为了什么呢?我趁热打铁出示了下联的后半部分:同学们好读书 心怀国家。其实,孙中山又说过另一句话: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根据对联的展示,学生将课题牢牢记在了心坎上,这副对联就是:
上联:孙中山破陋习 敢于抗争
下联:同学们好读书 心怀国家
【我的思考】
对联,似一朵奇葩盛开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在很多场合被运用,何不让它也静静地开放在语文教学之中呢?如何巧用对联串起课文,绽放教学方式的创新之花,让学生乐在课堂、趣在课堂呢?我的思考如下:
“标新立异”为人之常情,朴实中求一点“新”,便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万沙之中一清泉”,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问:怎样新?
1.可紧扣中心,设置悬念,找字连词,逐步展示对联:设置悬念往往能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文的艺术效果,就像《西湖》一文,分步展示。
2.可围绕结构,巧用数字,先展示数字再添加文字:枯燥的文字融合数字的简洁,对联韵味也独特:如《哪吒闹海》一文中就可在一、二、三之间分别添加“闹”字,便可形成上联:一闹二闹三闹为民除害;下联:龙王夜叉太子求饶悔改。
3.可前后连贯,看故事,读情节,突出关键,形成对联:先要在文章中找准关键事物进行提炼,如《谁的本领大》,主要事物是“风和太阳”,根据故事情节,可得上联是:日晒人脱衣毫不费力,下联是:风吹舟速行轻松自如,横批是:各有本领,获得的道理是:取长补短。
……
对联串入课文,寥寥数语,寓意深刻,精妙绝伦,能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让学生反复读几遍,产生过目不忘之效,何乐而不为呢?音乐有强弱之分,轻重缓急的节奏美;对联有平仄交替,长短不一的对仗美,何不:
对联串课文美哉
趣味在课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