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 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时下采用较多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明确合作目标.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是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 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 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 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 (2)把握探究时机. (3)提炼探究问题. 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 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 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现在的活动有相当部分是随意和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 过去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新課标带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 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时下采用较多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明确合作目标.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是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 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 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 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 (2)把握探究时机. (3)提炼探究问题. 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 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 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现在的活动有相当部分是随意和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 过去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新課标带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